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62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丛书综录三》614页载:“苏舜钦(宋)《闻见杂录》《苏学士集》《苏学士文集》《沧浪集钞》《沧浪集补钞》。”此解放后著录苏舜钦现存之著作,提到《闻见杂录》。按元末明初人陶宗仪编纂明人陶珽辑校之百二十(?)《说郛》内,收有《闻见杂录》一卷,题为苏舜钦撰,(近人张宗祥重校,民十六年由商务印书馆排印之一百卷《说郛》内未收《闻见杂录》。)明人吴永,辑《续百川学海戊集》  相似文献   

2.
《全唐诗》卷五百二十《杜牧小传》云:“樊州诗四卷,外集一卷,别集一卷。今编为八卷。” 杜牧樊川诗四卷,加上外集一卷,别集一卷,明明只有六卷诗,何以编为八卷呢? 经检核,《全唐诗·杜牧集》前三卷,与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刊本《樊川文集》(以下所引《樊川文集》,均用此本)前三卷所载诗同,编次与《樊川文集》亦同。不  相似文献   

3.
景龙二年戊申(708)三十九岁〔著作〕七月七日:《奉和七夕两仪殿应制》(见《纪事》卷九、《癸签》卷二七)十月四日,授修文馆学士。俄拜中书舍人。《会要》卷六四:景龙二年“十月四日……赵彦昭、给事中苏颋……并为学士。”《韩序》:“迁给事中,特制授修文馆学士。迁中书舍人,专知制诰。”《苏颋·初至益州上讫陈情表》:“臣……十有四年中书省。”按,开元八年,颋罢为礼部尚书(两《传》),由是年倒推十四年,(除去景云二年、太极元年、延和元年、先天元年丁忧,加上改元之先天  相似文献   

4.
<正> 元好问为金代文学泰斗,其诗文在当时可谓独步北方文坛。其词上承吴激、蔡松年之后,亦可称为中州之冠。故清刘熙载云:“金元遗山诗兼杜、韩、苏、黄之胜,俨有集大成之意。以词而论,疏快之中,自饶深婉,亦可谓集两宋之大成者也。”(艺概卷四)其词集“遗山乐府”有三卷本及五卷本两种版本,吴庠云:“旧见《遗山乐府》三卷者有赵蜚云借校大德高丽本。  相似文献   

5.
《读蟠桃诗寄子美》一诗的作者应为欧阳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部丛刊》本《欧阳文忠公文集》和《四部备要》本《欧阳文忠集》的《居士集》卷二,均有《读蟠桃诗寄子美》一涛,此诗作者为欧阳修似属无疑;然而,《四部丛刊》和《四部备要》中的《宛陵先生文集》卷二十四又均将此诗收为梅尧臣诗(文字与欧集略有出入),且题为《读蟠桃诗寄子美、永叔》,这就出现了此诗作者的归属问题。  相似文献   

6.
晚唐时期著名的古文家孙樵的生平事迹,除见于其文集《自序》外,典籍所载甚少。新旧《唐书》均无传。《资治通鉴》卷二四九载: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六月,“进士(孙樵大中九年登进士第,此称“进士”,误)孙樵上言:百姓男耕女织,不自温饱。而群僧安坐华屋,美衣精撰。……”此盖节录孙樵《复佛寺奏》文,其余亦不见载。此后目录书籍所记孙樵生平,多源于《自序》。据孙樵《自序》及其文集所反映之情况,可知孙樵出身于“代袭簪缨”的官僚家庭,关东某地人。家中有藏书五千卷,“常自探讨,幼而工文”。开  相似文献   

7.
徐熥年表     
徐熥(1560-1599),字惟和,号幔亭,闽县(今福州市)人。万历十六年(1588)举人,十年三下第。与同郡邓原岳、谢肇淛及弟等重振风雅,著有《幔亭集》二十卷,编选《晋安风雅》十二卷。沈德潜《明诗别裁集》第九卷之后,选徐熥诗十五首,仅次于陈子龙和顾炎武;汪端《明三十家诗》,熥名亦在其中,足见徐熥在晚明诗坛的重要。本表简略勾勒谱主的生平事迹,不作考证,亦不详注出处。详细考证及出处可参即将由广陵书社出版的《徐熥年谱》。本表引用的《幔亭集》为美国国会图书馆所藏二十卷本(缩微胶卷)。  相似文献   

8.
世綵堂本《昌黎先生集》外集卷第一有《请迁玄宗庙议》一文,《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外集》卷第一亦载之,并注引宋樊汝霖云:“此议旧史载於《礼仪志》(按:指《旧唐书·礼仪志》),曰:长庆四年五月(按:原文为正月)礼仪使奏云云。公时岂以吏部侍郎为礼仪使耶!是岁穆宗崩,肃、代、德、顺、宪、穆,明皇帝亲尽当迁,而(?)穆宗及高祖、  相似文献   

9.
一《东坡志林》,又题《志林》,是苏轼的一部笔记文集。这部书传本不一,有一卷本、五卷本和十二卷本,较常见的是五卷本。各本内容互有出入,有的甚至歧异很大。例如南宋人左圭辑《百川学海》所收《志林》一卷,存史论十三篇,与明成化刊本《东坡七集·后集》卷十一所录《志林》十三首同;清人马俊良辑《龙威秘书》五集所收《志林》一卷,则纯为笔记小品。通行  相似文献   

10.
在宋朝科举制度史上,苏轼的《议学校贡举状》以极力反对王安石的科举改革而著名。因此,《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选载了这篇奏疏。《宋史》卷三三八《苏轼传》又予以节录。这篇《议学校贡举状》究竟于何年奏上?史料记载颇为歧异。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写道:“[熙宁]四年,介甫欲变更科举,上疑焉,使两制、三馆议之。公议上,上悟曰:‘吾固疑此,得苏轼议,意释然矣。’”宋人王宗稷《东坡先生年谱》即承袭此说。《东坡奏议集》卷一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强调诗的抒情特性,认为:“诗的本职专在抒情”(《论诗三札》,《沫若文集》第十卷第二一一页);“诗的本身乃是情绪的潮流”(《诗歌的创作》,《文学》1944年二卷三、四期),是“情绪的自然消涨”构成为诗的“内在的韵律”(《论诗三札》,《沫若文集》第十卷第二○○页),“表现成一种旋律的言语”(《论诗三札》,《沫若文集》第十卷第二一一页)。  相似文献   

12.
《江上别流人》一诗,孙望先生的《全唐诗补逸》题作王维诗,并注曰:“见《永乐大典》卷3006。九真。人字(五函四十二册)。按此诗又见于《全府诗》卷159孟浩然集中,题下无注,故不属逸诗。然此诗作者究竟是王维,还是孟浩然呢? 考《孟浩然集》版本,天宝四载(745)宜城王士源所录的本子今已不见,现存最早的版本为黄丕烈题识,藏于北京图书馆的宋蜀刻本,该本卷三收此诗,明铜活字本《唐五十家诗集》孟集卷一亦收此首。此外,如四部丛刊景明刊本、四部备要校刊明刻本均收此诗,异文甚少,亦无注明曾收入他集。  相似文献   

13.
近期校勘《唐文拾遗》(以下简称《拾遗》,发现卷二《玄宗文》今人系年及原辑者误收他人文章以致讹误者三则。现据有关史料、史历,厘正如次。一、《授颜真卿监察御史制》载《拾遗》卷二第10页。日本学者池田温编《唐代诏敕目录》(三秦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253页,系年为“玄宗中”。所引出处为“四颜真卿17.la”(即《四部丛刊》本《颜鲁公文集》17页1栏)。按该书此页为《颜鲁公文集》卷三《表》下,所载《谢赠官表》并无此制。经查是书后附其门客因(殷)亮撰《颜鲁公行状》98页载:“天宝元年秋,扶风郡太守崔琇举博学文词秀逸,玄宗御勤政楼,策试上第,以其年授京兆府礼泉县尉。黜陟史户部侍郎王珙以清白名闻,授通直郎、长安尉。六载,迁监察御史。制云:‘文学擅于登科……’”此制与《拾遗》字句小异。又据是书第90页载宋人留元刚所编《颜鲁公年谱》天宝六载下载:“公年39,正月迁监察御史。”据以上史料即可判定玄宗此制撰于天宝六年正月。《唐代诏敕目录》系于“玄宗中”,失之。  相似文献   

14.
在宋人注宋诗中,宋人所作的苏轼和陶诗注本现存可见的多达四种,其中保存在韩国由南宋遗民蔡正孙所编的《精刊补注东坡和陶诗话》中就有三种。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和陶诗宋注是施顾注苏诗卷四十一、卷四十二两卷,施注采取了李善注《文选》的方式,注重典故的勾稽,但亦能结合当时的时事笺释坡诗。其最大的价值在于题下注,对和陶诗的背景及涉及的人物进行详细介绍。傅共著《东坡和陶诗解》是目前可知最早的苏轼和陶诗注本。傅注不但进行校勘,解释典故,而且还能结合注者本人亲自踏访东坡生前遗迹之经历来注诗。蔡梦弼的《东坡和陶诗集注》以解意见胜,其阐释受到了朱子学的影响。蔡正孙《和陶诗话》是现存最早的苏轼和陶诗研究专书,其注释主要集中在和陶诗创作背景的介绍、和陶诗典故的补注,以及和陶诗诗意的阐发上,具有较高的学术与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5.
黄庭坚,字鲁直,洪洲分宁人。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名声始震。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旅苏轼之门,天下称“苏门四学士”,不特诗之造诣甚高,为江西诗派之开山祖,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苏轼等并称“苏、黄、米、蔡”四大家。于词学东坡,然亦妙脱蹊径,迥出慧心,自辟领域,而有“今代词手,惟秦七、黄九”之说。  相似文献   

16.
苏舜钦生卒、籍贯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苏舜钦字子美,北宋诗文革新的健将之一,有《苏学士文集》16卷传世。晚岁谪居苏州,曾置园为沧浪亭,故其集又以《沧浪》为名。关于他的生卒及籍贯,解放前后出版的各种年里总表、文学史著作和苏舜钦年谱,并作“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人,生于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卒于仁宗庆历八年(1048)”。其实苏舜钦乃开封人,先世尝居绵州盐泉县(今四川绵阳),亦非梓州铜山人;生于大中祥符元年云云,亦系大中祥符二年(1009)之误,兹考辨如下。先说生卒年。欧阳修《湖州长史苏君墓  相似文献   

17.
《东坡诗话全编笺评》前言王文龙(一)从现存资料看,《东坡诗话》之名初见于《诗话总龟》前集。《宋史·艺文志》子部小说类载《东坡诗话》1卷,《郡斋读书志》小说类则作2卷,称好事者据苏武杂书有及诗家者集成。元人陈秀民编《东坡诗话》《学海类编》本作《东坡诗话...  相似文献   

18.
姑溪居士杂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之仪字端叔,号姑溪居士,著有《姑溪居士文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卷,凡七十卷,他是苏轼门人之一,苏轼有“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夜直玉堂,携李之仪端叔诗百余首,读至夜半,书其后》)之句,谓读其诗,使人顿悟。其词亦工,尤长小令,清婉峭蒨,不减秦观。《宋史》本传(卷三四四)谓其“能为文,尤工尺牍,轼谓入刀笔三味。”这样一位诗、词、文皆佳的苏轼门人,《宋史》仅有一百一十二字的小传,又  相似文献   

19.
孟浩然集中之卢明府探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书局点校本《全唐诗》载孟浩然诗共二卷,计二百六十四首,其中所涉及与卢明府相过从者凡六诗:《陪卢明府泛舟回岘山作》、《和卢明府送郑十三还京兼寄之什》、《卢明府早秋宴张郎中海园即事得秋字》、《同卢明府早秋宴张郎中海亭》、《卢明府九日岘山宴袁使君张郎中崔员外》、《同卢明府饯张郎中除义王府司马海园作》。六诗中之“卢明府”,论家多认为是卢象,其根据乃《卢明府早秋宴张郎中海园即事》诗下注“一作卢象诗”,而卢象集内(此指《全唐诗》卷一二二)亦确载此诗,题上也确无“卢明府”三字。主此说者,首为李嘉言先生(见《古诗初探·全唐诗校读法》),继而有陈贻焮先生(见《唐诗论丛·孟浩然事迹考辨》)。李云:  相似文献   

20.
一、明中期额田减半问题《明史·食货志》载: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核天下土田,总八百五十万七千六百二十三顷。弘治十五年(1502年),天下土田止四百二十二万八千五十八顷。嘉靖八年(1529年),霍韬奉命修《会典》,言:“自洪武迄弘治百四十年,天下额田已减强半,而湖广、河南、广东失额尤多。非拨给于王府,则欺隐于猾民。广东无藩府,非欺隐即委弃于寇贼矣。司国计者,可不究心!”查霍韬原话,见《霍文敏公文集》卷8,《修书疏》。《明史》只是概述其内容,并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