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阿忆 《可乐》2008,(2):75-75
书海无涯床作舟。不知从何时起,我养成枕上读书的习惯,每晚睡前,非要在枕上看会儿书不可。哪怕是凌晨上床,我也要先看上十来分钟书,方可安心入睡。因为有睡前读书的习惯,我的床头总是堆满书籍,要么歪歪斜斜地拥挤在床头柜上,  相似文献   

2.
王伟勋 《社区》2010,(35):55-55
一杯香茗,一盏小灯,手捧一本自己喜爱的书惬意地读着……寒来暑往,春华秋实,记不清有多少个夜阑人静的夜晚,我都会在书香袅袅中淡然入睡。我已习惯了这样一种生活。因为对于我来说,读书方是最好的休闲。  相似文献   

3.
徐彦文 《社区》2011,(23):15-15
我习惯坐在窗边的沙发上,或享受春天阳光明媚的味道,或聆听冬天雪花飘落的声音,或任凭月光和灯光洒落于书面,唯有书中的文字在吸引我品味动人的情话。那一刻.我和书之间有一种心灵对话,这便是我的读书乐趣。  相似文献   

4.
秋夜怕读书     
王跃文 《社区》2008,(2):9-9
秋深之夜,清静微寒,最是读书的好时候。陆游多次写到秋夜读书,“青灯照空廊,重露滴高林。危坐读周易,会我平生心”,“白发无情浸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秋夜读书,易得书中三昧。陆游“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古时说的二鼓大致是夜里九点到十一点间。陆游是懂养生之道的,活到了八十五岁。我夜里读书却习惯到更晚,有时兴之所至,击节扼腕,唏嘘长叹,不知东方既白。  相似文献   

5.
秋夜怕读书     
王跃文 《社区》2008,(35):15-15
秋深之夜,清静微寒,最是读书的好时候。陆游多次写到秋夜读书,“青灯照空廊,重露滴高林。危坐读周易,会我平生心”,“自发无情浸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秋夜读书,易得书中三昧。陆游“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古时说的二鼓大致是夜里9点到11点之间。陆游是懂养生之道的,活到了85岁。我夜里读书却习惯到更晚,有时兴之所至,击节扼腕,唏嘘长叹,不知东方既白。  相似文献   

6.
秋夜怕读书     
王跃文 《社区》2010,(8):10-10
秋深之夜,清静微寒,最是读书的好时候。陆游多次写到秋夜读书,“青灯照空廊,重露滴高林。危坐读周易,会我平生心。”“白发无情浸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秋夜读书,易得书中三昧。陆游“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古时说的二鼓大致是夜里九点到十一点间。陆游是懂养生之道的,活到了八十五岁。我夜里读书却习惯到更晚,有时兴之所至,击节扼腕.欷欺长叹,不知东方既白。  相似文献   

7.
漠北 《新天地》2012,(10):45
古人读书推崇"三上"境界:枕上、厕上、马上。本人读书则推崇另类三境界:雨天读书、午后读书和牧鹅读书。雨天读书我这大半生几乎没离开过农家院。乡下的农活很挤,难得有空闲歇息一下。于是就盼望雨天——外面水天涝地的,农活儿没法干,大人孩子集体放假,偎在屋内,孩子们睡觉,我则趴在炕上专心致志地读书。  相似文献   

8.
读书也休闲     
课本学习绝不是,也不应是学生学习的全部。我们的学生,如果能够利用闲暇时间捧起自己感兴趣的书尽情地细细品味阅读,如果从小就养成了爱读书、好读书、常读书的习惯,甚至能够把读书作为自己的一种休闲方式,那么对于他们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将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啊!  相似文献   

9.
张红华 《社区》2011,(23):53-53
在城市里捧书而读.只能是坐在屋内,或者坐在阳台上读书,狭窄的空间中,似乎总少了一些情趣,于是,我便情不自禁地怀念起在乡村那天高地阔的环境中读书的美好时光。  相似文献   

10.
纳兰泽芸 《社区》2010,(35):19-19
朋友笑我是“书痴”,我一笑置之。我爱读书,这已成为我的习惯。虽然刚到上海那几年,实在是两手空空.不得已要奋力工作来改变现状。读书与写字于我是一种奢侈。待一切基本安定之后,回望,我痛惜流逝的光阴,好在,还年轻,书仍可以读,字仍可以写。  相似文献   

11.
安武林 《社区》2005,(6):58-58
爱一个作家,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去读他的书;爱一个作家的书,莫过于把它丢进厕所里。厕所是一个污秽的地方,但若把你喜欢的书放进厕所里,绝无不恭敬的意思。我一直想在我的厕所里建造一个书架,可惜厕所的空间太小,无法把我最喜欢的作家的书放在那儿。读书是一种享受,古人有“三上”读书的习惯,其中之一便是蹲在厕所里读书,看来这般美妙的享受古人早已懂得。但古人所言的“红袖添香夜读书”,我倒没觉出什么好来。读书是绝对需要安静的,大概在家庭里,再也没有比厕所更安静的地方了。一个人独占,绝无人打扰你。即便你偶然想起某一件比读书更要紧的…  相似文献   

12.
害怕读书     
麦家 《社区》2009,(17):17-17
我生来惧怕黑夜,为了逃避黑夜,我从小学会了读大部大部的书。读书成了我命定的一种生存方式,逃避苦难和惩罚的方式。然而,近年来我对读书产生了一种异样的不祥感觉.有些书读着你就感到自己不是在学习、在享受,而是在受惩罚。所谓“开卷有益”、“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古训.现在感想起来似乎有点茫然。2008年,这种感觉尤为强烈,也许到了2009年又会变得更加强烈。  相似文献   

13.
张岱年 《社区》2010,(17):8-8
我喜书,喜读书、买书,更喜著书。青少年时期,我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读书,地近琉璃厂,下课后常和同学到琉璃厂旧书铺浏览。那时,琉璃厂旧书店很多,每个书店都陈列了很多古书.可惜我没有钱,无力购买高价的书。当时宣武门内路西头发胡同有一个小市,小市中也有几家书铺。  相似文献   

14.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是我远航的帆。 人要读书,要读一辈子的书。读古人,读现代人,读英雄,读小人,读世界,读自己,读牛的欢乐,渎死的安逸。在书中寻找自己的天空,在书中找寻自己的闪光点和古人所说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相似文献   

15.
古人读书     
积雪草 《社区》2009,(8):5-5
古人读书,庄重之极,读书之前要沐浴焚香,清新敛欲,泡上一杯清茶,在茶香袅袅中,把情绪酝酿的极其饱满,然后端坐书室。而不像我辈等,拥书眠,枕书睡,书胡乱地堆在床头或地板上,甚至更有甚者,连如厕都捧上一本书,古人如知我等对读书此等大事持如此态度,会不会气歪了鼻子?  相似文献   

16.
毛周林 《社区》2010,(17):7-7
尽管今天已经步入网络时代。大家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然而并不能排除还是有很多人依靠读书来扩大自己的视野。增加自己的知识面的。说起读书,必然谈到读书方法、读书方式、读书习惯。许多名家也曾经写过这方面的文章:鲁迅有《看书琐记》,唐弢有《读书有感》,叶圣陶有《读书的态度》,周作人有《人厕读书》,林语堂有《读书与看书》,老舍有《读书》,  相似文献   

17.
图书馆员职业读书,对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读书是图书馆员的职业需要,是提高图书馆价值服务的需要,更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因此,图书馆员除了要读专业书外,还要读经典名著,读某一学科的书;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要用“心”读书,把读书贯穿在服务中。  相似文献   

18.
学者周谷城曾说:我最早读书时,只知拼命地读。以为读了很多书,就是有学问,当时并不知道什么叫治学。直到二十岁左右,心窍开了.才把读书与治学结合起来。当时又拼命地读心理学的书,大约涉猎了十几种.没有一种我能完全反对,也没有一种我能完全接受。于是我又拼命读社会学,大约也涉猎了十几种,也没有一种我能完全反对或完全接受。在这种不能完全反对人家的又不能完全接受人家的情况下,自己总想搞出一个名堂来,树立自己的学术系统。1924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替我出版了一本书,名叫《生活系统》。  相似文献   

19.
志宏  志英  志刚  志强 《山西老年》2014,(7):28-29
父亲出生于晋南的一个农村,在兄弟五人中排行第三。由于家境贫寒,父亲11岁时才进本村私塾上学,14岁就辍学回家务了农。可就是这三年的私塾学习,使父亲爱上了读书,从此与书结缘。即使下地干活,他也要带着喜爱的书,一有空就读上一段。17岁那年,父亲到晋南临猗县黄河边上一家地主家里“扛长工”。尽管当时农活很累,可是父亲喜爱读书的习惯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20.
孙宝华是我们学校的校长,可是很少有人称他为“孙校长”,通常称其为“书生校长”、“书迷校长”。他虽然身为校长,但既不擅酒场应酬,也不喜人际交往,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每次到他的办公室,看到他不是站在书橱前找书、翻书,就是伏在书桌上看书、奋笔疾书。他不仅自己是书的崇拜者、迷恋者,还倡导全体教师读书。在全体教职工大会上,他每次都强调:“多读书才能教好书;坚持读书是教师最起码的职业底线,没有爱读书的老师就没有爱读书的学生;只有多读书,你才能读出先进的理念,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