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墙上的斑点》是世界意识流短篇小说的经典之作,是一篇由一个“重要的瞬间”构筑而成的小说,通篇铺陈的是“我”在斑点的触发下细密的感触和绵延的意识,透射出作者幽雅而深邃的哲思,小说凸显了伍尔夫创作的现代理念,是文学走向人类本体的艺术探索。《墙上的斑点》是意识的流,是生命的真,是人类的心曲。  相似文献   

2.
试论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的生命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尝试对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的悲剧观,即生命悲剧意识,做新的分析。肯定哈代作品的生命悲剧意识源自他对生活的悲剧性感悟和叔本华悲观哲学的后期影响,通过文本分析,阐释哈代对生命个体和人类群体悲剧命运的哲学关照。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叙事伦理学的角度观照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文本在现代自由伦理叙事中凸显了鲜明的女性生命意识。具体体现在:第一,女性个体生死意识体验及对生命存在意义的反思;第二,灵肉相契的生命感觉追求和爱欲诉说。小说文本对女性生命意识的自由自觉表达在现代女性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成为现代文学史上自由伦理叙事的范本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的“存在主义文学”和“新小说”的评介中都体现出本土意识。对这两类文本的评介说明,生活在一定文化背景中的人总是会形成特定的文化意识,这种意识会影响到评介;本土意识内涵中的小说审美意识对评介同样会产生重要影响。本土意识的本土化特征和兼容性特征在两类文本评介中都有所体现。在特定的条件下,接受过程中本土意识中的某方面主导作用会凸现出来;同时文学评介的本土意识对评介文本的接受者是客现存在的。  相似文献   

5.
论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的悲剧意识内涵丰富又复杂,一直是国内外哈代小说研究中的一些分歧性意见所在,本文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一、社会悲剧意识:1.经济困境;2.现代精神文明对人性的扭曲;3.新旧两种文明撞击中人物精神世界的分裂和痛苦。二、命运悲剧意识,哈代对威塞克斯地区人物文化心态的准确把握。三、生命悲剧意识,源自哈代的对生活的悲剧性感悟,1.个体生命的现实困境;2.人类群体的宇宙困境。  相似文献   

6.
索尔·贝娄的小说《赫索格》在反映现实生活、批判社会的同时,更多揭示的是现代人类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机。这一层面的探讨超越了一般现实主义的范畴,属于一种形而上层次的思考。小说文本深入个体生命的意识深处,探究现代人类的存在处境及人之所以为人的存在本质;从反映社会,到批判社会,再到形而上的哲学思考,层层深入,体现了创作主体对人本真存在的终极性关怀。  相似文献   

7.
意识流是最先来到当代文坛的西方现代派文学潮流之一,它成功地参与了新时期小说的艺术实践。莫言是20世纪80年代文坛出现的一颗新星,他成功的原因之一便是他创造性地吸收了西方现代派表现艺术,其中特别重要的就包括意识流。莫言在他意识流笔法较为明显的作品里,将对人的意识挖掘与生命感觉连结在一起,从而发现了“人”的本真感受,发现了生命感觉之于生命的意义。而这一发现恰是新时期小说对“人”的真正的发现,是新时期小说认识“人”、表现“人”的真正开始。  相似文献   

8.
在《孔乙己》中,文本叙述者是两个不同的“我”进行的多角度多层次叙事,一层是表面叙述孔乙己的故事,另一层是潜在的自我心理流程的揭示。作者赋予文本丰厚而深刻的审美内涵,表达出哲学寓言层面的象征意义,具有强烈的反省抒情意味,表现了“五四”知识分子的现代主体意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性的审视。其叙事机制的现代性代表了五四作家对小说叙事模式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新历史主义凸显文本与语境的互动关系,即“历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历史性”,同时也提出了文学文本“颠覆”与“遏制”的政治功能。细读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可以发现该小说体现了“历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历史性”意识,哈代在小说中试图对社会的中心意识进行“颠覆”,但其在“颠覆”过程中却又受到历史语境的“遏制”。  相似文献   

10.
莫言小说中的“白衣盲女”这一意象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由文本呈现的美学元素来看,这一意象是真和美的化身。这一意象同时包容了关于生命、文化起源的追溯与预设,而融会于其中的时间意识尤堪重视。以这一意象为主体的“女神再生”的建构则是解决“种的退化”这一文化命题的必由之路,在这一意象之上,蕴含着生命、文化涅檗等重大主题。  相似文献   

11.
当代土家族作家陈川的小说创作 ,立足于民族土壤 ,执著追求。早期作品以民族文化传统和现实主义精神的融合关注现实人生 ;其后 ,在现代文化意识影响下 ,以“人的自觉”实现“文的自觉”,更新创作观念 ,思考人的生存处境 ,审视人的生命形态 ,站在救赎的立场 ,揭示生命的扭曲和异化 ,生存的孤独和荒诞 ,人类的尴尬和局促 ;艺术上以民族文化为背景 ,吸纳现代小说的创作技巧 ,在不断探索中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2.
茅盾的乡镇小说通过“世道大变”的宇宙意识、“反乱当道”的时世秩序、“焦躁人生”的生存体验等“乱世文学”传统内在理念之下的具体情境,凸显并紧扣住了现代中国社会的生命实质———转型。“乱世”蕴含着“转型”的意识,呈现了茅盾心灵结构上的现代性体验,成为茅盾乡镇小说中乡土中国迈向现代轨道的最形象与最独到的符码。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在现代女性作家群里,有两位姣姣者。她们都是二十岁出头便登上文坛,并以其全新的风格一鸣惊人,引起文坛巨大的震动,造就了作家的文学创作领域各自的神话和传奇。她们便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二玲”:丁玲、张爱玲。单就丁玲、张爱玲的小说创作而言,值得思考、颇有言说价值的方面很多,本文试图从女性文学的角度来探讨她们对女性意识的把握,发掘显现于她们小说文本中女性意识之异同。也许,仅用“女性文学”之界定是无法涵盖和包融“二玲”全部文学创作及其意义,但她们既同属女人,各自的身份、经历、思想、感情都很…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小说有一种“执着现在”的时间观念,这一时间意识建构在空间作用于物理时间,而导致“现在”时间缺席和不在场的本体基础上。鲁迅采用“过去”、“将来”当前化的时间形式,新构了以“现在时间”为核心,“过去时间”、“将来时间”为参照的时间场域,这种“现在”时间意识与文本所生成的意义结构联系在一起,共同参与和介入作家个人时间的觉醒,这种主观时间的绽出与确信具有现代品质,其现代性意义是不容忽略的。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坛独树一帜。他从“人与自然契合”的生态理念出发,以“乡下人”的眼光审视着乡村世界与都市人生,在小说创作中凸现出鲜明的崇尚自然、敬仰生命、推崇自然人性和营造诗意生存的精神家园和自然家园的生态意识,具有独特的人类思考价值和文化批判意蕴。  相似文献   

16.
张承志的小说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和诗性素质,其作品通体贯注激扬高亢的生命旋律和生命激情,表现了人类追求精神家园的执着以及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孜孜以求,同时又对病态悲观的生命形态进行积极的反拨,与此同时,张承志大胆地将诗歌的象征意蕴和浪漫激情融入到小说的描写之中,从而创造了一种新体,诗体小说,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生命意识和诗性素质,使张承志的小说充满了奇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当代先锋小说家马原的“叙事圈套”在突出叙述主体、实验西方小说叙述技术的同时.淡化了文学的审美主体和生命意识.忽略了民族生活经验和叙事文学传统。所以说,马原在文学主体与个性解放方面有所贡献的同时。却只注重西方现代“超验”,忽略了民族审美体验;只注重小说技术美学,而忽略了小说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8.
贾丽萍 《东方论坛》2008,4(2):50-55
在现实主义文学“真实性”原则的支配下,中国作家的虚构意识相对淡薄,小说的艺术品性未得到充分重视。在小说创作中,“虚构”与“真实”呈现为二元对立的悖论关系:不真实的被看作是虚构的,真实的则不是虚构的。小说由虚构抵达真实的美学特征并没有得到正确认识。从强调小说的反映功能到注重小说的虚构品性,是现代小说艺术自身发展的必然。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小说突显三大特征:虚构、叙事、真实的生命创造。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的部分湘西题材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抒情小说),是与“叙事的小说”与“描绘的小说”截然不同的另一种小说类型,具有鲜明的文本特征。沈从文的诗化小说的叙事特征,是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经过改造与转化、获得现代意义而形成的,对中国小说模式的多样化与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现代转变都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作为后现代的经典作家,博尔赫斯和帕维奇在其代表作《小径分岔的花园》和《哈扎尔辞典》中分别向读者阐释了后现代小说的“迷宫”特质,具体地运用为结构上的“叙事的迷宫”和内容上的“迷宫的叙事”.热衷于小说形式技巧的创新以及赋予小说文本复杂的内涵主题,正体现了后现代小说家们以他们独有的方式表达着对人类生命的关怀,从而使得后现代小说所呈现出的“迷宫”特质有了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