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采用"政治过程"论证结构,从国家权力与对外政策关系的角度来分析,通过探讨印度对外关系中各个重要历史时期国内各界政治力量在国家制定重大对外决策过程中的互动过程及其对国家对外政策的影响,深度挖掘出独立60年来印度对外政策决策中的关键影响因素,揭示了印度对外政策决策的一般性规律,归纳出印度对外政策的决策模式——"双螺旋"决策模式,并对该模式做出了初步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多边主义视角下的印度“东向政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全球化发展的日益深入,多边外交作为一种新的外交观和新型合作机制,得到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多边主义的视角来探讨印度"东向政策"中印度与东盟多边关系的发展以及多边合作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21世纪以来,随着印度的崛起,其“东向政策”发展到了新的阶段,首要意图已经从谋求经济利益转变为战略利益空间的扩展,经济利益与安全因素仍然是“东向政策”新阶段的重要意图.印度崛起背景下,“东向政策”在地理范围上不断扩展,合作领域也在不断深化.印度实施“东向政策”有制衡中国的考虑,但是“东向政策”在战略上更多的是对中国的“软制衡”而不是遏制中国发展.印度“东向政策”对中国的软制衡,也取决于中国怎样应对“东向政策”,中印可以通过“安全互构”的方式建立战略互信,中印应理性看待对方战略利益的扩展.  相似文献   

4.
马孆 《南亚研究》2008,(2):33-36,43
西亚在印度外交中向来占有重要地位.以印以建交为标志,印度对西亚政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一边倒",即倒向伊斯兰国家;第二阶段实行"平衡外交",即在伊斯兰国家和以色列之间保持平衡.印度在西亚政策上的变化,乃是时代变迁和国家利益考虑所致.  相似文献   

5.
作为世界第四大温室气体排放实体和主要的发展中国家,印度始终在气候变化问题上采取一种超脱于主流的立场,对发达国家要求其接受约束性排放限制嗤之以鼻。许多发达国家纷纷指责和抨击印度,称其拒绝承担温室气体主要排放国的应尽责任,在达成具有约束力的最终减排协议上设置障碍,以及反对以市场机制实现技术和资金支持的国际努力等。本文通过分析印度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从气候变化对印度的影响、印度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原则、国家政策的实施等方面入手,探究印度坚持强硬态度的根源,寻找中印在该领域展开深入合作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印度能源政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印度能源现状和能源政策改革、生物能源政策主要内容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从中总结出对中国能源政策发展有启示意义的方面.  相似文献   

7.
印度独立45年来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印度工业政策是印度经济政策的核心,印度经济政策的调整主要体现在工业政策的调整上,而工业政策的调整则是印度经济政策调整、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因此,研究拉奥政府1991年7月24日出台的新工业政策声明,可以探索印度90年代经济政策的走势,至少可为研究印度90年代经济政策的发展趋势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8.
李昕 《南亚研究》2013,(4):95-115
本文从能源安全视角解读印度“东向”外交的动力和目标。本文运用国际政治经济学方法研究后发现,印度政府、国家能源公司等行为主体在“东向”外交区域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政策工具获取能源利益,能源安全维度已经构成“东向”外交的重要目标,而且随着印度国内能源供需赤字的扩大,能源安全维度的权重逐渐上升。从能源安全视角研究“东向”外交,可以对印度在海外实现能源安全的路径和规律有一个初步认知,即遵循政治外交与能源合作相互推进和借重的基本逻辑,以及国家在保障能源安全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经济现实主义规律。  相似文献   

9.
边境工业化:“两廊一圈”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红 《创新》2007,2(2):15-20
针对中越边境出现的逆工业化与“工业低谷”现象,文章运用实地资料及数量方法,实证分析“两廊一圈”工业发展的现状、成因与发展困境,提出通过跨境梯度开发、壮大特产加工、鼓励高新技术等推进边境工业化的可能发展路向。  相似文献   

10.
走向私有化:印度因特网服务政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虽然印度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相比,在发展因特网方面有不少有利条件,但实际上印度的因特网普及率在世界上却处于相当落后的地位。主要表现为因特网服务商数量太少,服务质量差,服务价格昂贵和基础设施不完善。不少印度学者将这种状况主要归咎于印度政府对因特网服务一直奉行的国家垄断政策。1998年以来,印度政府重新调整因特网服务政策,其中最主要的改变是允许私人经营因特网服务业务。不过,要赶上世界因特网发展的步伐,印度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Although serious and long‐term commitment to homelessness prevention is evident in some countries in the form of primary prevention measures, it is not clear whether a strong shift has already been made from secondary to primary prevention. It is argued here that after almost two decades of literature regarding the ‘prevention turn’ in homelessness policy, one may speak of primary prevention in the prevention stage, and add secondary and tertiary prevention to each of the other three stages of homelessness policy – early, emergency, and long‐term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Yet, there must be an attempt at primary prevention, which is more difficult to maintain, mainly for financial reasons. Political will is one key to success in doing this. Homelessness prevention policies are explained in this article using the case study of Israel's policies in 1948–2010.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Israel dealt with a high risk of homelessness in the 1950s and again in the 1990s through primary homelessness prevention by intervening in the housing market and providing cash assistance. Subsequently, after an overall homelessness policy was first published in Israel in 1996, prevention almost disappeared. However, it seems that, since then, prevention still manifests itself in the form of secondary prevention measures, such as public assistance benefits and housing subsidies. Tertiary prevention also seems to exist, addressing the more entrenched nature of homelessness by means of permanent supportive housing. This article shows that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may be a way for prevention.  相似文献   

12.
Social policy development and reform in corporatist welfare states often follows a pattern of subsequent collectivization and de‐collectivization. This has to do, the article argues, with the social problems these phases address. Early social policy development forms a response to Olson‐type collective action problems that organized actors (labour and employers' organizations) in the field experience: state‐obliged benefits solve free rider problems, while bipartite administration allows labour and employers' organizations to organize their constituencies. This solution to Olson‐type collective action problems, however, also constitutes an Ostrom‐type collective action problem. Such a system functions as a common pool resource. Individual benefit take‐up is experienced as free and the costs of benefit take‐up are collectivized in the common pool. The article illustrates this pattern with reference to Dutch disability insurance.  相似文献   

13.
14.
15.
在中印边界争端逐步演化为冲突之前,中国试图通过武力威慑慑止印度,但并未奏效。本文认为,从威慑角度来看,其中的关键是印度情报系统的印度情报局对中国威慑信号产生了错误认知。这种错误认知有两个根源:客观无意识认知偏差和主观有意识认知偏差。这两种认知偏差使情报系统未能正确评估中国释放的威慑信号,未能向尼赫鲁政府提供正确的战略军事判断,导致印度错误地发动了对华战争。由此可见,加强军事交流,增进军事互信,才可以避免军事误解和误判,实现中印边界的和平与稳定。  相似文献   

16.
周桂君  王萍 《求是学刊》2006,33(6):110-114
从语用学角度对诗歌进行解码是帮助我们理解诗歌思想内涵与艺术魅力的有效手段。文章以济慈的诗《秋颂》为例,探讨了语境、语用主体与诗歌意义构建之间的关系,认为《秋颂》不仅颂赞了自然之美,也是一首故土之颂和生命赞美诗。对于语境和语用主体的灵活运用,又使得诗歌拥有了使其艺术之美任意驰骋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何蓉 《社会》2017,37(5):1-23
本文以19世纪90年代中期德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为背景,以韦伯对"农业-政治"问题的讨论为核心,提出了国家的边疆、边界等问题,讨论人口、物资、资本等流动下的国家经济建设与政治结构。文中涉及的实质性问题包括:全球化、工业化背景之下的农村发展问题,国家建设与国家治理思路,以及国家边界的多重(政治、经济与文化)含义。本文认为,在法律、政治、经济等角度的国家观之外,可以建立一种社会取向的、以国民为核心的"国民-国家"观,即包容多元,建立共识,赋予国民以平等的基本权利,并建立国民共享权责和符合国民基本特质的政体制度。  相似文献   

18.
王三意  雷洪 《社会》2009,29(6):127-147
本研究考察郊区城市化过程中的“种房风”现象,选取了W市近郊一个行政村为个案,进行田野调查,主要以访谈法,辅之以观察法和文献法来收集资料;从“种房”现象主体主观的角度,考察农民“种房”成风的原因。研究发现:农民“种房”是非现实需要的行动选择;选择“种房”主要是基于超额补偿效用,也有经营和增加收入效用、心理平衡效用、情感归属效用;农民“种房”行动是主观上的目的理性行动,且有形式理性和实质理性的特征;而农民“种房”行动理性的诱因是种种政府因素,这是种房现象成风的根本内在原因。本研究的结论认为,更深层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是政府应如何调整自身的行为。  相似文献   

19.
高翔 《求是学刊》2013,40(5):116-122
基于东北沦陷前期诗歌生产的颓势,《新青年》诗歌编辑于1938年刊出"新诗特辑",初显了其为振兴东北诗坛做出的努力,可称为"新诗歌"专辑的前征象。《新青年》附刊"新诗歌"专辑的出版,是东北沦陷区期刊诗歌编辑挽救新诗的一次重要行动,也是东北现代诗歌历史的一个独特现象,具有重要的文献意义和研究价值。"新诗歌"专辑显示了以知名诗人金音领衔的阵容可观的诗人群体,诗作呈现出以个体生命的体验表达对社会、人生、理想的认知和贴近现实的书写与抒情等特征,显示出中国古代诗歌与西方现代诗歌的双重影响,诗人对现代诗歌与古代诗歌创作格调的双重选择与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