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百年新诗诗体建设滞后,诗体危机是目前新诗自身的首要危机。艾青早期诗歌追求散文美,反对音乐性;其中后期诗歌出现格律化倾向,追求音乐性。新诗应当加强音乐性,适当规范自由诗,克服其自由化和散文化之弊;大力发展现代格律诗,创建诗坛合理生态。这是艾青的诗歌探索历程给新诗诗体建设课题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百年新诗诗体建设成绩滞后,诗体危机是新诗自身的首要危机,音乐性薄弱是新诗诗体危机的主要环节,加强音乐性是新诗自强和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艾青早期诗歌追求散文化,反对音乐性;中后期诗歌出现格律化倾向,加强音乐性,适当规范自由诗,克服其自由化和散文化之弊,促进新诗诗体成熟,是诗坛泰斗提供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新诗文体建设的核心是新诗的音乐性问题。音乐性是新诗最薄弱的一环,造成这种危机的原因是新诗文体建设中的四大误区:(1)新诗拒绝音乐性;(2)新诗贬低外在音乐性;(3)韵律就是刑具;(4)民族诗歌传统的断流  相似文献   

4.
艾青早期诗歌追求散文美,排斥音乐性;其中后期诗歌自觉追求音乐性,出现了格律化倾向,对早期诗歌的自由化和散文化之弊进行了反拨.这标志着艾青诗歌形式意识的自觉,也标志着诗人对中国诗歌音乐性传统和含蓄蕴藉的传统抒情方式的部分回归和继承.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叶赛宁和马雅可夫斯基代表了苏联诗歌的两大传统,那么臧克家与艾青则代表了中国新诗的两种走向。在艺术渊源上,臧克家受中国传统影响颇深,融入了古典诗词的意境与技艺;艾青受外国文艺影响明显,易于摆脱传统的羁绊。在美学特征上,臧克家反对诗歌语言的散文化,艾青则提倡散文化;臧克家追求诗歌意象的典雅,艾青则从西方现代派诗歌中汲取养分;在题材的选择上,两位诗人既有共同之处,又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诗体是诗的文体规范。在人类诗歌史上,诗歌形成了两种诗体——定型诗体和准定型诗体。汉语诗歌的“新诗革命”是在“诗体大解放”的口号下产生的,百年新诗历史正是新诗诗体的格律化与自由化多对抗、少和解的历史。新诗是否应该重视诗体建设?新诗的诗体建设应该重点建设格律体还是自由体?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新诗研究者。在2009年8月的“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上,不同学派的新诗学者展开了激烈的“诗体之争”,出现了多种观点:新诗应该建立定型诗体,新诗应该建立准定型诗体,新诗应该无诗体;新诗应该是格律诗,新诗是自由诗,新诗应该偏向格律诗,新诗应该偏向自由诗;新诗的诗体建设应该偏重音乐形式,新诗的诗体建设应该偏向视觉形式;诗体建设是伪话题,诗体建设是当务之急……透过学者们的争论,不仅可以了解新诗研究及创作的现状,特别是新诗研究界的热点话题;而且可以弄清新诗的文体特征和文体价值。  相似文献   

7.
“理趣”,是艾青当代尤其新时期诗歌创作的重要特征,这是由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所决定的,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及其创作自身的变化发展。在五十年代中期,艾青作品已有此萌芽,在新时期,则成为重要的主导特征。“理”的内容的拓展和“趣”的表现的多样,使艾青的新时期诗歌取得了很高的的成就。其中“理”的内容,包括政治道理、人生哲理、哲学真理;“趣”的体现,在于机敏的智慧、丰赡的手段、别致的诗体。内中根源,是因为其诗歌创作艺术思维的过人之处,一是讲“积淀”,二是重“感悟”;这是对传统诗歌创作观念的补充、发展和完善。由此也使艾青的诗歌创作,具有启迪性和生发性的审美特征,并附着着明显的“时代精神”,体现了“现代性”。  相似文献   

8.
七十年新诗发展的历史,从草创到成熟,到新的崛起,经验和教训同样引人注目。艾青的道路,终于到达了中国现代新诗成熟的顶点。为“人民诗人”,为“泰斗”,艾青的新诗创作实绩继郭沫若而起成为又一座高峰,艾青的新诗美学思想作为他创作的指导,其探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1 作为中国现代新诗成熟期的突出代表,艾青的诗以其伟大的艺术成就,为中国现代新诗发展开拓了一条道路。艾青的创作生涯,从大堰河时期到唱“归来的歌”,继续了半个世纪。其间关于新诗的理论探讨。辑有一部《诗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在四十年代出版的《诗论》的基础上加入了后期一些理  相似文献   

9.
艾青的诗论为自由体新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但也存在不少缺憾。他倡导的“诗的散文美”,由于忽略了白话口语与书面语的差异,依然存在着一定散文化的问题;他对形象思维的理解,潜伏着将理性图解化的危机;他晚年对诗的规律的否定,更是压抑了自己的艺术个性,使诗作的质量受到损伤。  相似文献   

10.
色彩是艾青诗歌形象构成的主要因素之一。追求强烈的视觉艺术效果,充分发挥色彩的情感、心理功能,赋予意象、主题以相应的色调,把色彩这一视觉艺术要素成功地运用到诗歌艺术中,使艾青的诗歌产生了丰富而独特的美感  相似文献   

11.
法国现代诗歌是新诗重要的诗体资源之一 ,不仅直接影响到了新诗的音乐形式和排列形式的建设 ,还促进了新诗诗体的散文化和自由化。特别是在新诗草创期 ,散文诗体的引进刺激了偏激的自由诗运动 ,象征派诗歌也在新诗诗体建设期妨碍了新诗诗体的定型 ,纠正了以英国传统诗歌为诗体模式的新格律诗过分重视诗的格律的极端。即法国现代派诗歌加剧了新诗自由化和律化的对抗  相似文献   

12.
艾青是中国新诗史上的领唱人。当中国式的现代派诗人在中西交融的理想旗帜下折回到诗歌创作的“纯诗”之路时,同样接受西方文化的艾青则开创了一条将时代情绪、民族传统、西方现代诗艺与个人气质相融合的艺术之路,正是这种融合奠定了他诗歌的内在灵魂。本文从艾青继承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和他自觉运用西方现代诗艺为表现手法出发,探讨艾青诗歌内在的精神之魂。  相似文献   

13.
古代汉诗的历史是古代汉诗诗体的进化史,是诗体的规范与解放少对抗多和解的诗体演变史。古代汉诗诗体的形成采用了人民创造、官方倡导和名诗人创制三种方式,其进化通常采用的是诗体渐变的文体改良而非诗体突变的文体革命,尽管在各个时代都有主流诗体存在,但并没有形成绝对的诗体垄断,诗体总是呈现主流诗体与非主流诗体、时尚诗体和古旧诗体多元模式存在。古代汉诗诗体是新诗三大重要诗体资源之一,对新诗文体的基本形态和新诗文体建设的基本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新诗对音乐性的高度重视和百年新诗史中始终存在的律化与自由化对抗现象,都与古诗休戚相关。古代汉诗诗体对新诗诗体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相似文献   

14.
艾青与二十世纪的中国新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的中国新诗史上,艾青是一位承上启下的枢纽人物。30年代,他以丰富的创作实践传承了五四文化精神的精血。40年代,他以深厚博大的思想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成功地处理了艺术化与大众化这一矛盾,并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创造了这一对矛盾共同体完美结合的典范。50年代以及新时期,是艾青走向世界的时期.他使中国新诗获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也给中国新诗乃至中国文化的世界交流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沉痛的教训。艾青的一生,映现着新诗发展的全部历史轨迹。它既是我们认识20世纪中国新诗的一面镜子,又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极有价值的参照体系。  相似文献   

15.
都市意象是构成艾青诗歌艺术魅力的重要元素,在艾青诗歌中具有重要价值,而这却是目前研究者很少关注的。其中,巴黎意象始终是艾青都市书写的核心,可以说艾青的诗歌创作有着难以割舍的巴黎情结。对于巴黎,艾青始终存有一份复杂的生命感应性和审视的眼光。在他的诗中,巴黎不仅成为诗人自身独特感受体验、多维反思现代文明的载体,更是被赋予了文学想象与被想象的多重意义;另一方面,诗歌叙事的差异性方式也在阐释着都市的变迁。由此,艾青的创作以非常独特的个性进入和观照世界,丰富和拓展了新诗的审美视野。  相似文献   

16.
诗要有体是艺术创作规律的必然,是诗歌有效传达与新诗发展之必需.在当下这样一个非诗盛行、诗歌写作标准混乱、新诗出现危机的时期,强化新诗的体式自律十分必要.强化新诗体式自律,首先应走出对新诗的一些认识误区;其次应坚持以自由诗体为主,进一步完善与规范自由体诗;第三应更多地从民族诗歌中汲取营养,探讨出合乎民族审美心理需要的新诗体.  相似文献   

17.
精深的冯至与博大的艾青--中国现代诗两大家叙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探讨了冯至与艾青现代时期的诗歌创作成就及其文学史意义。认为冯至和艾青在抗战时期以其或精深或博大的创作使中国新诗臻于成熟的现代诗。冯至从20世纪20年代的青春抒情到40年代的存在沉思皆独步一时,对中国诗歌的“言志”传统作出了现代性的拓展。尤其是《十四行集》完美地融合了深刻的沉思和精湛的艺术,将中国现代诗的水准提升到可与伟大的中外诗歌经典相比美的境界。艾青在抗战爆发前后十年间的创作成功塑造了一个诗的“现代中国”的总体形象,这是百年来中华民族从深重的危机中艰难崛起、通过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创建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在诗歌中的创造性表现,虽不是史诗而胜似史诗,允称杜甫之后中国诗歌的又一丰碑。  相似文献   

18.
试论中国自由诗的音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中国自由诗的音乐性王毅关键词自由诗,音乐性,节奏,格律诗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1207.25从诗史的发展看,中国新诗无疑取代了旧诗。但这种取代却是以新诗的失聪与哑口为代价的。正是在音乐性问题上,新诗尤其是自由体新诗一直面临着来自传统诗歌的报复:...  相似文献   

19.
戴望舒在写出《雨巷》以后,开始了对新诗音乐性的背叛,因为现代新诗格律要求严重束缚了现代人的情感表达,他主张诗歌“应该去了音乐的成分”.然而他的诗歌创作并没有抛弃音乐性,他将外在的音乐消解转化成内在的音乐精神,体现出戴望舒对新诗音乐性的现代性追求,为新诗发展树立了新的界碑.  相似文献   

20.
文学研究“视听失衡”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开始探究其他感官因素,其中听觉研究首当其冲。诗歌作为文学作品中一种特殊的文体,对于文本声音的再现有着比其他文学作品更高的需求。以往对艾青诗歌的研究,鲜少立足于听觉视角来分析其叙事功能和意义。在此背景下,采用挖掘艾青诗歌中的声音景观书写类型、归纳文本声音的再现方式、总结声音景观构建的意义,以期最大化还原诗人在文学创作中拟建的听觉空间,让艾青诗歌更立体更多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