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英国驻澳门副领事乔利翻译出版的《红楼梦》译本(1892、1893)是红楼英译史上的第一个单行本(2卷)。对此,除了少量相关的简要文献记录之外,鲜有深入、全面的专题论述。在19世纪来华西人以提高中文水平而阅读《红楼梦》的背景下,乔利英译《红楼梦》的根本起因乃是辅助他们更有效地阅读理解原著,提高学习效率。乔利英译《红楼梦》的方法以忠实的直译为主,便于来华西人掌握相关中文语言的词汇意义、音韵效果与句法结构。他又能改译粗劣淫秽的内容,进行净化处理。乔利完成了19世纪最完备、文学性最强的《红楼梦》译本。  相似文献   

2.
文学作品的翻译是一门艺术,是一种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在文学作品从汉语译成英语的过程中,有时对于源语读者来说显而易见的文化内容,但对于西方读者却很难理解,非常容易造成翻译中的文化缺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翻译过程中也会将各自所属的文化融入其中。《红楼梦》两个译本中杨宪益先生的译本倾向于原文本,受民族和时代文化信息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概述了<红楼梦>中的死亡委婉语,比较了杨宪益和霍克斯两种<红楼梦>英译版本的死亡委婉语的翻译,指出两种译本的翻译各具特色.提出在对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委婉语的英译中,译者在较好保留原文文化内涵的同时,亦应充分传达出原文的委婉意图.  相似文献   

4.
“东”、“西”、“南”、“北”、“中”这些方位词不仅是地理概念,而且与民族文化、宗教思想、风俗习惯密切相关,是一种文化现象。从专有名词中方位词表尊卑、表代指及方位词表委婉用法的视角深入挖掘《红楼梦》中方位词的深层文化底蕴,并分析其英译策略,可知方位词在中西语境中不同的语言接触强度、语言态度和文化涵义,这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与输出。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中的各种粥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以.对于各种粥名,如何翻译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使目的语国家的读者有效理解是译者必须慎重对待的.从目的论的角度探讨了杨宪益所译<红楼梦>中有关各种粥名的翻译,首先简单介绍了目的论,接着运用目的论分析了杨宪所译<红楼梦>中有关各种粥名的翻译,说明了杨先生的译文并没有达到最佳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比分析《红楼梦》五类(103例)吃的引申义熟语及其四个英译本的翻译,探讨这些熟语在四译本的理解和再现方面的异同得失及规律性特征。研究发现,各类吃熟语翻译对语境依赖程度、译者所处时代、翻译目的、接受语文化及译介行为不同,致使各译本呈现多样性。此外,汉英词典中固化的吃熟语表达,因缺乏具体语境和真实语料基础,导致其所提供的释译对文学作品翻译参考存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诗歌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粹,凝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的古诗词是古典文学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的瑰宝。意境就是诗词的魅力所在。文章通过在《红楼梦》生态诗的英译中引入意境的概念,为翻译研究以及文化交流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人物别名翻译对艺术形象塑造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而人物别名的翻译依赖于译者对文化背景的认知和理解以及译者对别名所包含的文化因素的处理。文章以文学著作《红楼梦》杨宪益 戴乃迭译本为蓝本 ,探讨了其人物别名英译 ,分析了译者对文化因素的处理方式 ,提出了笔者的一些想法和观点 ,旨在与读者共同寻求一条对人物别名翻译的完美途径。  相似文献   

9.
在翻译《红楼梦》时,霍克斯与杨宪益、戴乃迭使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霍克斯主要采用意译的翻译策略,即采用翻译理论中的归化方法,将两种不同文化融合到一起,使作品内容以更加愉悦的形式呈现给读者;而杨宪益、戴乃迭主要采用了直译的翻译策略,其目的是为了将中国文化原汁原味地传递给西方读者.  相似文献   

10.
翻译无不渗透着译者,既是读者又是译语表达者的修辞认知。从译者修辞认知入手,分析《红楼梦》三则性爱描写片断中霍克斯译本和杨宪益译本的英语译文。译者从源语到目的语转换过程中,有意识地在译文中融入了对原文自我个人主观的阅读认知,在译入语中呈现出为目的语的受众所接受的普遍再阅读认知。译者修辞认知在把握原著语言风格、再现译本翻译风格中发挥着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一部大书 ,书中吸烟描写仅有两处 ,但《红楼梦》中贾府人物其实是吸烟的。书中没有对吸烟作太多描写 ,其中既有主观原因 ,也有客观原因。弄清个中原因 ,有助于加深对《红楼梦》理解。  相似文献   

12.
曹雪芹是北京人、北京作家。这个认识意义重大。北京的"帝都文化"是《红楼梦》一书的文化渊源。不了解18世纪中叶的"帝都文化"就无法真正读懂《红楼梦》。曹雪芹倘若没有回到北京这段生活经历,今日我们所读到的《红楼梦》,极可能就真的是一本《风月宝鉴》或是一本《情僧录》。在语言文字方面,曹雪芹熟练地运用了含有广大北方地区语言中方言土语的北京话,使《红楼梦》中的人物语言雅俗相融、生动鲜活、字字传神,从而使这部小说脍炙人口、雅俗共赏。所以说,《红楼梦》是一部京味十足的小说,而且是京味小说中的典范之作。红学中的一些问题争论不休,恐怕是与不熟悉或没有考虑帝都文化背景有关。"帝都文化"问题,应该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文章探讨了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问题,认为归化与异化不仅有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之分,而且有整体策略和具体方法之别,并从以上四个方面入手,通过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得出结论:一部成功的译作,在语言层面上,应尽量做到归化,而在文化层面上,则以异化为上策。另一方面,归化与异化作为翻译的整体策略,是译者出于不同的翻译目的和不同的读者对象而做出的一种选择,归化可方便读者阅读,异化则更有利于文化传播,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各有所长,无所谓优劣;而作为具体方法,译者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则总是将两者结合起来,使之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4.
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具有极高的美学艺术价值,体现在其语言的绘画美、修辞美和节奏韵律美等方面。众多英译本中最有影响力的是杨宪益夫妇的译本和霍克斯的译本,译者以非凡的文学功底再现了《红楼梦》原作风采,给读者带来美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15.
一般认为,《红楼梦》中有三个神话,即石头神话、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神话、太虚幻境的神话。它们之间是否是矛盾的?它们是否都可以叫做是神话?它们与《红楼梦》的主旨的关系是什么?根据神话的内涵,后两者不能叫神话;第一个神话,作者也只是利用它作为缘起,由此敷衍出来的故事不能叫神话。既然三者都不是神话,它们之间也就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石头神话”涉及到了《红楼梦》的叙事风格和小说主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红楼梦》中的指示语进行语用研究之后,结果发现:第一,人称指示语中的对立型指示语包括平等型对立指示语与离情型对立指示语。第二,人称指示语中的融合型指示语具有移情效果,有利于缩短说话人与听话人的心理距离。第三,社会指示语中的称谓语不仅体现说话人的性格特点,更表明了说话人与听话人的社会距离与语用距离。第四,社会指示语中詈语的使用反映了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权力冲突。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博大精深非其他小说可比。本文研究了《红楼梦》中描写的海棠的种类,大观园家居生活、休闲娱乐和神秘隐喻方面蕴含的海棠花文化,并对海棠诗社六首咏白海棠诗的艺术特色进行了剖析,通过统计全书海棠出现的频率评说后四十回之真伪。  相似文献   

18.
论《红楼梦》的多重悲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悲剧性是《红楼梦》的总体审美风貌,其体现在爱情悲剧、青春挽歌、生命祭歌、人生悲剧、文化悲剧、女性悲歌和封建社会悼歌七重悲剧中。它们呈“网”状交织,构成了《红楼梦》丰厚的审美魅力。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是我国小说文学难以超越的高峰,曹雪芹的身世体验和学识才华,为其创作《红楼梦》打下了深厚的基础。《红楼梦》原型的探讨,是研究《红楼梦》的重要问题之一,红学的研究成为近代中国学术界的一大学术活动和专门学问,各种不同学派相互交错,形成独特的研究领域。《红楼梦》提高了后学者对封建社会的认知,否定了男尊女卑的封建伦理纲常,塑造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以及晴雯等叛逆者的典型。在创作的方法上,该书融诗、文、词、曲于一体,其文学造诣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位。此外,文章还讨论了后四十回的功过问题,希望能够有更多新的遗稿出现,更希望能踏着前人的脚步前进,写出有更高水平和见解的论著,使红学研究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