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6年4月18~19日在北京大学召开了“21世纪的东亚:文化建设与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由北京大学亚太研究院和澳门理工学院中西文化研究所共同主办。与会中外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开展了热烈讨论。本刊选登其中三位学者的发言,以飨广大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王若梅 《21世纪》2000,(1):47-49
前一段时间在香港,我碰到了从北京来的两位学者杨乃乔与陈保亚博士。他们二位都曾在北京大学做博士后的研究工作,来香港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对香港的文化与学术有着切身的体验。我这次对他们进行了采访,希望能够通过北京学者的文化视野来透视香港文化,寻找一种启示...  相似文献   

3.
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国外学者开始从文化或文明角度研究全球化,形成了一个新的理论空间———文化全球化研究。其中,罗伯逊、沃勒斯坦、福山、亨廷顿、汤姆林森等学者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成为这个领域的代表人物。文化全球化研究是一种重要的全球化理论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位从事西方当代文论和中西文艺美学研究的著名学者,北京大学王岳川教授始终坚持人文学者的学术使命感和思想前沿性。他的许多研究中西文化的学术著作在国内学界都具有开风气之先的作用。尤其是近十年来,他致力于全球化语境中本土思想价值的重建,第一个提出"发现东方和中国文化输出"的理论,不仅具有推进新世纪中国学术世界性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中国人文学者参与未来人类建设的深邃思考。  相似文献   

5.
21世纪东亚文化建设与文化自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继2004年举办首届北京论坛后,2005年11月16日至18日第二届北京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论坛在北京市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在韩国高等教育财团的资助下,由北京大学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办。论坛以北京雄厚的文化底蕴为依托,介绍和发表世界高水平学术成果,推动亚太地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进而发展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水准的年度学术论坛。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来自世界46个国家和地区的五百余学者云集北京,就这一主题进行深入研讨。本刊选用其中两篇论文,以飨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6.
“2005年中国首届女性与体育文化国际论坛”11月25日上午10点在英杰交流中心开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吴志攀应邀出席。此次论坛由中国妇女研究协会、北京大学和北京体育大学联合主办,来自中国、英国、加拿大、韩国、菲律宾、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与学者参加了开幕式。  相似文献   

7.
2010年10月29日至30日,当代汉语写作的世界性意义国际研讨会暨首届博雅文学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召开。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杨河等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国内外近百名学者与作家参加了此次会议并做不同专题的发言。  相似文献   

8.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闻一多基本上停止了诗歌创作,兴趣转向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学术研究,经历了从诗人到学者的文化身份转变过程。这次文化身份转变具有特殊的意义,表面上看,诗人与学者的文化身份是对立的,但其内在文化心理却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存在统一性。换句话说,闻一多的文化心理是统一的,一以贯之的,改变的只是表达的方式和载体而已。反映在其学术研究中,无论是研究对象、研究的内在精神、研究方法还是研究的语言表达方面,都与诗有着密切的联系,体现了诗人与学者两种文化身份的融合与统一。  相似文献   

9.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全球化已经不仅仅是指全球市场的开放和经济的交融,各种文明之间直接面对的机会增多、程度也逐渐加强。这样,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不同族群、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在“地球村”如何共处就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向也成为国际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不同的观点争论也很激烈。大致上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全球化在本质上意味着世界文化的统一,统一到具有“普世意义”的美国文化上来,所谓全球化,亦即美国化;另一种意见认为全球化并不意味着文化的逐步同质化;相反,会促使各个国家民族的本土文化更加发展,其地方特色更加凸显。全球化的过程将是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过程。为此,有的西方学者断言:人类文化发展总的趋势是对抗和冲突,而且是引发全球政治冲突的主要根源。  相似文献   

10.
“十车翻蚁蛭百国追彦琮”───季羡林教授的中印文化研究编者的话在北京大学这块驰誉海内外的学术圣地上,造就了中国数代最优秀的学者。他们德才兼备,博古通令,学贯中西,赢得学术界、教育界的钦崇。老一辈的学者毕生耕耘,为北大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新一代学者...  相似文献   

11.
2005年10月10-11日,海峡两岸大学文化高层论坛在北京大学举办。与会专家从何谓大学、何谓教育等角度出发,热烈探讨了中国近百年来一直作为“富国强兵”手段的大学教育,如何在全球化、市场化的时代背景下恢复其精神本质。来自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中央大学等8所大学的14位专家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以“世界多元文化激荡交融下的大学文化”为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12.
作为国际商贸交流的重要手段,跨文化的商贸谈判越来越受到各国学者的注意。美国学者和日本学者最早注意到了美、日两国商贸谈判代表谈判风格的不同,此后国内外很多学者对此做出了一些有意义的概括。尽管很难对商贸谈判的民族特征或者文化特征做出准确的概括和描述,然而关于商贸谈判的文化性描述又经常看到。该文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出发,以不向的文化取向为视角,对不同皇,匕成员的商贸谈判特征或者风格进行总结,意图从跨文化的角度,对实际商贸谈判做点滴贡献。  相似文献   

13.
据甘肃日报2004年4月21日报道,由甘肃省考古所发起组织的西汉水流域联合考古调查第一阶段工作已告结束,新发现70处古文化遗址。来自全国各地考古界的部分专家学者听取了汇报,并在礼县进行了实地考察。3月28日,由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西北大学、陕西省考古所和甘肃省考古研究所联  相似文献   

14.
对西方国家的网络文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重点探讨了西方学者对网络文化特点的研究;最后指出了西方网络文化研究中的不足,特别是西方学者缺乏对网络文化霸权主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从哲理、技击、健身、娱乐等方面阐述了中国武术的文化特性,并综述了中国武术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推广与发展的过程中,以优秀的民族文化表现形式对世界体育文化生活、体育健身观念、体育保健、体育美学等方面具有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通过介绍印刷文化与电子文化的概念与发展,论述电子文化给印刷文化带来的根本性的改变.结合西方后现代学者的一些代表性思想和观点,重点分析了电子文化对印刷文化的颠覆可能引起的伦理方面的后果,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电子文化建设中的一些构想.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中存在的“文化世家”现象,并从此“文化世家”的角度研究了岭南历史上延续最久,影响深远的香山黄氏世家。黄氏“文化世家”中产生黄畿、黄佐、黄培芳、黄佛颐等文人学士,其中黄佐是明代岭南著名的大学者,于史学、文学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与丘溶、陈献章并称明代岭南三大学者。黄培芳是清中叶岭南著名的学者、教育家。黄佛颐是清末民初广东有贡献的地方文献学者。黄氏家族对岭南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英国学者C.P.斯诺的"两种文化"对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日益分裂的担忧,在当今的生态文化建设的理论分析中找到了历史的回音与共鸣,其为当今的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历史锲入点。而生态文化显然是弥合"两种文化"的必要桥梁。从现今学者对生态文化蓝图的勾勒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分析来看,斯诺所谓的"第三文化"有可能就是生态文化的理论原型。  相似文献   

19.
大学文化对于大学的意义和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学者们立足于不同的视角分析了大学文化的内涵。大学文化首先是一个文化论域中的问题,而文化本身又需要从哲学的高度加以厘定和解释。文化哲学正是立足于这样的视角确定大学文化是主体的大学人和客体的文化形态之间的双向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从根本上推动了大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高校社科动态》2008,(4):42-42
《中外文化交流史》近期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该书出版座谈会今年5月在北京大学举行。《中外文化交流史》分上下两卷,共100万字,由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19位有影响的学者,使用东西方国家15种语言文字的文献资料,历经数年编写完成。该书对数千年来中外历史上的经济、政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