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丘逢甲是甲午战争后台湾抗日保台运动的重要领导者。我在《丘逢甲乙未保台事迹考》一文中曾提到,关于丘逢甲在保台运动时期的任职,历来说法不一,将于另文详之。因有此篇之作。一、丘逢甲在台湾任职诸说质疑关于丘逢甲在台任职的问题,众说纷纭,迄无定论。如果认真辨析一下,不难看到,在现存的六种说法中,有五种是值得商榷的。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清末爱国志士丘逢甲参与庚子两广武装“勤王”密谋这一鲜为人知的史事进行了考证,并进而分析了丘逢甲这一时期的思想倾向、政治态度及与康梁保皇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丘逢甲,字仙根,号仓海,生于一八六四年,卒于一九一二年,是我国清朝末年台湾省籍的爱国诗人。他所处的时代,正是灾难深重的祖国被帝国主义列强疯狂瓜分的悲惨年代。诗人的故乡——美丽富饶的台湾岛,被腐朽透顶的清朝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  相似文献   

4.
<正> 关于丘逢甲乙未抗日护台斗争失败之后内渡的问题,历来评价颇多贬词。这是在丘逢甲生前就开始了的。“人间成败论英雄,野史荒唐恐未公。”对这一点,内渡后的丘逢甲就有过不少的感慨。在《答台中友人》中,他说:“渡江文士成伧父,归国降人谤义师。”又在《次韵答韫伯》中说:“千秋定论删芜史(自注云:近人书台事者多失实”)……。”还在《题凌孟徵天空海阔簃诗钞并答所问台湾事》中也说:“牙旗獵獵捲东风,旧事真成一梦中。自有千秋诗史在,任人成败论英雄。”丘逢甲之子丘琮追述说:“乙未事败后,讥先父者,或称其挟巨饷逃,或称其不死台事。”丘菽园也说:“君(指丘逢甲——笔者)曾语余以  相似文献   

5.
晚清时期的《岭东日报》刊登了数十首(篇)著名爱国诗人、教育家丘逢甲的诗文作品,这些作品大部分不曾收录在《丘逢甲集》中,亦未被人们所发现。整理这部分作品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参考价值,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是研究岭东同文学堂时期丘逢甲思想不可或缺的文献史料。  相似文献   

6.
黄遵宪、丘逢甲都是晚清时期著名诗人,其创作风格相近而又各具风采。黄遵宪诗歌以其世界视野之大气,熔铸史实的诗史精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丘逢甲诗歌以民族意志之强烈和诗情的浓郁,成就一代诗名。他们别创诗界的努力,促进了中国传统诗歌形式向现代诗的过渡,成为诗坛统领级人物。  相似文献   

7.
广东丘逢甲研究会成立广东丘逢甲研究会成立大会于1996年1月10日在省社科联四楼举行.来自广州各大专院校、省社科联及梅州市、蕉岭县等五十多名专家学者与各界代表参加大会。到会的代表一致认为:丘逢甲是位爱国者.成立研究会,进一步研究这位民族志士的爱国精神...  相似文献   

8.
丘逢甲创办的岭东同文学堂首开粤东新学的先声,但最先提出在粤东办同文学堂的并非丘逢甲本人,丘逢甲在潮州兴办东文学堂的同时汕头也有一所林仔肩办的同文学堂,潮州、汕头两所新式学堂“半途遽散”后,丘、林等人合力在汕头办起岭东同文学堂,但该学堂也很快因各种原因而停课,直至1901年6月逢甲亲任学堂监督,接掌校务后学校才逐步走上正轨,日益发挥新学的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的八十年间,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疯狂侵略和清政府、北洋军阀的卖国投降,中国这个文明的古国日益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挽救中国的命运,使之独立、统一、富强,重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多少先进中国人奔走呼号,努力奋斗,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台湾籍的丘逢甲,就是这许许多多先进人物的一个。本文试就他一生活动的几个主要方面作初步的探讨,以为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10.
近代台籍爱国人士、著名诗人丘逢甲,字仙根,号蛰仙,又号仲阏;诗文常署仓海君,及民国成立,即以仓海为名,诗文又别署南武山人。 清同治三年甲子十一月二十八日(1864年12月6日),丘逢甲诞生于台湾府苗栗县铜锣湾李氏家塾其父设教处。 丘逢甲三岁时就跟他父亲读书,聪颖异常,有“神童”之目。五岁能属对、吟诗,六岁能文章。十三岁中秀才。试古学,全台第一。当时台湾巡抚丁日昌,因为丘逢甲年纪最小,交卷又最早,所以特别要求他另作全台竹枝词百首,他一日即成,丁甚为惊异期许,特赠“东宁才子”印一方。  相似文献   

11.
晚清爱国诗人丘逢甲在光绪三年(公元一八七七年)曾写过一百首台湾竹枝词,深受台湾巡抚丁日昌的赏识,被誉为“东宁才子”(东宁;台湾别名)。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流传于世的仅存四十首。连横先生在《台湾诗乘》中曾称赞丘先生的“台湾竹枝词四十首,久播骚坛。”可见其流传之广。现存的丘逢甲四十首台湾竹枝词,是颇为珍贵的文献,对研究丘逢甲早期的爱国思想和文学创作,了解祖国宝岛台湾的历史、地理风光、当时的生活风尚等等,都颇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丘逢甲身遭乡土沦丧、报国无门的不幸,寄意于诗以自哀其志,其七律诗歌反映了一代世事沧桑巨变及个人坎坷的心路历程,有“诗史”之风。丘逢甲内渡后的七律之作悲愤凄凉,动人哀魄;诗中意象充满忧郁的情调,带有浓厚的悲观色彩;其诗多用典故,常化用前人之句,内涵深厚。  相似文献   

13.
丘(逢甲)黄(遵宪)交谊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是丘逢甲诞辰130周年。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丘逢甲及其同乡黄遵宪在政治上对国家民族都有过杰出贡献。作为有成就的诗人,又均有诗集传世。鉴于二人在诗作上有可比性,故学术界往往将丘黄并称。本文拟通过二人的文字因缘与生前交往,探讨其政治态度与爱国情操的共性,并以此概见前贤交友之道。  相似文献   

14.
<正> 丘逢甲“字仙根号重仙又号仲阏.……祖籍莆田……《说潮》诗云:中原忽龙战,九族开闽关。吾丘自固始,举族来莆田。”又据《台北县土城乡丘氏族谱》云:“王胡之乱,南迁入闽,居兴化之莆田。宋皇佑间,再分支入粤,家饶平。”报刊对邱逢甲之世系追述甚详,未见有记迁饶者,今留此说。  相似文献   

15.
丘逢甲的诗学观,可以概括为求真、重志、尚雄和求新等几个基本方面,而其中"诗贵真面"、"以经世为心",即求真和重志是他论诗的要旨。他的诗学观融入了中国近代文学思想的主要潮流,在社会转型时期体现出它的进步性和时代性。本文将力求从时代精神和文学审美需求的角度,及以求真、求新为旨意,去探讨丘逢甲的诗学观。  相似文献   

16.
清末的爱国主义者丘逢甲1895年从台湾内渡回祖国大陆后,写下了大显的关心国家、民族安危,决心要收复台湾的爱国主义诗篇。记游诗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过这些记游诗,不但可以进一步了解一向写诗善学古人,井主张“诗界革命”的丘逢甲的诗歌理论和实践,而且可以更深刻地认识诗人本身。丘强调写诗要“诗中有我”,诗中有人;主张诗要“留心风化”、“以经世为心”,以热爱祖国、探求其理、要求改革、力挽危难为宗旨去开辟诗境,注意诗的“开阖变化”,“不拘一格”,并始终跟随社会生活前进的脚步去不断发出爱国主义的声音。从这些侧面,可以使人感到丘逢甲的确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著名诗人。  相似文献   

17.
丘逢甲的一生可分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熠熠生辉.甲午战争前的丘逢甲是个忧国忧民、淡泊仕途、鄙弃功名利禄积极寻求富民强国道路的知识分子;甲午中日战争起,他散家资筹建义军,首倡自主,临危受命担任义军统领和民主国副总统,与强敌浴血苦战;内渡后,投身教育,为国育才,同情维新派进而转变成一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可谓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初,外国列强已在中国造成瓜分之势,军阀们在其支持怂勇下展开混战,民族危机日甚一日,人民苦难深重,志士仁人忧急如焚。这紧急的风云,造就出一代代精英,他们的武功和文事都将永远地激励着后人。以文坛而言,如黄遵宪、丘逢甲、谭嗣同、梁启超、秋瑾和南社的中坚门,诗文的光华是足以长留天地间的。广西一带的壮家子弟,也曾以各种方式参与斗争,在文坛上,同样流传着具有时代精神的篇章。  相似文献   

19.
丘逢甲不仅是清末民初的爱国志士,而且是热心教育的社会活动家。长期以来,他为了振兴国家、民族,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把主要精力放在教育事业上,积极创办新学,为近代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他的教育思想,是他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份难得的遗产。丘逢甲的教育思想是怎样产生的?它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在当时产生了什么作用与影响?本文拟就这些问题,略作记述与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丘逢甲既是清季抗日保台运动倡导者,又是一位"缘情"、"言志"发之于诗的"新中国"运动的先驱.他内渡后,本着"能强祖国则可复土雪耻"的认识,使"念台"情和"新中"志在"我亦思乡更忧国"的情怀中得到连接和统一.丘逢甲诗中的"欲新中国"的思想包涵追求维新立宪和转向共和两个层次.他深感清廷立宪"时机已失",遂"促同志行革命事",推动广东"独立",并参与民国肇建,呼唤"中华民族此重兴".丘逢甲的"新中国"思想至今仍是推动中国"和平崛起"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