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学生符号消费现象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振旺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8(2):119-123
消费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符号消费"现象日趋蔓延,追求符号意义的消费使大学生陷入消费主义和拜金主义的窠臼,消解精神生活的神圣,并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及心理问题,使大学校园变得浅薄、庸俗和放纵;"符号消费"现象的产生有其特殊的社会文化机制和心理机制,是当下异化的消费世界的真实写照,揭开符号消费的本来面目,有利于大学生回归消费的真谛,重建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2.
山寨盛行已是一种社会现象,蔓延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焦点小组访谈,说明我国消费者购买山寨产品的种类,对山寨产品的满意度以及山寨产品消费者本身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张芳德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6(2):91-94,140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鲍德里亚认为,当今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已成为消费社会。消费已经从物品消费转变为符号消费、图像消费。消费是一种操纵符号的行为,人们对符号的追求是无穷的。要成为人们消费的对象,物品必须变成符号、图像。人们通过符号建立差异,通过符号获得拯救。 相似文献
4.
张叶云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55-160
在后现代社会,消费方式体现着社会关系和社会区别,商品被用来标识社会差异,并扮演着沟通者的角色。消费文化本身就是经济行动嵌入社会结构的体现。文章通过分析SPA生活体验这一消费活动与小资的阶层特性之间的关系,进而揭示消费活动中所蕴含的阶层区别,从这一具体案例中探究经济行动是如何被社会所定位,嵌入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的。 相似文献
5.
鲍德里亚对当代消费社会的政治经济学秘密进行了独特的揭示,即使用价值已经死亡,而取代它的是符号价值的生产逻辑,并且他为这个生产逻辑建构了一个一般的理论模型。鲍德里亚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反叛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拒斥正是以此为基础的。如何理解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对晚期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合理之处,同时如何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之上积极回应来自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反叛和拒斥?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是我们不得不直面的。 相似文献
6.
汪怀君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后现代社会消费模式发生了质变,那就是符号消费的产生。符号消费逻辑运作的前提是物必须成为符号。在物的世界与人的精神世界的交互运动中,物具备了符号价值与社会意义。因而消费体现为复杂的、综合性的文化现象。消费并非与他人无涉的纯粹的个人行为,而是关乎他人的伦理行为,关乎他人的生存资源、他人的感受、他人的权利。在符号消费过程中,消费者主体不断趋于精神性的自我实现,破坏并也生成着新的伦理文化,解构并建构着新的社会伦理关系与结构。 相似文献
7.
查鸣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91-95,118
鲍德里亚是当代西方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其符号政治经济学理论和消费社会理论是对世界本质的哲学认识,物及其表征符号是社会的基本构成,而符号的消费和交换是社会的本质运动方式。以一种新颖的视角评价其学说,肯定了鲍德里亚理论政治的合理性,认为他发展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并用他自己创造的符号政治经济学理论进行批判。 相似文献
8.
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符号消费的媒介形式从传统纸媒,电视等转移到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上,人们通过收看广告被无意识劝诱进而产生消费行为.针对新媒体环境下符号消费展现出的模糊性、仪式性和狂欢性的行为特征,得出新媒体环境下符号消费体现出的积极意义和存在的一些问题,启示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这一现象,把握新媒体带来的发展机... 相似文献
9.
消费活动是马克思非常关注的人类社会生活领域,通过拜物教批判,马克思为我们揭示了消费活动所包含的政治意义.当代西方理论界同样非常重视消费活动,他们对消费活动的定位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与变化而发生了重大的转向.总体上看,当代西方理论界在承认消费活动是统治阶级的一种规训策略的同时,越来越强调其作为大众的一种反抗手段的重要意义.笔者试图对国外消费理论的这种转向进行梳理和归纳,并探究这种转向的意义及对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黄波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6):6-9
鲍德里亚的消费异化思想是其消费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丰富的理论内涵。他以符号学为切入点,探讨了消费异化的种种表现形式,揭露了消费异化所带来的精神生态问题。他的消费异化思想将视点从物的批判转向符号的批判,不仅是对西方异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对我们今天研究消费社会以及消费异化问题也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启迪。 相似文献
11.
蒲勇健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6)
构造了一个可解释某些市场上真品与假冒伪劣产品共存现象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信号传递模型。根据该模型,具有品牌价值的产品和垄断力量较强的产品易被假冒。该模型刻画了真品市场力量与被假冒可能性的正相关关系,提出增大对制假者的打击力度或努力加大查处制假者,这样有利于迫使制假者退出市场。 相似文献
12.
要成功地推行绿色产品 ,消费观念的改变至关重要。本文在分析绿色产品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了绿色产品的四项评价指标及一种评价方法 ,并基于绿色产品提出了可持续消费观 相似文献
13.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民国北平的近代化进程步履蹒跚,这种无奈的身姿也映射在作为苦力的人力车夫的身躯内外。整日奔跑,可能暴毙在途,这种最直接对身体的消费还得不时面对军警等强势群体的欺凌。因应五四新文化运动平等、自由的理念,人力车夫的身体在成为高呼劳工神圣的五四文人创作与臆想对象的同时,也被有着同情心的文人尴尬地消费着。因为不同的目的,不同的政治集团也合力将人力车夫的身体推向了肉搏的前台,从而使之在行业公会内部、政府与党部等北平多种政治力量的博弈场中昙花一现式地粉墨登场。作为边际和被消费的群体,人力车夫的身体也就成为生计、文学、政治和艺术的演练场。 相似文献
14.
郭小兵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19(2):11-13
文化产品消费,是指消费主体通过占有、欣赏、享受和使用文化商品以获取精神需求的行为。改革开放以来,由于青少年的身心的特点、国内文化从业人员对西方文化的模仿和话语平移、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等原因,在青少年中形成了消费西方文化的热潮。这股热潮在开阔青少年的视野、拓展其知识和丰富其精神生活的同时,也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道德情操起到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卓宇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9(3):31-36
近几年,我国保险产品消费的特点是人身保险产品消费持续迅猛发展,财产保险产品消费趋于平稳。运用消费函数理论中的生命周期假说、持久收入假说、相对收入假说中的相关理论对我国保险产品消费的情况进行原因分析,对于我们更深层次地寻找、把握我国保险消费的规律,促进保险市场健康发展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关于公共产品的传统研究基本集中在经济层面,很少从政治层面上对公共产品的属性进行考察。分析公共产品的不可逃避性以及对民主政治的影响,对于推进民主政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森林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5(4):78-86
明中叶后国内木材消费进入高潮,江南市场的硬木和良材来自浙徽赣闽、长江上中游地区、粤省、榷关、回空夹带、外域输入、贩海七条渠道,以满足船只、建筑、园林、工具田器、剞劂版刻、家具、器物等的需要。广泛的木构体验、木质体悟、木器摩挲、木性品鉴实践,一方面成就了船只、园林、书籍和家具的黄金时代,模塑了早期近代江南物质文化的荣耀;另一方面揭示了资源日渐匮乏及硬木良材高成本的实相。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假文凭的漫延途径及社会危害进行了分析,对假文凭的产生途径进行了阐述与解剖,并对如何治理假文凭的产生与蔓延提出了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19.
土地调整与村庄政治的演化逻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鹏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24-36
基于农村土地内在的资源属性、社会属性和制度属性,土地调整不仅是集体产权的更新实践,而且也是村庄政治的生产实践。在土地调整过程中,组织动员、矛盾激活和“结平衡账”的辩证过程赋予了村庄自主化解矛盾和达成秩序的能力,村庄政治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进而形成与国家政治的良性互动。但是,以“确权”为导向的国家地权调控否定了集体土地制度的实践空间,逐渐侵蚀了村庄政治内核,村庄政治塌陷,村庄内部大量矛盾通过“上访”问题化。村庄政治与国家政治的关系渐趋失衡,基层治理陷入深层困境。因此,村庄政治是村民自治和基层善治的基础,找回村庄政治的关键,是重塑集体调整土地的权能,完善集体土地制度。 相似文献
20.
促进乳制品消费,有助于国民增加优质蛋白摄入,优化食物结构,强壮国民体质,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基于2004-2018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18岁以上城乡居民的调研数据,以线性均值模型为基础,分别使用边际Probit回归和Tobit回归考察同群效应对乳制品消费参与和消费量的影响,利用工具变量法(2SLS)进一步解决“反射性”内生问题对基础回归结果进行检验,考察同群效应的存在与否并进一步探究其异质性。结果表明:居民乳制品消费具有同群效应且对消费行为具有正向影响,在利用工具变量法解决“反射性”问题后,该结论依然稳健;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女性、青年和老年群体在乳制品消费参与和消费量上的同群效应更大;农村居民及低收入人群在消费参与上更易受到同群效应的影响;乳制品消费分类研究表明,居民液态奶、酸奶与奶粉消费同样显示有同群效应,其中液态奶消费的同群效应最为明显。增加我国居民乳制品摄入要从消费端发力,充分利用乳制品消费的同群效应,对重点消费区域和重点消费人群进行引导,强化居民对乳制品营养价值的认知,促进居民形成稳健的多元化个性化消费行为,推动奶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