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 毫秒
1.
中国新诗史上有些现象是令人迷惑的,如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的冯至,至今仍象淹没在惊涛骇浪之中的“沉钟” 似的,人们听不到声响,看不到光泽。其实,只要我们乐于“下水”,举起“沉钟”,拂去烟尘,就会为眼前美丽的景象所陶醉:风雨的剥蚀并未消褪色彩的光华四溢,时间的流水也并未带走叮哨作响的缭绕余音。相反,伴随时代的舞步,他的诗作将和怒放的百花一起,沐浴着阳光雨露,摇曳着风姿绰约的枝叶,散发出迷人的幽香。那么美在哪里,香在何处呢?  相似文献   

2.
罗绂文 《江汉论坛》2008,2(4):122-125
冯至的早期诗歌创作,是在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在价值信仰的转型过程中,借助异质的基督教文化的帮助,重构了自己的价值信仰体系,寻找到了新的精神家园--"新的故乡",即试图利用"回到上帝的身边"的基督情结来平息"天崩地裂"造成的身心紧张,最终无处归依,无法平息内心的紧张.  相似文献   

3.
冯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独创性的诗人之一。人们对其诗歌创作的认识 ,也有一个不断理解和接受的过程。新时期之前的冯至诗歌研究大致分为两个时期 :一、1 92 3— 1 949年 ,是冯至诗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得以确立的时期 ;二、1 949— 1 982年 ,是冯至诗歌研究的低落期和停滞期。冯至诗歌研究焕发新的生机 ,只有等到新时期以后了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以来 ,冯至诗歌研究 ,已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队伍。研究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视界、疆域 ,思想锐气 ,眼光、心态和方法 ,以及一大批研究成果 ,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内在结构的调整 ,现代文学研究价值观、视角的更新 ,一大批作家作品的重新评价 ,乃至现代文学研究所应有的更科学、更规范的研究方法的确立 ,等等 ,均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十四行集>是冯至诗歌转型的重要标志,蕴含着作者诗歌艺术上的诸多矛盾和困境,体现了写作动机背后的独特思考和诗学主张.通过对<十四行集>诗作的价值重估,可以透视出冯至创作在20世纪40年代初的矛盾和困境,以及它们对冯至后来诗歌创作的内在制约.<十四行集>既造就了诗人个人诗歌艺术的顶峰,也把诗人逼进一个难以继续有所超越的艺术困境之中,以至于进入一个平白如话的时期,艺术上乏善可陈.  相似文献   

6.
冯至传略     
冯至,原名冯承植,字君培,笔名琲琲、CP、鼎室等,著名的杜甫专家、德语文学的翻译家和研究学者. (一)1905年9月17日,冯至出生于河北省涿县.父亲在外面的学校或机关做点文牍之类的工作维持家用,家境窘迫.但刚强的母亲坚持送他上了小学,启蒙课本是《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古文释义》等.1914年,九岁的冯至失去了母爱.1916年秋,从涿县高小毕业后,慈爱的继母克服经济困难,力排亲属的非议,支持冯至考入北京市立第四中学(今北京四中).人中学后,冯至对古典文学的  相似文献   

7.
<十四行集>的最大特色并非在于其中的哲理,作品中最大的特点在于诗歌本质的自然呈现:作品展示了一个与日常生活观察截然不同的艺术世界,在这个世界中,诗人并非单纯地抒发情感或阐释观念,而是体悟、感受、冥想.因而<十四行集>中的哲理与其说是所谓哲学,毋宁说是一种感悟与冥想,是一种观看的体验.  相似文献   

8.
谢灵运是我国文学史上山水诗的一个重要开创者。对于他的诗歌,前人有不少评述。钟嵘说谢灵运“才高词盛,富艳难踪”;“名章迥句,处处间起,丽典新声,络绎奔会”(《诗品》)。胡应麟说,“康乐清而丽”(《诗薮》外编卷四)。钟惺也说:“灵运以丽情密藻,发胸中奇秀,有骨,有韵,有色,有香。”(《古诗归》卷十一)这些评述都谈到了谢灵运诗歌的新和丽的特色。本文拟就此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冯至因其早期新诗创作被鲁迅誉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他早期新诗创作的艺术资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中国古典诗词,德国浪漫主义诗歌和创造社作家的文学作品。冯至与创造社的关系已被众多学者所论述,然而,他们所普遍关注的是冯至与郭沫若之间在新诗创作方面的艺术关联,而忽视了冯至与郁达夫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在表现内容、创作倾向和美学风格等各方面对冯至早期文学创作产生重要影响的,正是创造社作家郁达夫。  相似文献   

10.
关于文艺创作上现实主义问题,并不是没有争论的。如有人提到,到底什么是现实主义?怎么反映现实问题也有争论。如有人说,现实主义就是反映的生活,是真实的就行了。有的人主张反映生活是要反映生活的本质,而不只是反映生活的现象。文艺的职能,就是反映生活,但反映的生活,一定是真实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小说的全部价值仅仅在于它的真实。恩格斯说:  相似文献   

11.
杨绍军 《学术探索》2008,(1):F0002-F0002
冯至(1905-1993年),原名冯承植,字君培,河北省涿州市人。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德文系,1930~1935年留学德国,获博士学位。归国后任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教授,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系主任,1955年6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1964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语文学研究所所长。  相似文献   

12.
<正> 上世纪末,《天演论》的翻译者严复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学说;为危亡的祖国敲响了警钟;用“德先生、赛先生”的旗帜,为愚昧的国民确立了理想,从而以中国启蒙主义的思想先驱而为世人所瞩目。然而严复那独具特色的美学思想却未能引起后人应有的重视,至今仍为美学史研究中的一片空白。本文仅从严复的诗歌理论入手,对其美学思想进行初步的整理,以期引起学界的注意。发于自然诗有真意严复的文学理论,论诗的较多,在这方面反映出深刻的美学思想以及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性,他在《诗庐说》文中说:“诗之于人,若草木之花英,若鸟兽之鸣啸,发于自然,达于至  相似文献   

13.
艺术构思是作家对作品的思想艺术的总设计,是文学创作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步骤。作家要把纷繁复杂的生活素材构制成激动人心的艺术品,从生活的发现到主题的孕育,从题材的挖掘到形象的创造,从主题的深化到表现方法的选用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构  相似文献   

14.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是艺术创作和审美欣赏的纽带。缺此,则不足以言诗美。过去,在杜甫诗歌的研究中,曾出现过多强调其“诗史”——历史的认识价值,而对其审美价值却重视不够。笔者对杜甫诗歌的意境美作了一些探索,权作引玉之砖,就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究高中诗歌写作技巧的指导方法。  相似文献   

16.
今日中国的外国文学教科书和工具书中很难看到苏美尔文学的内容。这种欠缺对于一般读者和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而对于专业工作者来说则是不能原谅的失职! 因为现在已是21世纪的前夜,人称知识爆炸或信息时代,可我们的外国文学史却陈陈相因地重复着19世纪的错误。  相似文献   

17.
漫步文坛艺苑,有时如同登山游园.在游客足迹少到的不显眼处,常常有虽不富贵娇艳,却有个性特色的野芳异葩.诗人冯至的散文亦可作如是比.作为诗人,由于种种原因所致,评论者很少光顾这位诗坛宿将,但他毕竟还为相当多的人所知;作为散文家,他就鲜为人知了,论者更属寥寥.自五四到如今,差不多也只有李广田、林非等极个别的学者提到过,而且仅涉及到其一阶段的散文.其实,他的散文如同其诗一样,风格独具,自有风骚,值得今之论者研究.从其散文创作历史来看,尤为明显.他的散文结集的仅有《山水》和《东欧杂记》两本(其它的散文则散见于各个时期的报刊上),但起迄时间却相当长,从五四时期一直到如今,其内容风格的演变明显地与其思想性格的变化有关,清晰地反映了他从民主主义的道路上迈向新中国及至现在的历程.这在五四以来的知识分子中是相当典型的.  相似文献   

18.
诗歌的戏剧化叙事是指诗人通过营造戏剧化情景和构楚戏剧性结构等手段来创作诗歌,以使诗歌富含叙事因素.叶芝诗歌的戏剧化色彩非常明显并颇具特色:剪影式叙事人物的刻画使人物性格鲜明有力;戏剧化场景描绘及着重过程的揭示和情感控制的事件叙述,让诗人的个人情感体验具有普遍的意义;环形叙述形式的安排进一步突出了诗歌的主题,体现了诗人的时空观和历史观.  相似文献   

19.
"人以诗名,诗尤以人名",极目古今文坛诗苑,莫不如此.现已八十高龄的诗人冯至先生,是新诗六十年来,真正能够领一派风骚的诗人之一.尽管在过去,他是一位少有声响的"沉钟"诗人,但是,我们只要正视艺术价值的客观性,摒弃历史偏见和简单的批评方法,就会为其诗情、诗艺、诗境和诗美所陶醉,明确其为中国新诗所作出的贡献.一、婉约诗风的名家现代散文大家和诗人朱自清曾把新诗的前十年分为三派:自由诗派,格律诗派和象征诗派.一般说来,这种分法是对的,但仔细推敲,似还可以补充.显而易见,自由和格律诗派是从诗的外在形  相似文献   

20.
吴投文 《江汉论坛》2003,11(4):97-99
朱湘和冯至是两位在中国现代叙事诗初创期作出开创性贡献的诗人。本文从中国现代叙事诗初创期的特定背景出发,从题材选择、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及风格形态等多方面比较他们叙事诗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阐述其叙事诗出现的重要意义,认为他们各以初具系列化和具有独创性的作品,真正使中国现代叙事诗获得独立的文体特征,标志着中国现代叙事诗体制的正式确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