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俞平伯先生在最近出版的《论诗词曲杂著》一书中,谈到杨贵妃之死。俞先生认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贵妃马嵬之死闪闪烁烁”,因此,俞先生认定“贵妃根本未死于马嵬坡”,“则正史所载‘赐死’之诏旨当时决不会有”。人们不禁要问:杨贵妃不是正史所载“赐死”于马嵬坡,那么,在“马嵬事变”中杨贵妃究竟到何处去了呢?俞先生根据陈鸿的《长恨歌传》中“使牵之而去”的记载,断定:贵妃是被使者牵去藏匿远地了。”证据之一  相似文献   

2.
唐五代小说中的“马嵬情结”是指马嵬事变发生后至五代期间的小说作者对唐明皇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生前死后的爱情生活经历、结局的强烈而持久的关注,以及在小说行文中对李杨故事的评判。“马嵬情结”在唐五代小说中有多种表现形态,其中所反映出来的对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态度是复杂矛盾的,体现了唐五代文人士子的怀旧心态、矛盾心态、好奇心态及世俗化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3.
马嵬情结是指唐代诗人对马嵬事变及事变中唐玄宗与杨玉环爱情结局的一种异乎寻常的强烈而持久的关注和评判。这种关注有着深刻的社会审美心理成因。它还兆示了中晚唐世俗化的社会审美倾向的滋生、因藩镇跋扈宦官擅权而导致的皇权削弱和帝王权威在士人心目中的下降以及唐代文禁的松驰。  相似文献   

4.
自唐以来,代代诗人、小说家与戏剧家就本于史实传闻,驰骋丰富想象,将历史人物杨贵妃再创造成为文学形象,使之光彩夺目、妇孺皆知。但对在马嵬兵哗情势下,玄宗是主动还是被迫赐死杨贵妃,杨贵妃之死是罪有应得还是有功于时等,历来说法不一。本文就此分别作了全面具体的评述  相似文献   

5.
试论马嵬驿兵变的历史真相史延廷唐天宝未载发生的“马嵬驿兵变”甚为古今之人所瞩目。千余年来,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无数涉及此事的文学作品。远者有白居易的《长恨歌》,近世有日人井上靖的长篇小说《杨贵妃》。陕西师大黄永年教授《说马嵬驿杨妃死的真相》 ̄①一文更把...  相似文献   

6.
历史观念和其他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观察评价和叙事角度的变换,必然形成对历史故事的不同叙事形态,<长恨歌>、<马嵬>、<马嵬驿>就是这样对于杨贵妃与唐玄宗故事的不同叙事形态,对比剖读此类由相同反映对象衍变而成的历史文学文本,可以反观当下的思想文化语境和作者的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7.
杨贵妃被逼死于马嵬有"饮金屑"和被缢死两种说法,其实杨贵妃是被缢死的,而饮金屑乃是人们对她缢死表示同情怜惜的一种宛转的说法。杨贵妃被逼时的态度也有不同的记载,其实也均反映出人们对她被逼死的态度。唐及其后的人们对于杨妃死马嵬事多有题咏议论,他们的态度是多有不同的。其中杜甫之说乃是美化君王,并不符合实际;而诸人之论也多有角度、观点的不同。尽管不无认为杨妃罪过该死,但多数却是取同情或反感态度。这些题咏与议论是研究杨贵妃赐死马嵬这一历史事件及其影响的珍贵文献,具有宝贵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马克驿事变中主谋杀死杨贵妃兄妹的究竟是谁,这曾是学术界热烈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运用偶然性和必然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一唯物史观,认为在马免驿享变中主谋杀死杨贵妃兄妹的既不是太子李亨,也不是宦官高力士,而是禁军扦领陈玄礼。  相似文献   

9.
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李隆基和杨玉环的形象,以马嵬坡事变为分界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实质上是诗人的“自我”在文学幻想中按照分身的方式进行的多重投射。话语主体李隆基的形象,既蕴含着诗人的社会价值观念,又有诗人自我宿命的感伤;而杨玉环,则是糅合了“美人幻梦”原型和诗人自身情殇的对象而形成的一个女性“符号”,是拥有话语权的男性在集体无意识下对女性的另一种塑造和改编。  相似文献   

10.
《社区》2008,(29):6-6
杨贵妃:因偷看杨贵妃优美睡姿无法自拔,不慎被美人翻身压死。 林黛玉:因看到林黛玉从小体格儿弱不禁风,怜香惜玉忧愁而死。  相似文献   

11.
名人回忆录靠不住。时下,名人回忆录满天飞,颇有些自我表扬、自我拔高的欺世之作:过五关斩六将大吹特吹,走麦城、马嵬坡讳莫如深;功  相似文献   

12.
李元琮本系突厥勋贵,内附后赐姓李氏,曾于金刚三藏得授灌顶。天宝十一年,李元琮奉使南海,于不空咨询真谛,又在武威郡受金刚界五部之法。李元琮初以武举入仕禁军,曾侍卫玄宗入蜀,与“马嵬驿兵变”有所关联,因功加左内率府率、都巡宫苑使、水族放生使诸使职,擢升右龙武军将军知军事。及代宗即位,李元琮进封凉国公,除京城修功德使,掌管僧道事务,于唐代密宗发展多有助益。  相似文献   

13.
1933年12月12日,国民党高级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拘捕了蒋介石,逼其“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一轰动全国乃至世界的大事,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苏联政府得悉事变的消息后,为避免自己遭受德日攻击,也为使“武装保卫苏联”的目的得以实现,使作出了歪曲事实真相、指责张扬的决择。大肆攻击、污蔑张杨的爱国行为,极力吹捧和赞扬蒋介石,主张无条件释放蒋介石,并利用共产国际的名义,压迫中共出卖张杨,使事变的解决符合苏联的利益。苏联对西安事变的态度,无不反映了他的民族利己主义。  相似文献   

14.
道教文化与《长生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认为,道教文化在唐明皇与杨贵妃文学故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唐明皇、杨贵妃题材的古代集大成剧作《长生殿》,杂取了大量的道教文化成分,使其情节关目受到深刻的影响,死生仙鬼的道教仙话模式是全剧情节的主线,人鬼仙、合离合等关目使全剧成为历史剧与游仙剧的二合一。道教文化因素,是作者抒情表意必不可少的手段,从这个角度看,剧作的后半部是全剧有机的、成功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在西安扣留了前来督促剿共的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25日,蒋介石因许诺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而被释放,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其和平解决成了时局转换的枢纽,对推动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6.
唐肃宗李亨在"马嵬事变"发生后,决策分兵前往灵武,建宁王李倓在决策中具有首倡之功,但是建宁王李倓与太子广平王李俶之间从此开始了权力的争夺。在广平王李俶一派的政治压力下,最终唐肃宗赐死了建宁王李倓。李倓的真正死因,并不在于宦官李辅国等人的诬陷,李倓之死的实质,乃是唐朝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之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企图把中国变成其独占殖民地的开始,到1935年的“华北事变”,中日之战仍属局部战争,是20世纪30年代世界人民反法西斯局部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37年7月7日的芦沟桥事变,才揭开了中国抗战的序幕。因此,芦沟桥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而近年出现的“九一八”事变开端说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8.
唐玄宗统治末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在李唐王朝面临着极盛而衰和国家政局动荡的关键时刻,其王室内部又发生了一场颇为引人瞩目的军事政变,史称“马嵬驿兵变”.有关马嵬驿兵变的历史真象一直是学术界积极探讨的课题.不少学者已对此做过十分有益的研究.但也应该看到,对马嵬驿兵变性质及其作用,学术界尚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有关兵变后台人物的问题便是其中一例.学术界在对马嵬兵变爆发前后整个过程中,幕后人物究竟是谁的问题上,大致  相似文献   

19.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在西安城东二十五公里处的临潼华清池扣留了前来督促剿共的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25日,蒋介石因许诺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而被释放,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其和平解决“成了时局转换的枢纽”,“对推动国共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然而,半个世纪过去了,西安事变为什么能以和平解决,对这个问题,国内外学者的认识尚不尽一致,甚至还大相径庭。有一种意见认为: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作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派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赴西安协助张学良、杨虎成和平解决了这  相似文献   

20.
“雪肤花貌参差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一顾令得国人倾,这便是白居易《长恨歌》中对杨贵妃自然娇容的描写。她靠着这天生丽质,登上皇妃宝座,当了一代名宛,一改社会风尚,兄弟姊妹列土封侯,最后自己宛转手与嵬坡前,化为泥土,结束了短暂的三十八岁光阴。《长恨歌》接着,写杨贵妃死后在蓬莱宫中一往深情地思念君皇,玉容寂寞,洒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她面对汉家天子使,含情凝睇,重重寄辞;“天上人间会相见”,“蓬莱宫中日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