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李懿 《船山学刊》2012,(4):148-152
《中国论》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首次以“中国”题名的一篇“奇文”,所论之“中国”指涉到地理意义、文明意义、民族意义三个层面。石介首先指出中国“居中”位置的特殊性,以人文的、政治的空间构想重塑“地理意义上的中国”的核心地位。再次石介明确将地理空间和伦理道德、社会纲常结合起来,宣扬天常、地理与人道的对应关系,高扬中国文明的优越性,体现出决绝的“夷夏分立”的民族观。最后石介一针见血攻驳佛、老,表现出对儒家正统纲常秩序与本土文化观念的固守。《中国论》通过文字书写传达出内忧外患国势下宋人深沉的忧患意识,以思想认同的途径旨在确立和维系宋代政治统治的正统性和文明思想的合法性,从而宣扬出宋代中国意识的真正凸显。  相似文献   

2.
“集体利益至上论”及其历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人类伦理思想的发展史来看,集体利益至上论并不是社会主义社会才出现的伦理观念。事实上,在人类伦理思想的发展过程中,集体利益至上论的思想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早在古希腊时期,强调集体利益的至上价值,主张对个人利益进行节制的思想就已经存在了。可以说,尽管当时每个思想家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强调集体利益的至上价值却几乎是早期思想家们的共识。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思想、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和谐关系论”、柏拉图的“理念论”,都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体现着对“整体价值”的追求,强调着集体利益的…  相似文献   

3.
现代公民社会的构建问题成为中国学界近二十年来颇为关注的对象。儒家传统伦理思想资源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参与现代公民社会的构建亦是聚讼纷纭。本文主要基于中国传统“公”、“私”观念发展演变的视角,论析儒家伦理思想中的“仁”观念不仅可以有效参与现代公民社会的建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消弭现代公民社会型塑过程中社会与国家二元对立思维所致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4.
李强 《阴山学刊》2005,18(4):84-89
徂徕先生石介是北宋著名学者,他重建思想世界秩序的热情和学术创新意识,“忠忘其身”、“笃于自信”的人生价值观念,成为后世知识分子宝贵的精神财富。石介热衷教育和学术,对当时和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其性格最突出的特点是刚正激切,同时也不乏诗人般的热情,颇具齐鲁礼仪之邦的古道热肠。在传统文人政治体系中,石介担任了道德守望者的角色,《庆历圣德诗》在文人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石介的学术抱负和美政理想相辅相成,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地位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5.
尽管孙中山先生未能留下完整系统的伦理专著,其有关道德的论述大都散见于其他思想特别是政治思想之中,但他的伦理思想的丰富的内涵至今仍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互助”是孙中山伦理思想的基础。从人道主义思想出发,孙中山批判地继承了西方资产阶级“互助论”的思想。“互助论”的主要代表是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他认为,社会发展也是按照生物进化的自然规  相似文献   

6.
现代新儒家重镇熊十力在30年代创制了富有特色的《新唯识论》,它的直接目标,诚如其副题“境论”所示,乃系阐述本体论或宇宙观。但是,在熊十力看来,“不见体,则人生亦是泡影”,所以“新论”的更深层次的目标,是寻找一个牢固宏远的本体论基石来安置其人生观与伦理思想。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可以昭示熊氏的鹄的,也应是人们理解其伦理思想的入口。  相似文献   

7.
自董仲舒“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以来 ,儒家政治伦理作为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 ,确立了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霸主地位。就董仲舒政治伦理思想来说 ,以“天”为依据的政治观是其理论基础 ;“大一统”是其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 ;中和政治论则是其政治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天不变道亦不变”是政治伦理发展观 ;“更化”的政治伦理改革措施使儒家的一尊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强化  相似文献   

8.
道家伦理思想的精神实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家伦理思想是不是一种非道德主义或道德虚无主义,涉及到对道家伦理思想基本特征和精神实质的认识与把握。深入研究道家伦理思想,人们会发现,道家的伦理思想并不是一种非道德主义或道德虚无主义,而是一种主张“道法自然”并将自然界定为素朴率真和少私寡欲的特殊的自然主义伦理思想,一种强调尊道贵德,崇尚为而不恃、功成弗居的真正的道义论伦理思想,一种反对道德形式主义、主张纯化道德动机的深邃的实质主义伦理思想。道家伦理思想包含着不少可供我们批判继承的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9.
从孟子伦理思想的内在逻辑看,性善论、仁政思想、义利观和道德修养论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个整体。这几个方面以“性善论”为理论基础,以“内圣外王”为主线,以道德修养论为实现“内圣”的基本路径,以仁政为实现“外王”的方略,突显“仁义”伦理的思想特质,构建了一个系统性很强的思想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为保证社会的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南宋理学大师朱熹从辨证的义利观出发,提出了以“合乎道义”的财富论、“足食为先”的本末论、“奢俭适中”的消费论等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伦理思想。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中国古代传统经济伦理,有利于南宋政权的巩固,也为当今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型伦理提供了历史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汉代研究《诗经》的鲁、韩、齐、毛四家都曾提出过“四始”说,但它们的内涵不尽相同。其中《毛诗》“四始”说强调了《诗经》风、雅、颂的讽谕美刺功效,而《齐诗》“四始”说则出自纬学,《诗纬》以“阴阳五行”之说解释《诗经》中《大明》等四篇诗作。刘勰的《文心雕龙》中也有“四始”说,其来源于《毛诗》,并影响了《文心雕龙》的诗歌理论。  相似文献   

12.
孟子承袭孔子所开示的人格意识与士节基础,将社会知识分子的自觉推向新的高度。他以“义”为支点,建立了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理论,再通过“居仁由义”的道德实践,达到理想人格的最高典范:大丈夫。同时,孟子倾力批判了各种寡廉鲜耻的奴性人格,从而最终形成了完整的人格意识与士节体系。这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后世知识分子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3.
朱熹的忠德思想具有"正己"和"尽己"两个主要的维度,要获得"正己"和"尽己"的合理性,需借助"天理"。朱熹的"天理"内容包括对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本身的道德价值追求。离开"天理",忠德的价值和意义将丧失殆尽。"中庸"是一种道德方法论。在实践中,忠德是一种政治和道德实践智慧。"中庸"方法论贯穿在朱熹的忠德理论和实践过程中。因此,从中国伦理思想史的角度来考察,"天理"和"中庸"就构成了朱熹忠德思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伦理学作为一门求索善的真谛及其实现的学问,在当今社会转型和道德重建的宏观背景下,应在以下方面进行突破:在伦理目标确立上,既要坚持主导道德的一元性,又要承认多元道德取向的现实合理性;在伦理规范建设中。不仅要设定人们行为之应然,而且要昭示这种应然之内在依据;在伦理功能向度上,既要注重贬抑人的行为之“恶”,且应褒扬人的行为之“善”;在伦理价值追求上,不仅应着眼个体的致善,而且要研究社会善的实现。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切实关注和有效解决,将有利于提升伦理学的学科价值,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中国社会道德治理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中国社会的道德现状与道德建设问题备受世人关注且亟待有力的回应。正确面对和分析当前中国社会的道德现状,既要肯定成绩,又要正视问题,这是道德治理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当前道德领域所存在的诸多问题,要放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来看待。道德建设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其间所出现的问题也是国际环境变化的反映;当前中国的道德问题是社会转型期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其中一些道德问题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当今中国的道德问题其直接诱因是在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把经济利益的思维模式用到道德判断和社会行动能力上。目前,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探索和解决中国社会的道德治理问题:一是树立信心和决心,二是提升信念和信仰,三是倡行共建和共享,四是坚持"守"为"并行,以"守"为先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6.
王腾 《重庆社会科学》2009,(11):117-120
西方道德形而上学研究主要是探讨伦理价值概念与命题证明系统,试图为伦理学理论提供价值和概念前提。道德形而上学研究方法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视野,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理论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奠定了精神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周斌 《齐鲁学刊》2012,(4):78-82
分析中国古代立法的指导思想,应置之于中国古代德主刑辅的儒家治国方略的历史维度中进行。德礼教化作为一种伦理功能,其实效性必须依赖于法律保障,否则只能是虚有其表的抽象观念。唐律以刑罚为后盾不遗余力地推行伦理教化、加强礼教的合法性与强制性,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伦理教化在现实社会中的实际效用。  相似文献   

18.
《周易》是中华民族古代智慧的结晶,而这种智慧主要表现为对境遇的时机化体认,可称之为“时”的哲学。不能将《周易》之“时”简单理解为一个线形的时间流,而应理解为一个表征宇宙万物存在方式的全面撑开的境遇。人作为宇宙大化流行中的一种存在,必然也是一种境遇性的存在。天地之“时”的品格为生生不息,人生顺天应时就应自强不息。《周易》对这一充满玄机的宇宙之“时”的探究,正是为了观照人生,以提高人的生存品质,而这也正是《周易》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历经几千年而不衰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9.
杨时的生命哲学包含其生命起源观、生命态度和生命修养观、生命价值观和道德实践观、生命栖居观。其生命起源观渊源于《周易》,关于"气"的观点受张载和"二程"很大影响;其生命态度表现为敬畏天命、顺应天命并发挥人的主体性,养气是珍惜生命和个体心性修养的重要方式;其生命价值观为社会道德对个体生命的超越;其道德实践观是对《中庸》之"诚"的践行;其生命栖居观主要体现在诗文中,表现为对天人合一、"曾点之象"、"颜回之乐"的追求,但又充满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20.
基督教和儒教代表了世界上两种文化体系。它们的伦理思想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待人生的相同问题,从而产生了不同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从表象上看差异很大甚至是截然对立的,但仔细分析下来,二者却有很多契合之处。耶儒伦理比较研究大致可以从以下九个方面入手:终极根据、人性论、伦理关系构架、伦理原则、人伦规范、群己关系、道德修养、理想人格、社会理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