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民族舞蹈的审美与现实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舞蹈作为人们表达情感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艺术领域里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艺术精彩纷呈,民族舞蹈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一直以来民间舞蹈也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本文认为民族舞蹈之所以深受喜爱是因为,民族舞蹈具有审美价值与现实价值,并分别阐述了审美价值主要包括情感美、韵律美和雕塑美,而现实价值则主要包括文化、教育、产业、创新和政治价值,最后对民族舞蹈的未来与发展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2.
作为造型艺术的雕塑,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制作出各种具有立体性的形象,用以反映客观世界事物的一种艺术。文学艺术的雕塑美,则是凭借语言这一特殊“材料”去描塑人物形象及其他客观事物,使之具有动态感,立体感和可视感。《水浒》以其栩栩如生、形神兼备的人物形象闻名于世,强烈的雕塑美,便是这部巨著的一种艺术魅力。《水浒》的雕塑美突出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5,(11):242-246
在艺术的分类中,建筑艺术与绘画、雕塑艺术同属于造型艺术,正因为如此,人们常常混淆了它们的界限。尽管它们在审美层面上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建筑艺术在空间和实用性方面却与绘画、雕塑艺术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能用绘画、雕塑的艺术性去规范建筑艺术。从根本上讲,审美只是建筑艺术的一部分,建筑的艺术本性更多源自人们对居住、家园及人之存在的理解,即作为一种为人类提供"诗意居住"的空间艺术。  相似文献   

4.
车尔尼雪夫斯基批判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针锋相对地提出“美是生活”这一具有鲜明唯物主义色彩的命题,但由于它是建立在费尔巴哈哲学基础上的,“生活”的概念主要指的是人的自然生命的欲求和发展,排除了社会实践的丰富内容,致使在对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艺术的木质、艺术的幻想等判断上出现了严重偏颇和矛盾。由此人们得到的认识是缺少科学的哲学基础,不可能建立起一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美学和艺术理论。  相似文献   

5.
浅谈动态美     
心理学家把人们的观察分为静态型和动态型两种。所谓静态观赏是指人们在一定的观察点上的静止的观赏;所谓动态观赏是指人们在一定观察线上的动感观赏。这两种观赏涉及到美的表现势态问题,即它的特点是以静为主,还是以动为主。美的特征是鲜明生动的形象。它体现自由、理想和创造。创造就是生命对理想的追求,在追求中展现人的本质力量。任何美的形象包含着事物运动的规律,孕育着活的生命、美好的灵魂。罗丹说:“没有生命便没有艺术”①。艺术美就在于表现活的生命、美好的心灵。蕴藏在形象内在的灵魂,冲击着自身的躯壳,以期获得无限的自由,它只有通过形象的动态才能实现。形象只有处在动态之中,才能暴露其内在的本质,显示出本质的丰富性。正象黑格尔所说的:“生命就是过程”,“在这过程中要见出活的灵魂”。②他说的“过程”就是指  相似文献   

6.
本书的作者雷体沛在他的这本富有激情与探索精神的论著中,力图为哲学美学的研究展开新的视野。作者从探讨艺术与生命的关系入手,将人的存在分为现实生命和艺术生命两个部分。认为现实生命是不完美的、有缺陷的,而艺术生命则是完美的、理想的、自由的。这就赋予了艺术以崇高的地位,并与我们每个人的生存状态息息相关。作者总是企图把人们引向自身,让人们在面对自己时来认识自己的真实状况,并告诉人们应如何安置自己的生命。艺术哲学的理论虽然多种多样,但从根本上说,艺术离不开人的生命。没有生命,艺术何以诞生?没有生命,艺术何以…  相似文献   

7.
崔仑峰 《理论界》2015,(2):150-152
美无处不在。人类生活无处不包含着美和艺术,生活中处处存在美、时时同艺术相关,热爱生活和生命的人,都渴望和追求美,而美术鉴赏正是担当着培养人们认识美、鉴别美、创造美的任务,是增强人们视觉感受能力,培养想象力和审美能力等的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对优秀美术作品的分析认识,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使情感得到陶冶,使品格更加高尚,在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不断探寻艺术之美,提高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8.
唐代佛教雕塑与罗马式、哥特式雕塑的美学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永强 《天府新论》2008,(4):152-154
作为宗教造像学和中西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雕塑和基督教雕塑不仅分别反映了中西宗教文化的特点,也综合性地提供了中西文化及中西传统审美心理的象征.本文从宗教性与世俗性、象征性与写实性、阳刚美与阴柔美等不同层面,以历史的观点,运用艺术比较学方法,论述了唐代佛教雕塑与基督教罗马式、哥特式雕塑在美学上的异同及其文化依据.  相似文献   

9.
艺术的根本特征是“美”。以“丑”为特征的现代艺术实际上是“艺术”的异化,不足以撼动艺术的审美特征。艺术美依据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呈现为“艺术题材的美”与“艺术创造的美”。“艺术题材的美”参与了艺术作品美的构成,但由于艺术媒介不同,产生的审美效果不同,故造型艺术反映丑的题材受到更多的限制,作为观念艺术的文学在反映丑的题材时可以有更大的范围。真正体现艺术的审美价值、决定艺术作品所以美的关键是“艺术创造的美”。这种美表现为三种形态:一是艺术形象的逼真美,二是艺术形象的主观美,三是艺术媒介的形式美。艺术创造的美使美的艺术在反映现实题材时获得了不受美丑严格束缚的广阔空间,艺术作品既可以因美丽地描写了美的现实题材而美上加美,也可以因美丽地描绘了丑陋的题材而化丑为美、丑中有美。  相似文献   

10.
论艺术与真理张之沧(东南大学中西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南京210008)在有的人看来,以表达美为实质内容的艺术与真理相距甚远,所以艺术可以随心所欲、瞎编乱造。尽管艺术中的现实主义、摹仿主义、表现主义、写实主义都曾主张艺术要以现实为基础,以事实为根据,美应该...  相似文献   

11.
人们面对着诗歌、小说、散文、音乐、建筑、绘画、摄影、雕塑、舞蹈、戏剧、影视、书法等十二门类艺术,在欣喜、惊异、赏玩之中,应该如何探求美的享受呢?福建省社科联丛书之一《门类艺术探美》(卢善庆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以自己的体例和观点回答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作为哲学家和学者的方东美,兼有浓厚的诗人气质。他不仅著有《坚白糖舍诗集》,而且在其学术论著中,也常以优美典雅的文笔,使读者置身于特定的“诗意化境”而领略其中哲理。而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他“依生命之表现,以括艺术之理法”,形成了自己关于艺术与生命的见解。这就是他的艺术观。一“生命正是艺术,艺术宫有生命”一切艺术,归根结蒂都是表现“美”的。方东美常说,宇宙“美仑美免”,它是“充满纯美的太和境界”。那么,“天地之美”从何而生?他认为,“美”来自生命。(一)美“寄于生命”而“形于创造”。方东美说:“天地…  相似文献   

13.
张鹏飞 《兰州学刊》2010,(4):137-140
中国古典戏曲尊崇“大团圆”结构模式当与华夏民族传统思维的整体性、求同性、直观性的“天人合一”的“中和”期待视野调谐融和。它蕴含着国人对以人的肢体、语汇、舞蹈、音乐、绘画、雕塑等为传播媒介的艺术表达体例的独特悟化以及炎黄子民千百年来所形成的哲学观念、文化心理、叙事视角、生命品位等在艺术演绎人生现实上的审美映射并彰显着悠观风卷云舒式的诗意栖居的生命情韵。  相似文献   

14.
亨利·摩尔(1898—1986)是英国最著名的现代雕塑艺术家.有人评论说,在所有现代雕塑家中,还没有一个人能超过摩尔所获得的国际声誉.摩尔一生追求爱,他爱人类,爱自然,爱生命.他就是把他对人类、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凝注在他的雕塑之中,创造了属于摩尔自己的雕塑艺术.  相似文献   

15.
一从审美角度考察,形象具有三种基本存在方式,即作为现实美而存在的生活形象(物象),作为艺术美而存在的艺术形象(艺象),以及作为想象美而存在的鉴赏形象(心象).前两种存在形态,人们早已予以足够的注意,但是,如果忽略了对于现实美和艺术美的中介环节一一想象美及活动于其中的鉴赏形象——的研究,艺术和现实的关系必将变得异常简单、刻板而枯乏.全部关系似乎压缩为干巴巴的两句话: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应该反映现实并积极作用于现实.  相似文献   

16.
何平 《河北学刊》2007,27(3):12-15
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美学理论不同,马克思劳动创造美的理论不仅指出了美和艺术的真正来源,而且还揭示出造物文化、工艺技术和工业设计艺术与文学、绘画、戏剧、音乐、舞蹈、雕塑、建筑等传统的美和艺术的形式一样,都是劳动创造出来的美和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从而在美和艺术领域中开辟出了一些更高更广的新境界与新视域.  相似文献   

17.
美的生成因素不能不论及生殖崇拜。生殖崇拜是人的生命的一种驱动力,也是美的生命的一种驱动力。生殖崇拜和中国文学美学之间在意识形式上存在着深刻的联系。生殖崇拜的审美象征生殖崇拜是通过象征形式被赋予为文化涵义的。当然,在原始艺术中如岩画,有内蒙阴山岩画,新疆呼图壁县发现的生殖崇拜岩画对男女交媾的赤裸裸的描绘;如雕塑,辽宁红山  相似文献   

18.
人们面对着诗歌、小说、散文、音乐、建筑、绘画、摄影、雕塑、舞蹈、戏曲、影视、书法等十二门类艺术,在谅喜、玩味之中,应该如何探求美的享受呢?这十二门类艺术各自发展的历史脉络、各门类艺术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又应该如阿融汇到美的享受之中呢?《门类艺术探美》试图从门类艺术各自不同媒介入手,进行古今中外的比较,立足现在,面  相似文献   

19.
时空,永恒的无限的时间与空间,是一切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是瞬息与长久、局部与全体的和谐统一。它本身就存在并表现着自然的结构美。作为观念形态的艺术作品,灌注了创作者的审美意识,营造着体现自然美、社会美的种种艺术结构。艺术结构表现在时间和空问的维度上,也表现在描写对象的物理时空和人物主体的心理时空的完美组合上。如果说,绘画是二维空间的艺术,雕塑是三维空间的艺术,那么,文学作品——“言志”与“缘情”的诗词则应该是  相似文献   

20.
李天程 《东岳论丛》2002,23(1):96-100
古楚文化的精髓 ,在于强旺的生命意识、泛神思想 ,及由此派生出的流美观念、重情倾向。深得古楚文化神韵的沈从文 ,其文艺美学思想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成一家。沈从文认为 ,一个人过于爱有生的一切时 ,必因为在一切有生中发现了“美” ,亦即发现了“神”。美无所不在。生命之最高意义 ,即“神在生命中”的认识。由此 ,沈从文提出“美在生命”的美学命题。然而 ,生命者 ,只前进 ,不后退 ,能迈进 ,难静止。生命在发展中变化是常态 ,矛盾是常态 ,毁灭是常态。于是 ,沈从文又发出“美丽总使人忧愁”的美学感叹。这一感叹与先哲“逝者如逝夫”的哲理内涵暗合。沈从文立志做文学殿堂里的浪漫派 ,创造出不同于现实的“异在”艺术世界 ,完成他美在生命的艺术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