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謇以“绅领商办”的股份制企业模式,创建大生纺织公司。这种模式较好地处理了企业中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的共存关系、官商之间的权利关系,促进了企业二十余年的顺利发展。然而这种体制最终致使企业不堪重负,导致经营失败。 相似文献
2.
许枫叶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235-240
清朝咸同之际,朝野内外举办团练的呼声高涨。检视时人言论,以办团练为途径,赋予地方适度的军事权力,只要选人得力,严密章法,或可实现"奠安黎庶"之愿望。但他们很快发现,办团练使乡村进入了军事化时代,随之而来的是"绅权扩张",因此不得不反思质疑。各种团练之说及由此形成的地方军事化设想及其困局,呈现了近代中国地方与国家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3.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
满洲、满族和旗人、旗族等不同称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含义。弄清这些称谓的含义,是我们进入清史和满族史研究的基础和门径,多年来却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由于学界运用这些名词时过于随意,从而引发混乱。本文旨在结合相关史料和历史背景,对这几个名词进行初步梳理,以期引发学界的重视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刘示范 《青岛化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和,和而不同,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上,内涵丰富而且历史悠久,在中国社会的各个角度、各个层面,有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不仅如此,和,和而不同的思想,影响了全球,上世纪90年代起出现的全球化趋向,就是和,和而不同的必然反映和写照。同时和,和而不同引领了全球化的发展方向,使全球化展现其鲜明的活力和生机,为人类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以及应予追求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5.
刘示范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1)
和,和而不同,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上,内涵丰富而且历史悠久,在中国社会的各个角度、各个层面,有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不仅如此,和,和而不同的思想,影响了全球,上世纪90年代起出现的全球化趋向,就是和,和而不同的必然反映和写照.同时和,和而不同引领了全球化的发展方向,使全球化展现其鲜明的活力和生机,为人类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以及应予追求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6.
王梅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3)
一七三五年,年方二十五岁的弘历,黄袍加身,踌躇满志地跨进了金碧辉煌的太和殿,登上雕龙刻凤的皇帝宝座,成了清王朝的最高主宰者.他即位后,年号乾隆,故称乾隆皇帝.从他登极到一七九五年退位为止,共六十年.这六十年,在中国封建社会二千余年的历史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是它对于清王朝的衰微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却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其经验教训是值得认真研究和探讨的.乾隆听政之时,世界正处在一个大变动时期,西方资产阶级统治秩序已经建立,寻求海外市场的潮流,正在滚滚东来;侵略成性的沙俄势力,也张开血盆大口,疯狂的东渐和南下.世界资本主义列强比权量力、角逐东方之势已成,沉睡中的中华帝国已处在它们的包围之 相似文献
7.
林李楠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9(4):16-19
科举考试制度是维护英才统治的典型文化。特别是唐朝以后的科举考试制度具有明显的社会选拔与分层功能,并与传统社会“官-绅-民”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探讨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以期对当前考试制度改革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9.
郭令原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2):34-40
“和”作为表现文艺思想的词语,在先秦时期形成发展过程分三个阶段:一作为古人的自然观和社会观,它体现了一种价值判断标准;二作为音乐术语,它是自然观和社会观的延伸,成为衡量音乐的标准;三,在先秦文学思想中,“和”作为一个术语虽未用于对文学现象进行批评,但对诗与文的审美要求起到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薛芳芸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4):209-211
北宋文坛巨匠苏轼对中医理论及中医养生学颇有研究,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养生类作品和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提出了"安"与"和"养生观,告诉人们只有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安详,顺应外界事物的变化,保持生理、心理与自然社会的和谐,才能泰然处世,颐养天年。 相似文献
11.
稽康“和”的美学思想及其“和”三种具体表现形式“太和”、“中和”与“保和”与其诗文创作关系十分密切,通过论证进而得出“和”美学思想是贯穿其诗文创作的主旋律之一。 相似文献
12.
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中所阐述的辩证的、经验的、可理解的"整体性"和"整体化"结构历史观,是萨特留给世人的最重要的思想,也是他最有代表性的思想之一.他在<辩证理性批判>中对他以前的哲学思想作了一些重大的修改和总结,一定程度上抛弃了他此前曾坚持的主观唯心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转而信奉马克思主义,并力图通过他对存在主义的改造,使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用存在主义来补充、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事实上,他在其中所阐发的思想还远远谈不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完善和发展.但他的"整体性"和"整体化"概念、"多元复合性"的"个体实践"和"共同实践"概念,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富有创意的新概念,值得我们批判地吸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和”与“中和”美学意义辨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与"中和"是中国古代两个重要的审美观念,前者出现于公元前8世纪,人们用以表述听觉、视觉、味觉获得的美感;后者出现于公元前5世纪,是儒家学派对人的情感做出的规范。前者与西方"美在和谐"的观念相通,可确认为美的基本原理之一;后者依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政教原则,屡遭儒教反叛者的抵制和批判。 相似文献
14.
胡发贵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4):76-78
中国古代文化推重"和",所谓"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本文从"和"重多之共生、广开言路及价值论与思考方式的启迪三个方面试论"和"的历史内涵及其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5.
廖文杰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34-36
分析了“和商”理念在各种营销关系中的诚信表现,研究“和商”营销道德领域内企业的诚信底线,并依据 “和商”理念提出“和商”诚实守信、维护信用的基本诚信准则和履行社会责任的最高要求。 相似文献
16.
项雯彬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42-45
二语习得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本文通过了解外国留学生学习和与这两个词时常常出现的一些问题,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大量语料,深入研究和与的本体,进行对比分析后抽象出二语习得者的偏误类型,并加以总结,探讨了出现这些偏误的原因。旨在帮助二语习得者更好地掌握目的语。 相似文献
17.
基于构式语法理论,本文从句法的角度对比分析了"and"构式与"和"构式在结构、句法功能和蕴涵的逻辑关系三方面的异同。研究发现,"and"构式变化更为复杂,但可直接体现句法功能,而"和"构式完成句法功能还需借助附加成分;"and"构式句法功能更强,但它对语项的要求相对严格,而"和"构式则体现出了语项选择的宽容性;二者语项格角色定位无明显差异,但蕴涵的逻辑关系差异明显且动因不同。 相似文献
18.
李宗放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6)
本文综述了对“和夷”的各种不同解释,提出了和夷是居住在蜀郡桓水以北地区的氐羌系统民族,“和”是当地民族语音,本义为“山”,与夷相连为和夷,与水相连为和水;桓水、氵我水是同一水的不同记音,即今大渡河,桓、氵我均是“和”的同音异写;和川是今天全河;和水、桓水、和川均是“自山而出的水”等见解 相似文献
19.
“和”之源与“和同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亚文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3):84-89
中国古代的“和”文化最初源于人们对于“声音之和”、“饮食之和”、“嘉禾之和”等日常经验事物的感知,然后通过在历史实践中创造性地构建礼义之和而进入“和”的本质视域,最后在“和同之辨”中获得对“和”的本体升华和人本把握。在当代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中,从源头上探寻“和”的产生以及“和同之辨”的源流,并对其进行现代的阐释,乃是文化自身发展的逻辑必然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20.
牛玉芬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1-43
"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范畴,是儒、释、道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和理念,不但代表天人合一的本体世界,代表人文环境的整体和谐,而且代表人性之美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氛围,是一种高尚的格调。而充分体现"和"的这些文化内涵的莫过于中国茶道,中国茶道的核心就是"和","和"文化在中国茶道中得到了完全体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