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学静  吕茵 《社会福利》2004,(10):11-13
目前,我国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制度(以下简称低保制度)为核心,以其他各种临时性、突发性救助制度作为配套的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可以说我国向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又跨进了一大步。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我国的社会救助体系又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而社会救助的多样化原则,则为我们建立一个公正、积极、高效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张建平 《社会福利》2008,(11):22-23
近年来,随着社会救助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城乡特困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但是,孤儿救助工作一直没有一个科学有效的机制。孤儿群体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处于生存、发展的困难境地,是最困难、最需要关爱的社会群体。据统计,全国孤儿总数为57.3万人,有20.2万名孤儿没有得到经常性的制度救助,占35.2%。  相似文献   

3.
废除收容遣送制度建立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其实质就是将强制性收容遣送改为关爱性救助管理,建立以自愿受助、无偿救助为原则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诚然,收容遣送工作也具有一定的救助性,在保护流浪乞讨人员基本生活权益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城乡关系、法制建设、政府职能的变化,人们的生存环境和人口流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收容遣送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收容遣送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国务院审时度势,当机立断,废除《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简称《救助管理办法》)建构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这一新型的社会救助制度,完善了我国社会救助体制,规划了针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宏伟蓝图,对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充分领会《救助管理办法》的精髓,对我们做好工作切实维护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灾害救助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已在全国颁布与实施;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法律援助等专项救助制度也在全国得到大力推进;社会救助单项制度亦在不断健全与完善,相互之间也越来越衔接与配套,这些都标志着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已步入了制度体系建设的新阶段,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已经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对刑事被害人实施社会救助。但存在的问题是:在治疗费用、生活照顾和心理救助方面考虑不够。完善刑事被害人社会救助制度的基本思路是:在医疗保险制度中明确规定,刑事被害人也属于医疗保险的保障范围;建立刑事被害人生活照顾制度;建立刑事被害人心理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6.
金娜 《社会福利》2011,(7):56-56
社区救助是建立在社区层面的社会救助,是社区为履行国家和社会责任,为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运行于社区之中的社会救助制度。通常是指社区内的居民成员在享受了国家和单位及社团的保障待遇同时,因各种原因造成临时或长期的特殊困难,影响本人和家庭的基本生活,社区给予的一种补充的救助。  相似文献   

7.
首姝嫚 《社会工作》2011,(11):26-26
一 灾害救助是为了使陷入困境的灾民获得衣食住行、医疗等方面的基本生活保障,同时使灾区社会发展尽快恢复正常化、秩序化的一项重要制度。我国现有的灾害救助工作体系已经比较成熟,但仍有一些方面有待于改进。  相似文献   

8.
自2003年8月实施救助管理制度以来,全国各救助机构依据《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行以人为本、自愿救助、无偿救助、先救治再救助的工作原则。围绕这一新的救助制度和工作原则,全国所有救助管理站千方百计想办法,更新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思路,转变工作作风,实行亲情服务,人性化服务。  相似文献   

9.
韩君玲 《学术交流》2012,(3):108-111
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最早实行立法化的一项制度,具有社会救助或最低生活保障的性质。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作为一种时常的社会救助制度,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仅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而且二者的统合具有可行的实践基础。随着城乡差距的缩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最低生活保障政府责任原则的确立,目前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及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终将被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所取代。  相似文献   

10.
家族主义下的日本社会救助制度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现代社会救助制度,是在东方儒家"家族主义"与西方"民主主义"的碰撞和妥协中构建的,其遵循明确国家责任、无差别平等、保障最低生活水平的原则.体现着家族主义及其儒学渊源.依靠这一以家族主义为基石构建的社会救助制度,加上多元的社会福利制度安排, 日本实现了保障国民维持健康且文明的最低限度生活权利的社会救助目标.  相似文献   

11.
正为确保城乡困难群众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湖北省建始县民政局精心编织群众生活保障安全网,建立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孤儿救助、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低收入认定等社会救助制度,经过不断的努力,全县基本上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  相似文献   

12.
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对救助工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彦 《社会福利》2008,(5):47-48
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有劳动能力的人可以通过劳动收入以维持生计,但无劳动能力的人或处于各种危困情境中的人,因无法获得维持基本生活的资源,便需要通过国家提供的社会救助制度来获取生活保障资源。  相似文献   

13.
正积极应对救助管理工作面临的新要求新挑战首先,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对救助管理工作提出新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对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建立临时救助制度高度重视。今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9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国务院即将印发《关于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确保社会救助安全网网底不破。国务院  相似文献   

14.
《救助管理办法》“是专门为陷入困境的公民提供临时性的、最基本生活保障的一项制度安排,是要维护遭遇身无分文、举目无亲、走投无路之难的公民的生存权利和人格尊严,使其免于饥寒交迫,流落街头”。由此可见,《救助管理办法》是要解决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在丧失自救、他救能力时,顾全体面和人格尊严,避免流落街头问题的。它包含了五个方面的要素:一是受助对象遇到无力摆脱的生存危机,行将出现或  相似文献   

15.
近日,江西省安福县出台《城乡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实施细则》。《细则》规定,临时救助对象为本县因灾、因病、因子女上学以及因突发性事故等特殊原因造成基本生活出现困难的城乡低保家庭;在城乡低保制度和其他专项救助制度覆盖范围外,因特殊原因造成基本生活出现困难的城乡低保边缘家庭;经县级民政部门认定,因特殊原因造成基本生活暂时特别困难的其他城乡居民家庭。救助标准按照申请对象受灾程度、事故程度、困难程度以及劳动能力强弱等具体情况实行分级、分类救助,原则上为每次每户600~4000元且每年只享受一次。  相似文献   

16.
靠前救助就是要找准不稳定家庭,实施救防并举。针对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拓展和规范,贫困家庭的最低生活保障遍及社会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困难家庭。对那些由于经济困难忙于生计而无瑕顾及孩子学习生活的家庭,要利用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机制,分析筛选各个家庭人员及其稳定性,及时发现造成未成年人离家流浪的苗头,引导社会力量定期慰问帮扶,使其能体会到政府的关爱和社会的温暖,过上稳定的正常生活。  相似文献   

17.
《社会福利》2004,(8):30-31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自2003年8月1日正式实施,至今已一年。变强制性收容遣送为关爱性救助管理,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与时俱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适应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文明进步,忠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举措。新的救助制度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广大人民群众高度负责,对解决社会困难群众生活问  相似文献   

18.
《社会福利》2003,(3):26-27
大连市委、市政府历来十分重视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建设。2002年,结合大连工作实际,学习借鉴上海等地的先进经验,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实施了城乡特困居民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有效缓解了患重大疾病城乡特困居民的医疗负担,维护了特困居民的基本生活权益,进一步健全了我市城乡社会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19.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关注民生,始终高度重视健全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小断加大中央财政投入,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随着各项社会救助制度的不断完善,受益人数持续增加,补助水平稳步提高.  相似文献   

20.
廖欣 《社会福利》2012,(2):46-47
新时期救助管理工作任务2003年8月,国务院颁布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标志着我国新型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当前救助管理站承担着七大项社会事务管理工作:1.对主动求助人员的日常救助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