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9 毫秒
1.
西部大开发与现代增长极理论的创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国外早期的增长极理论及其沿不同方向发展了的各种形态都包含有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益的内容 ;新产业区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是伴随知识经济兴起而出现的增长极理论的重要前沿领域 ;国内增长极理论的创新成果对区域经济理论的丰富、发展和国家、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发展规划的制定、实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迫切需要对增长极理论进行多方面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2.
利用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对西部大开发进行分析是一个崭新而有力的视角.其主旨是应利用资本市场培育西部增长极,在发展战略上应以市场导向为主,打破梯度理论的桎梏,大力实行信息化开发.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增长极理论及其对区域经济布局和发展的重大理论指导作用 ,论证了增长极理论是适应西部“实情” ,实现西部“赶超式”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提出了培育有“西部特色”的七个方面的新的经济增长极。通过这些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整合作用 ,实现西部经济由“点”到“线”再到“面”的发展 ,同时 ,提出了充分发挥增长极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必须注意的五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对贫穷落后经济区域的开发和利用 ,是经济发展从不平衡到逐步平衡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 ,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阶段性战略抉择。世界上经济发达或不发达国家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有过对贫穷落后经济区域实行经济开发的阶段或时期。我国历史上也对西部地区进行过经济开发。回顾国内外经济开发的经验和教训 ,有助于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选择模式的准确、完善和实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宏伟战略的实施 ,西部各地区一跃从第三梯队转变为开发的前沿阵地 ,如何选择新疆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如何安排新疆的固定资产投资布局 ,也因此而具有了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区域经济发展投资布局战略模式的选择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世界各国、各地区工业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均衡是相对的 ,非均衡则是绝对的 ,任何国家区域经济的发展都受到从不平衡到相对平衡 ,从无序到有序的历史渐进过程这一客观规律的制约。以纳克斯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曾提出要摆脱相对落后而形成的“贫困恶性循环” ,只能实行均衡增长战略 ,…  相似文献   

6.
西部是我国最辽阔的疆域 ,也是我国经济最欠发达的地区。西部地区的开发和建设 ,直接关系着我国国家安全、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为此 ,新中国三代领导人都十分关注西部地区的发展 ,适时制定了具体的西部开发思想。研究他们的西部开发思想 ,不仅对西部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且对于当今的西部大开发实践 ,也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一、第一代中共领导人的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思想新中国建立之初 ,为了改变旧中国经济落后、工业过于集中于东部沿海一带的状况 ,第一代中共领导人采取了重点发展内地经济的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思想 ,即…  相似文献   

7.
培育资本市场促进西部大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市场亦称长期资金市场 ,一般是指证券市场和银行中长期信贷市场的统称 ,也有讲资本市场就是证券市场。本文中的资本市场主要是指证券市场。在现代经济中 ,资本市场作为调整经济结构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 ,已与区域经济融为一体 ,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将给整个资本市场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首先 ,西部大开发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 ,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将是一种必然选择 ,这将提高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西部将有更多的公司上市融资 ,必将缩小东西部资…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以沿海地区开放开发战略为标志的区域非均衡发展阶段和以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战略为标志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阶段,国土开发格局相应地由沿海先行进入到沿海沿江并重时代,而沿江发展战略也由长三角地区向整个长江流域推进.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对于统筹长江流域和全国国土开发、促进中部崛起、构建新的经济增长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9.
西部开发之“后发优势”、“扩散—涓滴”效应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东中西部经济是相互依存的 ,西部的过度滞后严重制约和影响了中国经济整体、全面的发展。近年来中国经济面临的需求不足困难与西部的发展缓慢有直接的关系 ,目前它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众多的学者和官员在探讨与实施西部大开发时认为 :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 ,其大开发需要有外部经济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的参与和支持 ,东部地区将是西部大开发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西部地区如果在自然资源、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受到东部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的扩散、辐射 ,那么作为增长极或核心地的东部沿海经济高速增长带 ,就能够…  相似文献   

10.
西部大开发 ,是针对我国东西南北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 ,根据西方经济学主张的经济协调发展的原理 ,对较落后的西部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实行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开发 ,以促进西部地区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目前 ,西部大开发正在迈出实质性步伐。但西部大开发 ,究竟开什么 ,以下提出几点看法。一、开发脑子任何一个新的事物要能成长起来 ,就首先必须被人们所接受 ,任何一个事情要能办成功 ,首先必须有成功的打算 ,对于西部大开发来说 ,当然也不例外。人们的思想观念是首当其充要开发的。不走出西部 ,就不知道外面天地的大小 ,跨出西部才能看到外…  相似文献   

11.
何平 《社会科学家》2000,15(4):92-95
西部大开发是当前经济热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开发西部地区,推动桂林社会经济发展,要有新的思路.只有联系当前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需求的新变化,才能在实践中逐步找出西部大开发的规律和新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关于西部图书馆发展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贯彻落实,是西部地区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然而,西部的开发振兴,任重而道远。在西部发展的诸多制约因素中,信息的匮乏、图书情报事业的滞后,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本文对西部地区图书馆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对策,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3.
在西部大开发中 ,西部能源工业的发展有生态环境脆弱、教育和科技力量薄弱、人才严重不足、基础设施落后等制约因素。为此 ,发展西部能源工业应采取发展西部各类教育、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对西部新建的能源资源型城市要加强其功能多元化建设等对策  相似文献   

14.
云南经济增长速度减缓或不能持续增长的原因之一是云南城市化水平低。经分析,云南城市化发展水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1.云南省城市化发展不能适应经济增长的需要;2.云南城市规模偏小及城镇密度低影响多元经济增长点的形成;3.云南城市化低于全国城市化水平可看作是经济增长的潜在空间;4.云南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制约着工业化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调整结构转型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突破资源环境制约、提高质量效益的根本路径和迫切需要。在推进区域经济转型发展中,应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夯实转型发展基础;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争创发展新优势;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狠抓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努力实现绿色发展;强化保障措施,为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6.
美国教育与中国西部人力资源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桂云 《阴山学刊》2003,16(1):65-68
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 ,但只有人力资源量的优势而无质的优势 ,对经济发展无补 ,甚至会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发展教育是提升人力资源质的水平的基本途径。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后起之秀 ,经济发展之速令人瞩目 ,其中 ,教育事业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可低估。我国在西部大开发中 ,应借鉴美国的经验 ,大力发展教育 ,以提升西部人力资源质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陈健 《社会科学家》2000,15(4):66-69
今天的西部大开发应该与坚持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依法治国等延安精神结合起来,更好地开发西部.  相似文献   

18.
依托沿江沿河资源优势,发展流域经济进而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被众多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因此,研究借鉴发达国家流域开发模式对重庆沿江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此,将重庆沿江(长江)两岸称为“渝江流域”,划分为“渝江西带”和“渝江东带”,对加快推进“渝江流域”开发提出了具体思路,并指出工作重点及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9.
西部大开发和我国产业区域粘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经济发展的东西差距十分明显,产业转移是促进中西部加快发展,实现经济均衡增长的有效途径。现实情况表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之后收效甚微,东西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是因为我国劳动力还具有无限供给的特征因素降低了东部产业的成本,同时东部产业的自身创新也为其提供了新的竞争优势。这些方面都延缓了我国产业转移的步伐,使产业出现了区域粘性。  相似文献   

20.
西藏由于其特殊的自然、社会、文化、历史等背景,经济一直落后于内地其他省市,而且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地区之间的差距呈越来越大的趋势。虽然国家实施了全国对口援助西藏和西部大开发等政策,对西藏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拉动作用,但西藏跨越式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在哪里呢?本文借用相关区域发展理论,从人力资本禀赋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西藏跨越式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