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从哲学的角度看“图像”,它不是简单的图画、图形和视觉形象,它是与人类共在的“存在者”,它是“语言”的始祖,并与语言共同构成了符号系统,它就是人类的文化.消费社会和大众文化是图像文化深厚的社会基础.在消费社会和大众文化中,人们所消费的已经不是物的使用价值,而是转为一种符号价值,一种身份的自我肯定,商品的消费也成为一种符号的吸收过程.在消费社会和大众文化中,图像的使用成为最大的消费对象,同时图像文化也正是借助消费社会和大众文化使自己得以传播和发展.在消费社会和大众文化中,大众渴望信息、渴望娱乐、渴望时尚、渴望成为消费的主体,图像文化正好满足了大众的这一需求.  相似文献   

2.
文化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维护其产生的现实基础,另一方面推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国有许多民系,其中如潮人民系、客家民系、广肇民系、闽南民系等。潮汕文化是汉文化的重要分支,也是岭南文化的一个部分,其内核是潮人民系。潮人民系名气显著,它有明显的语言特征,就是讲潮汕的方言。潮汕文化就是以潮汕方言为主要特征的,包括海内外的潮汕人共同创造、传承和发展的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文化共同体。潮汕文化也根据其传播群体的不同分为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这两种文化在历史结构的变迁中此消彼长,互相融合发展。潮汕的精英文化除了由外而内的传播继承而来,还有潮州内部士以上阶层的由内而外自发形成的。潮汕的大众文化丰富多样、异彩纷呈、内涵丰富、涵盖面极广,成就了潮汕文化,进而成为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格局中的一大文化因子。  相似文献   

3.
细节不是图像的附属或次要问题,而是图像文化的核心问题,因为细节内在于图像与现实的关系中,也内在于图像的本体之中。从绘画到摄影再到合成图像,细节越来越丰富,图像越来越清晰。问题在于过量的细节溢出整体的框架,自我复制、增殖,形成景观社会,超越现实,甚至生产现实。在细节与主体的关系中,不是主体支配细节,而是细节支配主体,细节的多寡和清晰与否决定真理、审美、伦理的标准,主体只有按照细节的逻辑感知、思考、行动,才能适应图像文化。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人的自为性并没有丧失,通过反思细节本身的意义,并且致力于细节的艺术化,也许能够恢复人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4.
文章考察了文化批判理论中坚持精英立场的法兰克福学派与关怀大众文化的伯明翰学派各自的相关理论资源,结合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的相关理论方法.以电影批评的理论话语对英国导演丹尼·博伊尔(Danny Boyle)的两部电影作品<迷幻列车>(Trainspotting,又译猜火车,1996)与<迷幻沙潍>(The Beach,又译海津,2000)相近的艺术形式、美学风貌、表意特征、意识形态性进行递进式分析,揭示其消费性质的艺术形态背后,隐含了提倡社会意义的精英文化形态与更注重消费意义的大众文化形态之间的冲突与妥协,呈现为一种兼顾艺术"自律"性要求与商业规律的方法与实验.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审美文化语境中,身体成为符号的集散地,其将自身打造成一道道亮丽的景观——"身体景观"。作为景观,身体需要进行表演,同时也需要被观看,但进行表演的身体似乎不具有主体性,其受到物的引诱和鼓动:一方面体现为个体对自己身体的自决权,另一方面是身体对意识形态的主动迎合。身体景观具有符号化、美学化和色情化的特征,从以上特征可以看出,传统形而上学对真理的无限追求之路被颠倒为对快乐的无限渴望,这是当代社会人类生存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6.
大众文化一词所产生的语义难题而可能唤起的忧患意识,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并非源于我们将大众文化与优良文化对立起来加以讨论,而是源于一种当代消费社会的本质,即消费社会和娱乐至上给予文化事物或生活世界的物的广泛而持续增强的去世界化。分析文化,归根到底就是分析它的世界性。显然,世界性一词所具有的意义可能与它所意指的持久性所具有的存在论特征有关。当我们逐渐展开这一主题时,它将引领我们从总体上去思考社会和文化之间极具争议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许亮  王莉莉 《天府新论》2013,(3):104-108
观念摄影与景观社会在不同的相互对话中显示着各自的立足点和历史特殊性,在今天这个快速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彰显着影像的独特价值.观念摄影下的景观社会的美学意义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历史的组织和其发挥作用的场域,使对艺术美学在景观社会中的意识形态机制复杂性的重要研究得以具体化、实证化,并且具有了学科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民国初年,在著名实业家张謇的规划下,江苏南通开始城市的全面改造工程,并开始由传统空间向现代空间转型.1919年张謇建立更俗剧场,目的是要改造社会风俗,更进一步而言是改造近代精英眼中低俗的大众文化.在张謇与欧阳予倩等的努力下,更俗剧场成为国内设备最先进的新式剧场,并邀请梅兰芳等名家前来演出,剧场成为以张謇等为代表的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进行引导和规训的空间.但就本质而言,大众文化有其特有的文化底蕴、审美原则与欣赏习惯,他们并非全然接受来自精英的改造,而是在博弈中逐渐"习得"新的文化,但更多地雏护并延续自身的文化.由于精英们低估了大众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亦未寻找现代文明戏与传统戏曲间的有效结合,更俗剧场最终以剧场"更名"而非"更俗"结束其命运.  相似文献   

9.
20世纪50-60年代的法国,既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镇,也是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思想滥觞.它肇始干罗兰·巴尔特对大众文化的符号学批判,经由昂立·列斐伏尔对消费体制的城市社会学批判,成熟于居伊·德波对消费景观的形而上学批判.作为大众文化理论的奠基者,巴尔特揭露了20世纪50年代充斥于巴黎社会中形形色色的流行神话,由此揭开了对消费社会异化现实批判的序幕.日常生活批判哲学家昂立·列斐伏尔则从社会学角度入手,将批判思路转向了20世纪60年代法国的"日常生活",认为它是一个"消费受控的科层制社会",而要摆脱其束缚,就必须诉诸总体性的都市文化革命.而情境主义国际代表人物居伊·德波,则以列斐伏尔的思想为起点,进一步剖析了消费社会的异化本质与表现--"景观社会"的内在分离,他指出:要战胜消费体制的管控,就必须走同对生活的艺术化改变道路,以实现对意象与幻觉的统治的超克.  相似文献   

10.
景观社会:媒介时代的一种批判话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电视、电影、出版业等媒介在当今世界成为主导性力量,马歇尔.麦克卢汉对媒介的先驱性研究更是加深了人们对“媒介时代”的认同。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在其代表作《景观社会》中,展示了对媒介时代的一种批判话语。德波借鉴了马克思《资本论》的分析,认为景观已成为“媒介时代”的本质,世界完成了从“商品的堆积”到“景观的庞大堆聚”的转变。德波认为明星、休闲旅游和城市化成为当今世界最突出的景观,并对此进行了批判性分析。从景观社会的批判理论出发,德波探讨了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反抗异化的革命策略。  相似文献   

11.
通过德波"景观社会"理论深刻意蕴的深度解析——对西方现代社会生产、社会关系、价值系统的符号化、意象化演进,景观化构式、构序、构境,社会自然与人性自然的二次异化的深刻批判,梳理阐释了德波"景观社会"理论的构型背景与思想渊源——欧洲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环境,西方后马克思主义理性批判传统、法国多元化社会文化思潮等;认为德波"景观社会"理论所展现的理性批判精神、深度解构方法论进路,使德波成为法国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后现代社会文化理论的杰出代表,也促进了法国后现代文化与社会批判思想的发展与滥觞。  相似文献   

12.
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图像视觉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日益深刻.图像视觉文化的生成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它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质和社会表象.图像视觉文化发展到当代,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它越来越趋于把那些本身并非视觉性的东西予以视觉化",对文字的压制等也构成了当代社会图像视觉化的重要特质.大量的形象符号已俨然形成一个自恰的系统,并业已按照自身的逻辑进行着自身的生产和复制.当代视觉文化的生成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因素,这一时代大潮是历史无法阻挡的.  相似文献   

13.
14.
《江西社会科学》2013,(9):235-238
在当今消费社会的语境下,视觉图像的生产和传播给人们的审美活动带来全新体验,"注意力经济"的流行意味着一种新的图像拜物教。从某种程度上说,过度的图像在不断地刺激人们视觉欲望的同时,也削弱了认知新鲜感,导致了审美疲劳和视觉缺失感,从而进一步追求视觉惊奇化。而高科技创造出来的图像更是把人们的视觉经验带入了虚拟现实的世界,如何超越浅层次的视觉快感,回归到"诗意地栖居"的美的境界中,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作为当代社会"景观"的会展:一个社会学批判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居伊&#183;德波“景观社会”理论来观照,会展正是当代社会的巨型景观。会展景观制造和传播的表象和影像僭越了现实世界和真实生活,并助长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会展业要寻求健康发展,应“去景观化”,推行绿色低碳型网络会展和大力推动会展文化建设,控制会展举办频率,限制规模规格,讲求实效,提升会展人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6.
精英治理的社会基础:心理需求、组织要求与社会分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焱 《理论界》2014,(4):22-26
精英治理的社会基础包括心理需求、组织要求和社会分工。精英治理的心理基础是人类的集体行动需要精英,并在组织活动中需要精英。精英产生的传统方式说明传统社会中血缘、财产和成就成为精英选拔的标准,也是其重要的社会基础。现代社会中技术性分工中的纵向分工、管理革命和文官革命使精英的产生出现了新的标准,并成为精英治理的社会分工基础。  相似文献   

17.
李慧波 《兰州学刊》2010,(3):222-224
“社会”是以共同的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总体,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文化是各种关系与组织中的象征与规范,这些象征与规范中包含着宗教信仰、相互感情、亲戚纽带以及参加组织的众人所承认并受其约束的是非标准。生活是活动者对过去的回溯、未来的前瞻与当前的现实之间的融会。人创造了文化,反过来文化又塑造着人,支配着人的生活。它们在社会这个有机体之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18.
《景观社会》一书集中展示了德波对景观拜物教问题的关切与重视。如果说,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与人的关系颠倒地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那么景观拜物教的内部发生机制则是通过消灭事物的真实存在使之影像化,并将其蒸发为一种虚幻的图景。因此,在景观社会中,人的本真需要和欲望消失了,生活中的一切被景观制造出来的光亮物品和伪效用所代替,在这里,人的生存本身成为本体论上的伪造。  相似文献   

19.
德里罗的小说<白噪音>以全景式的视角,细腻的笔触展示了当今美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文本细读并结合德波的<景观社会>及相关评论,本文旨在探讨小说<白噪音>中展现的景观社会特点及其对于人的存在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揭示景观社会的意识形态本质.  相似文献   

20.
乡村精英、社会资本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走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农民合作的制度创新是需求者在制度稀缺环境下的自主选择,由此路径产生的合作经济组织存在制度供给不足问题,在此背景下,乡村精英的社会资本对正式制度供给起到了替代作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良好运转较大程度上仰赖于乡村精英的社会资本.乡村精英在组织内分享社会资本的利他行为出于谋取更多合作剩余、寻求认同感以及再生产社会资本的需要.在乡村精英主导的制度模式下,当收益不足以弥补其成本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走向就会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