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著名学者曹适华教授在其著作《文艺美学》中这样描述艺术的美丑对照性原则:“对照性原则是就进入艺术作品中的题材因素的关系而言,即丑的对象作为题材因素进入艺术要与其他题材构成对照关系,它既是艺术家在艺术上驾驭丑、支配丑从而体现征服性原则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艺术创造美的一种手段。”雨果从浪漫主义美学观点出发,把丑列为艺术描写的对象之一,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  相似文献   

2.
简论客体性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体性美学的哲学基础是古代西方的客体性哲学,它的的重要特征是把美当作某种实在,当作客体的属性,而把主体排除在外,在方法论上,客体性美学仅研究美的本质,而不关注审美。美学史上,古西方艺术是一种典型的客体性美学,它将艺术与美分离开来,在东方,早期辩证唯物主义也流露了客体性美学的倾向,它把美的自然性与客观性割裂开来。因为客体性美学只关注客观对象的性质,却把主体忽略了,这种美形态必然要被高举主体性的近代美学所取代。  相似文献   

3.
《观众心理学》是陆一帆先生继《文艺心理学》之后推出的另一部专著。20世纪文艺理论和批评在方法论上有一个共同的趋向,那就是艺术主体性的介入。它启示我们,艺术的本质,不是既定的存在物,而是一种动态的创造过程,只有在创造者、作品结构、阅读者(观众)之间的关系中才能得到真正透彻的理解。《观众心理学》可以说是把握住了这一时代的走向,它把读者观众当作艺术创造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把艺术看作是一个不断完成着的开放的过程,而不是既成的滴水不入的封闭结构。从全书的理论框架中不难看出,作者是把艺术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由创造者、作品和欣赏者共同参与完成的整体,把艺术史同时也作为一部审美心理的发生发  相似文献   

4.
公文的审美属性是客观存在的 ,公文像其他生产对象一样 ,被人们尽量按“美的规律”创造出来。对公文进行审美观照时 ,不要把它当成一种实用的工具 ,而要以一种非功利的、客观的眼光 ,把它当作一种文体、一篇文章去欣赏、去玩味。为此 ,我们对公文审美有两个观照点 ,即艺术形态学的观照点和文学语言学的观照点  相似文献   

5.
我认为,传统的功利主义艺术观没有完整、辨证地解决艺术为什么而存在的问题。艺术目的有两重性:艺术的内在目的是再现生活中的美,给人以美的享受;艺术的外在目的,是为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实现自身发展的总目标服务,也为各阶级、各民族、各个国家的利益服务。把艺术目的简单地归结为功利,必然会对文学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唯物辯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狐立存在的,因此,在研究某种事物或现象时,既要看到它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独特之处,又要看到它与周围事物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任何事物都不仅仅从它本身得到定性。艺术也是这样。一方面,它作为人类意识形态一种特殊形式,有着自己区別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点,有相对的独立性,也有自  相似文献   

6.
诗的形式与诗歌翻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所谓诗的形式指的是诗的外部形态,诗的表现手法,也即构诗法。毫无疑问,世界上各民族的构诗法是千差万别的。一个独具匠心的诗人往往不光努力追求美丽而奇特的诗歌意境,而且还努力追求独创的艺术表现手法,创造出新的构诗法。中外文学史的发展都证明了这一点。如果把诗歌当作一种艺术来看的话,那么,诗歌的艺术之美无外乎两个方面:即诗歌的意蕴之美和形式之美。如果诗歌翻译是对艺术的再现,它听追求的也无外乎这两个方面。由于诗歌翻译是一项十分复杂的艺术工程,又由于没有一种现存的诗歌形式来代替(完全等同于)原诗中的那个形式,因此,在诗歌翻译中诗的形式与整个一首诗的翻译便发生了这样那样的矛盾。这种矛盾是无法回避的。诗的形式在诗歌翻译中占有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它是否是至高无上的?抑或是可随意改变的?下面就诗的形式问题作一些理论上的探讨,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激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教学激情论潘涌以培养情知对称的理想化人格为宗旨的创造性教学,无疑是一种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艺术活动。就表现手段和方式而言,它兼有语言艺术和表现艺术的一些感性特征,而究其艺术的本质,它同样是由心灵所主宰、洋溢着创造激情的艺术审美活动。这正如克莱德·E...  相似文献   

8.
(一) 《聊斋》是一部奇丽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它的出众,体现在难以尽说的艺术表现的诸多方面。其中也包括着它有鲜明而感人的艺术心理节奏美。它的艺术创造美既新颖而又合乎美的韵律,那节律的和谐、富于变化是它美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9.
《陌上桑》的生成,既有历史依托,又有现实土壤。它将传统的采桑故事中的劳动主题、男女相会主题、女性之美主题和道德品性主题融为一炉,加入了时尚元素,由传统的“民俗艺术”成功地转化成汉代的“流行艺术”。它的产生,体现了作为娱乐文化的艺术本质,将创作的动力由作者主体转变为以消费者为主体,把符合艺术的欣赏与消费需求当作艺术生产的目标,并迎合了受众的消费心理。它是一种新的艺术类型,开魏晋六朝以后乐府诗先河,并成为新的艺术典范。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提出的艺术生产理论为文学艺术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方法论视角,使文艺研究具有一种实践性的话语活力,同时,这一理论也对艺术审美价值的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艺术生产时代,艺术呈现出非艺术化的悖论性存在:艺术要获得存在,就要以一种非艺术化的趋向而存在,艺术的发展日益无法依据其自律性而发展,却日益依赖于技术和资本等艺术之外的因素,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艺术越要肯定自己,就越要进一步否定自己,而当艺术不断否定自己的时候,它也就不断地"前进"了。既然在艺术生产过程中,艺术处于一种非艺术化的悖论性存在之中,那么,在这种非艺术化的悖论中,艺术作品是否还具有审美价值呢?艺术生产还能否生产出艺术审美价值呢?答案是肯定的。即使在大众文化当道和消费意识膨胀的语境下,从价值论的角度来说,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仍然能够被创造出来,审美价值仍然有实现自身的路径。在艺术生产过程中,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实现在于其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1.
教学是一种艺术,人类教育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杰出的教育著作《大教学论》中阐明教学的艺术是“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教学具有艺术美,这是无庸置疑的.但教学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又有它自身的特质,即除了艺术美外,还应具有教学美,它将使美的百花园中又绽开一株新的花朵,对广大教师和现代教学研究者来说,它却是充满魅力的.那么什么是教学美?换句话说,教学美的本质是什么?尽管目前美学界对美的本质仍是见仁见智,但我赞同美是人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观点.马克思早在《1841年经济学——哲学手  相似文献   

12.
诗要含蓄,这在诗歌艺术中几乎成了金科玉律。但是,人们对诗歌艺术中含蓄特点的理解却不尽相同。司空图在《诗品》中把含蓄列为二十四品中的一品。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中,把含蓄视为诗歌多种风格中的一种。含蓄在诗歌艺术中果真仅仅是一种风格么?我以为这样看待含蓄是不恰当的。还有人认为:如果在诗中一味含蓄,就不可能创造多样化的风格意境;含蓄只能创造优美即只具有阴柔之美的诗,而不能创造壮美即具有阳刚之美的诗。这种认识就更是不正确了。我认为,含蓄不应列为诗歌的一种  相似文献   

13.
文字,是一种表意的工作,书法则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它靠摹拟自然万象,获得了艺术形式,同时又因为是人的自由创造,而获得了艺术意味(内容)。三国魏书法家钟繇云:“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很好地说明了书法是自然万象之美和人内心之美的统  相似文献   

14.
企业管理是科学,更是艺术。“企业管理是科学”的内涵在于它和科学同是人类社会活动,具有共同的本质。“企业管理更是艺术”在于它不单单是一种“技巧”,而是一种追求美、创造美的艺术活动。企业管理中存在着其特有的“内在美”和“外在美”。每个企业管理人员都应当自觉地创造这种现实美。  相似文献   

15.
我不知道目前究竟有多少人事实上真是把从工作得来的收入的绝对平等当作我们一定希望要实现的目标;就我来说,不论从权宜的观点还是从道义的观点来看,我都看不出这是可以接受的。我们赞成采取各种措施来减轻收入不平等。但我认为把累进税当做大家分摊共同负担的手段,和把累进税作为减轻不平等的手段来看待是有差别的。前者这样一种累进办法和达到这样目的,我觉得是良好的道义和常识。而累进若是专门为了减轻不平等,那我觉得这种论点就很难取信于人。虽然在收入问题上肯定还会继续发生很多激烈的论战,但我并不认为我们可能在普遍拉平收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些。我的看法认为不把它拉平倒是合适的。目前累进的程度太大了。现在的刺激不足以达到一个增加生产的合适比率。按照遗产数额累进征课继承税,可以成为促使财产分散的一个强烈刺激,遗嘱人把他的遗产分得愈小,所应负担的总税额便愈小。我认为这样一种安排是颇可取的。它是同维持财产私有制的民主政治精神完全符合的计划。但这个计划目前还不能付诸实施。  相似文献   

16.
从“意识与目的”“自由与自觉”“社会性与历史性”等方面,探讨蒋孔阳是如何把人当作美的中心,凸显人的本质和确立人的审美主体地位的。蒋孔阳认为人的本质具体表现为人的本质力量,人在劳动实践中把本质力量对象化,美也在人的劳动实践中生成和创造。人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与客观世界发生着各种关系,而美只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中产生。审美关系只对人而存在,它是美学研究的前提和出发点。美反作用于人的本质力量,可以促进人精神境界的提高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美具有重要的为人价值,人的生活需要美,所以人在劳动实践中欣赏美和创造美。  相似文献   

17.
幽默文学鉴赏断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赏是一门艺术,是以作品为审美对象的审美艺术。鉴赏脱胎于人类物质文化的母体,与艺术同时产生,相互促进。艺术创造刺激鉴赏,鉴赏同样反作用于创造。二者的关系,诚如马克思所说:一方面,人类生产艺术对象;另一方面,“艺术对象”又在“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亦即不仅“主体生产对象”,而且“对象生产主体”。①这里,马克思从“生产”和“消费”的对立统一的矛盾中,深刻地揭示了鉴赏活动主、客体的辩证关系,从而说明鉴赏是创作的动力,作品乃鉴赏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假如我们把创作看作是一种对生活美的鉴赏的话,那么,创作就是鉴赏的需求和产物,鉴赏则是创作的延续和繁衍。幽默文学是幽默鉴赏的需要和产物,幽默鉴赏是幽默创作的延续和  相似文献   

18.
文学自古以来就有审美与审丑的双重功能,怎样去表现丑,是将丑当作通向美的艺术手段和途径,还是终极目的;是为美而丑还是为丑而丑。在中国及外国文学史上有许多许多以丑为审美关照对象的作家,有些作家在审丑时却也透出了一些弊端,如果过分张扬丑言、丑行、丑态,那么美感就会受到伤害。因此,究竟如何在创作中表现审丑意识是作家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相似文献   

19.
语言教学是一门艺术。达到艺术境地的外语教学 ,不论其教学内容还是教学过程本身都应给人以美的感受。从教学内容看 ,语言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之一 ,语言教学的艺术 ,首先在于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语言的精妙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之优美。从教学过程看 ,教学程序的设计 ,教学材料的处理 ,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化活动 ,都应达到艺术化的程序 ,充满创造的活力和愉悦 ,让学生感受到教学过程本身的美 ,觉得上课很愉快 ,是一种享受。但缺乏美感的教学模式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过程本身都不能给人以美的感受。这是因为这种教学模式如非交际的、纯分析和…  相似文献   

20.
雾游十八盘     
到山西壶关,为的就是去看太行大峡谷;到大峡谷,当然少不了游十八盘。在一个大雾弥漫的清晨,我去拜访了它。一上车,导游就开启她伶俐的嘴巴向我们介绍:大峡谷的美,美在它山的质朴无华与古拙苍劲———如果把太行山当作一段打褶的布,那么,大峡谷就坐落在这段布的皱褶里。美在它石的形态各异与浑然天成———怪石嶙峋,奇形异状;美在它林的古老浩瀚与凝重神秘———覆盖率高达74.9%的原始森林把山的骨骼遮盖得严严实实;还美在它空气的清新纯净与一尘不染;美在它水的轻柔流淌与瀑布的轰鸣而下……很难相信,在北方,在黄土高原,能有这样一个人间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