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碳排放配额分配的DEA建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区域层面分解CO2排放强度下降目标是我国能源经济政策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实现国家“十二五”CO2排放强度削减目标的有效途径.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提出一种新的DEA-CEA(DEA based carbon emissions allocation)配额分配模型,该模型将CO2排放配额分配问题视为一种总量受控的资源配置问题,以效率优先为目标,人均公平为约束,将国家排放总量分配给各省.采用2010年数据,基于传统DEA分配模型和DEA-CEA模型分别进行计算,并与2010年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在相同生产水平和减排约束下,DEA-CEA模型分配结果的减排成本更低,减排任务更符合各地区实际情况,从而更有利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地区间分配配额的差距有所减小进而有助于提高减排政策的可执行性.  相似文献   

2.
碳交易通过显性碳定价原则,将排放的负外部效应内部成本化,为处理经济发展与减排关系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截至2023年,全球共28个碳交易体系投入运行,覆盖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超过全球排放总量的17%,实施区域从发达国家逐步拓展至发展中国家,从欧洲、北美等地逐步拓展至拉美、东亚等地,更多的区域选择将碳市场减排目标与宏观减排目标绑定,并通过不断优化制度提高市场有效性,碳市场影响力逐步提高。2023年中国全国碳市场核算、核查、配额分配、数据管理、自愿减排等制度方法取得重要突破,全年配额成交2.12亿吨,是2022年的4.2倍,成交均价68.15元/吨,较2022年上涨23.24%,较第一个履约周期上涨59.04%。经过两个履约周期的建设,全国碳市场已形成要素完整的全流程制度框架,责任主体分工明确,支撑平台安全运转,碳排放数据质量大幅提高,碳价格发现机制初步形成,碳减排激励约束效果初显,推动碳市场成为中国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下一步全国碳市场将扩大行业覆盖范围,梯次纳入水泥、民航、电解铝、钢铁等行业;优化配额分配方法,适时引入有偿分配机制;调整履约机制,明确结余配额结转规定;出台多项中...  相似文献   

3.
大气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具有能源同源性。对能耗、大气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控制目标进行联合分配有助于更好地完成我国节能减排目标。结合环境生产技术,构建了基于零和收益DEA的省域控制目标联合分配模型,并对2020年进行分配分析。结果表明:零和收益DEA分配方案能够同时实现公平与效率,总体上比国家工作方案更优;各省可结合自身的节能减排压力状况,采取针对性措施,并积极推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确保节能减排目标有效完成。  相似文献   

4.
“双碳”战略和共同富裕目标在时间跨度上基本重合,意味着在统筹效率和公平的基础上,增加了碳排放这一维度。本文分析了“公平—效率—排放”之间的传导机制,提出通过对“碳产权”进行分配,能够产生结构调整效应和收入分配效应,可以起到降低“公平—效率—排放”之间的负效应、增强正效应的效果。鉴于我国碳交易市场“国家和地方”两级管理的体制,碳交易机制设计不仅需要解决行业间初始碳排放分配的问题,更需要从省级层面予以解答。本文尝试提出“双碳”战略推进共同富裕的一种路径:在权衡经济发展与减排行动的基础上划定“排放红线”;在综合权衡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后进行碳配额分配;最后,从生产部门和居民部门的角度提出绿色转型的行动方案。  相似文献   

5.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成为国际共识。为此推出的减排机制——碳排放交易机制必将对企业的决策产生重要影响。为探讨碳排放交易机制以及减排技术投资对制造型企业的生产库存决策的影响, 基于Arrow-Carlin模型建立碳排放交易机制下的动态生产库存模型, 分析减排技术投资可变时制造型企业的最优生产率、库存水平、成本、碳交易量与碳排放量, 并与不存在碳排放交易机制的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碳排放交易机制下, 制造商倾向于减少碳排放, 出售部分碳排放配额, 生产计划波动性减少, 生产库存成本增加, 总成本下降;增加减排技术投资, 制造商会出售更多的碳排放配额, 生产计划波动性增加, 库存下降, 总成本进一步下降。  相似文献   

6.
在低碳发展的目标下,以生态经济学为理论依据,以环境稳定、社会公平、经济发展为考量维度,建立了生态—公平—效率的低碳发展模型,确定了碳排放规模、碳排放分配和碳排放效率的指标体系。选择1990—2005年二氧化碳累计排放量均超过全球总排放量1%的主要国家为研究对象,以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人均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控制目标和分配指标,对主要国家1990—205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空间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全球人均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2.95吨/人年,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已透支,应大力提高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并有责任以资金、技术等方式支持发展中国家减排以换取二氧化碳排放空间。  相似文献   

7.
初始配额是碳交易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分配的模式和方法将影响碳交易市场的运行效率。从欧盟、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碳交易的经验来看,拍卖的分配模式有利于碳市场的效率,而免费分配模式更能鼓励企业参与。进一步从不同的免费分配方法来看,历史法需要的数据基础相对简单,而基准线法则可以更有效地激励节能减排绩效好的企业。由于我国开展碳交易经验不足,在碳交易体系建设的初期,免费分配为主的渐进混合模式是较为合适的选择,免费分配应以历史法为基础,同时将企业的减排绩效纳入考虑。  相似文献   

8.
面对日益严格的碳排放管制,企业应该加大减排投资还是直接到碳交易市场购买配额,以实现碳成本最低,碳减排收益最大化?这是每一个高能耗高排放企业都必须面对的决策问题。文章拟建立AB两家水泥企业的碳减排策略的博弈模型,通过对此模型进行演化博弈分析,以发现影响企业低碳减排决策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水泥企业是否选择在生产过程中加大减排投入取决于其单位碳减排成本与消费者对低碳产品的偏好程度和碳价之和的大小比较。因此,要实现低成本减排的目标,水泥企业应积极开展低碳生产技术和减排技术的研发,追踪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碳元素流,针对碳排放量较高的重点生产工艺进行碳减排改造。政府则需要加快推进碳交易市场建设,为企业参与碳交易提供稳定的市场环境。同时加大对低碳产品的宣传,强化消费者对低碳产品和水泥企业碳减排行动的认可。  相似文献   

9.
全国碳交易市场的碳配额确认及初始配置工作是碳交易顺利实施的前提。借鉴和谐理论,基于供给与需求、区域与行业、公平与效率三对均衡关系的探讨,分析碳排放初始权和谐配置的内涵与思路,并构建我国碳排放初始权和谐配置理论与方法的框架体系。具体思路包括:根据国家减排承诺、经济发展及能源消耗等情况确定碳排放初始权配置的总目标,依据情景分析理论、区间数学理论等建立碳排放初始权预配置模型,从而可以得到碳排放初始权的预配置方案;构建和谐性判别模型,评判预配置方案的和谐性程度;构建预配置方案的和谐性演化模型,对未通过和谐性评判的预配置方案改进并反馈,直至获得最终配置方案。  相似文献   

10.
我国将在目前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基础上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Emissions Trading Scheme,ETS)。配额分配是其中的核心要素之一,而且要充分考虑区域差异较大、与现有行政体制的协调等特殊问题。研究全国ETS的配额分配方式发现,其核心是合理分配中央和省级政府的决策权,并从全国ETS的排放总量、各省ETS覆盖部分的排放总量、企业配额分配方法的确定方式等三个方面,分析不同政策选择的优劣,提出一种全新的分配方式:以属地化分级管理制度为基础,中央政府负责确定统一分配方法和差异化区域调整系数,省级政府在允许的范围内自主选择调整系数,并在中央政府的监督下实施配额分配。这种方法既能向省级政府提供灵活的决策空间,又能从中央层面予以约束,减少信息不对称和囚徒困境的影响,有利于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加强碳排放监管是实现政府"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战略方针的重要保障。企业作为环境的主要破坏者承担着碳减排的重任并接受社会监督。在政府管制下,企业被动参与碳减排,但偷排、超排现象时有发生。文章针对政府碳排放监管问题,分析了影响企业碳排放的相关因素。从第三方监督视角出发,在考虑政府、企业、第三方监督主体均为有限理性条件下,建立了政府与企业在碳排放监管中的演化博弈模型。研究了在第三方监督主体参与下,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有限动态策略选择和不同参数变化下双方的策略选择演化趋势,并运用Matlab软件对结果进行仿真。结果表明第三方监督在政府与企业碳排放过程中具有显著作用,可以直接影响政府与企业的决策选择。因此,加强第三方监督力度可以提高政府监管效率,缓解政府监管压力,降低政府监管成本,督促企业合规排放二氧化碳。但第三方监督力量过大会弱化政府监管效力。最后,为政府更有效地引入第三方监督主体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我国政府激励企业碳减排、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环境规制工具。本文基于2008—2021年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企业的面板数据,从企业视角研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对碳减排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表明:(1)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对企业碳减排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在机制检验层面,绿色技术创新和企业碳信息披露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对企业碳减排影响中发挥了中介作用,政府的参与加强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对企业碳减的促进作用;(3)异质性分析发现: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实施对非国有企业的碳减排效果强于国有企业,相比于非高耗能行业,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实施对促进高耗能行业碳减排效果更加明显。本文不仅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也为促进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供了政策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13.
碳排放的区域差异研究,对各地区碳减排任务的合理分配及碳减排目标的顺利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泰尔熵指数系统分析了中国碳排放的区域分布特征及差异化程度,探索了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不同区域碳排放效率的差异及成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碳排放整体呈现出人均碳排放量增加、碳排放强度降低的走向;碳排放效率总体呈现出东高西低,中部改善迅速的态势;中国各区域碳排放效率长期存在差距,西部地区的减排行为对中国整体的碳减排目标实现举足轻重.为中国碳减排任务的合理分解提供了经济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投入产出方法,首先确定各个产业部门对碳排放的依赖度;再确定产业部门对整个经济的影响度;统筹考虑确定两方面的因素来确定各产业部门碳减排责任。对河北省的实证研究表明,在对碳排放依赖度较高的产业部门中,应承担较大的碳减排责任的部门是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金属矿冶炼及延压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而碳排放最大的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产业因对整体经济的影响较大,不宜承担较大的碳减排责任。  相似文献   

15.
当前,人类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世界各国积极节能减排,努力实现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对碳排放事项进行会计处理并对外披露相关碳会计信息,利用会计手段引导企业注重和开展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国内外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在梳理碳排放权的内涵的基础上,总结了碳排放权会计核算的研究现状,尤其是归纳了碳排放权的会计处理方式,分析了碳排放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进展,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时下国内外碳排放权会计核算理论研究的前沿成果。2017年,我国将全面启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未来的研究需在碳排放权应被确认为何种企业资产、碳排放权信息披露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京都议定书》和碳排放权分配问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文章从稳定大气 CO2 浓度 ,碳排放权分配和减排行动的承诺等方面进行分析 ,表明发展中国家应坚持人均碳排放权分配的原则。发达国家对《京都议定书》和《马拉喀什协议》的承诺 ,远不能满足根据人均碳排放权分配原则所应承担的义务。只有在发达国家承诺按人均原则加大削减的力度 ,发展中国家才可以按照有区别的责任采取适当的行动。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 ,CO2 排放量必将成倍增长 ,这是理所当然的。发展中国家逐步降低 GDP的碳排放系数 ,可以实现按人均碳排放分配原则所应承担义务  相似文献   

17.
化石能源具有高碳排放性。自从化石能源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燃料以来,导致全球气温变暖、海平面上升等灾害持续发生。当前,国内外均在强调碳中和、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活等环保理念,世界主要经济体也在努力提高化石能源利用率、创新低碳技术、减少碳排放。学术界一直将化石能源的减排和低碳化作为研究重点,从区域层面、行业层面和企业层面就化石能源碳减排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在化石能源碳减排的未来研究中,化石能源碳减排行为的来源、化石能源碳减排技术的应用、化石能源供应链减排、化石能源产业链协同减排等方面的研究应该成为学术界的关注重点。  相似文献   

18.
实现中国碳中和目标时间紧、任务重,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科学制定减排的时间表和路线图,需要处理好长期与短期、减排与发展、局部与总体的协同关系。为此,应用自主设计并构建的国家能源技术模型(C3IAM/NET),提出了兼顾经济性和安全性的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了中国碳排放总体路径、行业减排责任、重点技术规划等多个层面的具体行动方案。结果表明:当2060年碳汇可用量为10~30亿吨时,为达到低成本和安全实现“双碳”目标的要求,在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情景下,中国需在2026—2029年间实现碳达峰,峰值不超过127亿吨CO2(含工业过程排放);2060年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电力、钢铁、化工、交通等部门;为实现碳中和目标,能源结构需加速转型,但2040年前中国仍将是以煤为主的能源格局,2030年煤炭占比不低于44%。在全国和行业路线图基础上,进一步给出了实现全国“双碳”目标对应的钢铁、水泥、有色、化工、建筑、交通、电力等重点行业的碳排放路径和技术布局方案,为中国引领和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可操作性的行动方案。  相似文献   

19.
我国碳排放区域格局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已引起学者关注,并取得了部分研究成果。在人均碳排放原则与2020年各省的碳排放配额预测数据基础上,根据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和碳排放量不均等的现实,国家应在区域间建立碳强度减排机制和碳减排项目合作机制。这不仅有利于缩小东、中、西三大区域间的差距,实现公平目的,还能更迅速有效地实现我国碳强度减排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