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神话生境     
神话生境是神话存活的必要条件与相关要素,如神话创造者、神话展演过程、神话的时空要素和传承方式等。神话的创作主体不是一般百姓,而是掌握着族群权力的精英阶层,他们以神话来控制知识的生产与传播,规范社会的行为。神话展演诸要素中最重要的是时间、空间和参与者。神话传承涉及的因素为传承人、传承媒介和传承语境。书面文本仅仅是神话的“木乃伊”,只有深入地对神话生境进行调查研究,才能真正了解神话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活着”的秘密。  相似文献   

2.
大熊猫生境选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了大熊猫生境选择研究的历史,对不同山系大熊猫生境选择特点进行了横向比较分析,并在物种水平上对大熊猫生境选择特点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3.
山地大学的校园植被建设问题较为复杂,而乐山高校可以视为典型案例。藤本植物在乐山高校园林中主要有两种用途,即坡面生态工程与园林绿化。从生态工程学角度看,前者对于操作工艺有更高的要求;从植被生态学角度讲,后者的生境构成却更为复杂。在后一种环境中,大型藤本植物可能通过缠绕、覆压、郁闭的方式绞杀景观树木。因此,一方面,校园藤本植物管理必须重视自然群落与人工园林之间的生境落差;另一方面,在长远规划中可以尝试校园植被的自然演替。  相似文献   

4.
文章采用随机布设样地的方法对广西各地的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入侵区域的入侵格局进行研究。通过量化紫茎泽兰样地的海拔、坡度、坡向等16个生境因子,精确描述了该外来杂草对具不同特征的各种生境的入侵格局,对其进行主成分(PCA)分析。结果表明:描述紫茎泽兰生境的16个生态因子所含的生态信息由四个综合因子表征。紫茎泽兰的发生频率与坡向、水源距、耕地距、植物总数、海拔、土壤湿润度、乔木高度、坡度、植物种数等生态因子正相关,与灌木数、杂草高度、杂草盖度、气温、乔木大小、林型、空气湿度等生态因子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溪峒生境的变动、村落格局的调整、乡土时钟的停摆,带来了侗族大歌场域诗意的消逝。娱乐价值的弱化、婚俗色彩的消褪和教育功用的淡出,导致了侗族大歌礼乐功能的衰减。神性的消解、歌师的边缘化,以及展演中的去民俗化,则使其文化根性走向式微。侗族大歌的当下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艺术内生基础渐趋异化的严峻考验。  相似文献   

6.
教育环境中成长的个体在身体、心理和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处在生长和发展时期,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和多种发展的可能性。这种状况可以用混沌的边缘来描述:起始条件下的微小扰动会导致宏观的涨落。这是一个复杂性与简单化激烈竞争的地带,适应性生存模式是个体在对内外环境中的资源进行自组织的基础上产生的涌现。涌现为个体开辟了生境,教育的作用就在于通过培育生境为个体生命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资源环境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7.
民族文化传承人的历史价值与当代生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族文化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是民族的身份、象征和民族精神、民族发展的动力源泉。在全球化、工业化、现代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冲击下,民族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消失与消亡。正确分析评价作为文化重要主体的传承人的历史作用与当代生境,实现文化解困,有利于优秀民族文化的抢救、保护与开发、利用,有利于人类在绚烂多彩、生动多样的文化生境中自由、和谐地共处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9.
10.
论黔东方言区苗族服饰文化与其生境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不能创造文化,但可以稳定文化,甚至可以模塑文化。黔东南苗族的服饰特点与其生 存环境的关系便是一个例案,该支系苗族历史上被泛称为“黑苗”,乃是其衣作特点的表现,这一特点又与 其生息于大山箐林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在历史进程中,随着自然的退却,社会化的进一步实现,苗族服饰 又具有了诸多社会性特点,这乃是苗族文化适应社会环境,自觉创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据近年来调查,大熊猫的种群数量,以岷山和邛崃山最多,各约有300余只;秦岭约有200余只;凉山约有100余只;大小相岭不足40只,总数约1 000只.它们对栖息地生境的选择,各山系有共性,也有差异,但它们总是选择既能降低能量的消耗,又能获得营养价值较高的能量净收益.应用DNA指纹技术,对大熊猫遗传多样性的研究,5个山系由高至低顺序为:邛崃山-岷山-秦岭-凉山-相岭.应用种群生存力分析的一些原理和方法,借助漩涡模型,在不考虑灾变和近亲抑制的理想状态下,各山系大熊猫种群呈稳中有降的趋势,相岭可能在近半个世纪,有绝灭的危险.目前大熊猫栖息工程已启动 ,保护区已增至29个,80%的栖息地已受到保护,随着天然林停止采伐,植树造林扩大栖息地,建立绿色"走廊",减少人为干扰,控制灾害性因素,减缓下降趋势将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2.
对小熊猫的咽和食管的组织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熊猫的咽壁由粘膜(包括上皮和固有膜)、粘膜下层内除咽肌所组成.粘膜下层内除分布有混合腺外,还有大量的骨骼肌纤维束.小熊猫的食管壁由粘膜(包括上皮、固有膜和粘膜肌、粘膜下层、肌肉层和纤维膜所组成.食管壁的厚度,食管腔的大小及食管皱襞的有无等方面存在较大个体差异.固有膜有乳突插入复层扁平上皮内.粘膜下层内有大量的食管腺分布.肌肉层从食管的前段到后段全是骨骼肌,分内、外两层,并不呈典型的内环行、外纵行排列,而呈现多样性,并与大熊猫食管壁组织结构作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3.
14.
中国大熊猫保护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政府对保护大熊猫高度重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建成了以分级、属地管理 ,多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综合保护体系。但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体制转型 与改革过程中,大熊猫保护也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需要对现有体系进行进一步优化与调整 ,完善政策,加强协调宣教功能,提高管理效能,扩大社会参与。  相似文献   

15.
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有关理论解析影片<功夫熊猫>,影片中展示了诸多中国元素,构建的中国形象折射出创作者的心理动机、社会需求和社会文化心理,这种创作诉求为当代中国文化界提供了启迪.  相似文献   

16.
也谈大熊猫之今古称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介绍了大熊猫一名的由来,指出“熊猫称panda(潘达)也不是洋名”一说断难成立;确认它是“舶来品”,并无损于我国国宝的固有光辉;论证我国古籍中大熊猫的确切称呼是猛、貘、貊,而貘与貊由猛的声转而来,实际上只有一个即猛;考察熊猫产地的两个民间称呼:白熊与花熊,指出法国人戴维之所以将发现于四川穆坪的奇兽定名为黑白熊,正是受到此类称呼的影响。较为系统地考察大熊猫的今称、古称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民间称呼,有助于我国大熊猫文化的进一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7.
18.
大相岭大熊猫现仅有荥河与瓦屋山两个种群,彼此隔离,数量稀少,处于极度濒危境地.本文运用VORTEX模型对大相岭大熊猫未来动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没有近亲繁殖、灾害等的影响下,种群决定性增长率r>0,显示种群有增长的潜在趋势.但由于统计随机性及环境波动等影响,大相岭大熊猫种群平均统计增长率r<0,种群将逐渐走向灭绝.荥河种群和瓦屋山种群的平均绝灭时间分别为48 a和33 a.竹子开花、近亲繁殖等均对种群有明显影响.为保护该地大熊猫,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运用RT-PCR技术,首次从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的肌肉组织总RNA中成功克隆了RPS24(Ribosomal Protein S24)基因的表达序列,并对其进行了测序及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大熊猫RPS 24基因的表达序列全长为431bp,开放阅读框(ORF)为399bp,编码132个氨基酸的蛋白质,该蛋白的分子量为15.3251kD,pI为10.92,含有7种类型共14个功能位点:即1个N-糖基化位点、2个cAMP和cGMP依赖性蛋白激酶磷酸化位点、6个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1个酪蛋白激酶Ⅱ磷酸化位点、3个N-酰基化位点、1个酰胺化位点及1个RPS 24e sig-nature.进一步分析发现,大熊猫RPS 24基因与已报道的人、牛、苏门答腊猩猩、褐家鼠和小家鼠5个哺乳动物物种的表达序列及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具有很高的相似性:编码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4.1%、92.4%、94.7%、89.9%和90.4%;与人RPS 24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8.48%,其余均为99.24%.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