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合笔画是中国绘画创作的一种形式,早在五代时期民间就已经出现,文人画兴盛以后出现了题诗画,至明清时期供职于画院的画家常常采用合笔创作的方式完成作品,这种合作方式不仅存在于中国画家之间,也出现在中西画家之间。西方传教士画家与中国画家的合笔画是中西绘画交流和碰撞的结果,由此产生了一些新的绘画形式。导致这种新绘画形式产生的因素主要有两种,其一是迎合中国皇帝的审美喜好,其二是中西画家自主探索与交流融合的成果。在民国美术社团中的合笔画更具有社会意义和多元化形式,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现的政治性命题的集体创作体现了文学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画家康定斯基是20世纪初期抽象画派的鼻祖,其作品运用点、线、面来形成音乐般的形式感,表达画家内心世界,使抽象画派在各种绘画风格中占了一席之地.他还是理论家,提出了抽象绘画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把绘画内容归纳为形式和色彩.作为被人们忽视的教育活动家,他开办学校,建立绘画团体,创立抽象画派,并任教于包豪斯学院.  相似文献   

3.
绘画艺术是视觉艺术,其显著的特征是通过画家对生活的体验和审美表现,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手段,来反映客观自然事物和社会生活.因此可以说,构图造型是绘画艺术的基本特征.所谓构图造型就是我国古典画论中所说的“应物象形.(1)这种可视性艺术形象的美,必须诉诸一定的形体,色彩、线条、影调等诸形式因素所构成的形式美.一幅成功的绘画作品,其巨大的艺术魅力,不仅取决于作品内容的真实,丰富、多样,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社会功利性,而且还取决于画家按照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按自己的审美观来进行构思造型.因此,一幅优秀的作品,其艺术价值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内在的,即作品的内容和意蕴;一是外在的,即内容借以表现的艺术形式.列宁说:“形式是具有内容的形式,是活生生的实在的内容的形式,是和内容不可分离地联系着的形式.(2)所以,所作绘画作品的形式,决不可能是僵死的,一成不变的,绝对因循传统格式的.它必须是配合绘画作品的内容,在不断冲破传统格式中发展.因此,本文简谈绘画艺术表现形式中所谓“反传统”问题.  相似文献   

4.
绘画与情感     
绘画从产生开始便伴随着情感,是绘画作品的灵魂和生命,只有丰富高尚的情感才能真正创作出好的绘画作品,同时丰富的情感经历又决定着画家的创作取向。  相似文献   

5.
绘画作品的欣赏过程,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一种有力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采用一定的欣赏方式才能达到更好效果。直观感觉是欣赏绘画作品的前提,认识绘画作品形式以及形式背后的内涵,必须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画家的个性和思想艺术观,这是了解和探讨作品的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扎根于现实生活之中,提高学生对绘画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蒋兆和是现实主义绘画大师,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解析其作品,从思想主题、绘画技巧、创作方式等方面阐述画家的绘画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笔者试图通过情绪语言的分析,阐明画家作为个体的人,必然在其绘画艺术中流露出绘画的情绪并产生情绪语言。情绪语言在相当多的画家作品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分析作品的情绪语言,对破译画家的个性及其风格之奥秘有着相当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绘画艺术的自我意识,是在摄影的刺激下形成的.绘画与摄影的区别表现在眼、手、心三个方面.摄影提示了绘画不是模仿,而是“有意味的形式”.绘画的“形”不等于“形象”(再现性形象),而毋宁说是“形式”(抽象性形式).绘画线条的意义从笔触中获得肯定,笔触和线条是画家身体活动的结果,因此绘画作品中有一个“看不见的身体”存在.构图是绘画处理中最根本的问题,其与空间互为表里,空间意识表现为画框意识与平面意识.绘画史呈“从形象到空间”的趋势而发展.  相似文献   

9.
艺术来源于生活 ,但画家对生活的理解各自不同 ,因此画家的绘画作品不可能也不应该照搬自然 ,画家的每一幅作品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对自然的偏离 ;偏离客体的同时促使绘画语言的偏离。对绘画语言的偏离的探讨 ,在绘画艺术中 ,其作用和意义是不可忽视的。认识绘画语言的偏离现象 ,有助于真正地理解千变万化的绘画现象  相似文献   

10.
科举制度对明代绘画艺术产生积极影响。首先 ,明代政府选官制度重进士出身轻杂途入仕的做法 ,是造成明代宫廷画院制度特色的原因之一。其次 ,科举制度录取的严格 ,迫使不少“累试不第”的文人流入绘画的队伍中 ,扩大了画家人数的总量。再次 ,考中举人或进士的文人在为官之余的绘画创作增加了绘画作品的数量。举人和进士加入画家的行列 ,也提高了画家队伍的文化素质 ,推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服饰是节目主持人外在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参与视觉形象的塑造,是一种传递信息的无声语言。主持人合理运用服饰语言,对自己的外在形象进行恰当地修饰,既可以使观众对主持人有一个良好的观感,也体现出主持人对工作的认真态度和对观众的礼貌与尊重。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认为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永别了,武器》一书中女性的形象可以分为两大类:具有强烈支配欲的泼妇和极度顺从的小甜心。女性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总是"失声"的并被客观化为表现男性需求的标志。女性的存在是为了满足男性在情感和道德上的需要。海明威的"厌女症"情结深受家庭影响的海明威将对母亲的厌恶投射到了作品中的女性身上,他歪曲贬低丑化女性形象,过分渲染女性的危险与不祥,把女性当做死亡与痛苦,而不是当做生命和快乐的象征。  相似文献   

13.
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是中国绘画史上极重要的画论著作。此著以书画同体之说论画的起源;在绘画发展论上,张彦远既论政治与绘画的关系,又论画家的师承、发展,对山水画史颇有见地;关于绘画功能论,他发展了以政教为核心的“鉴戒说”,又承认新兴的山水画可以“怡悦情性”。他重新标举谢赫的“六法”,尤对形神关系及相关技法阐述己见。他的“意不在于画,故得于画”、“自然者为上品之上”等看法,体现了庄子的艺术精神,参与了“儒道互补”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是他长期革命实践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是对毛泽东政治思想工作理论的重大创新。他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主要内容、基本原则和方法途径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精碎而科学的阐述,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理论对于加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盛涛 《东方论坛》2010,(2):60-63,68
小沈阳在《不差钱》中体现了一种文化的暧昧性。首先,其非男非女的装扮体现了性别身份的暧昧,这不仅满足了不同观众的审美想象,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指涉功能和反讽意义;这不仅在美学上颠覆了传统文化对男性"阳刚之气"的审美界定,而且更是一种后喻文化意义上的美学叛乱。其次,"小沈阳"与"毕福剑"的关系,体现了通俗文化与官方主流文化的暧昧性,体现了意识形态在当代具有格拉姆希意义上的"社会粘合剂"作用或马尔库赛意义上的个体与现实诸条件的"想象性关系"。这种暧昧性使人们很难真正读懂小沈阳,这也使他不仅成为娱乐意义上的"小沈阳",而且成为当代文化意义上的"小沈阳"。  相似文献   

16.
作为汉画像石的代表作,武梁祠的六组刺客画像一向备受关注。一般认为,这些画像与汉代"三纲"观念中的君臣关系相对应,宣扬臣下对君主的无限忠诚。但是,这一解释忽略了刺客画像中"复仇"的因素。在汉代游侠风气和公羊学说的双重影响之下,刺客画像中的复仇因素引人注目,并由于含有否定权力之性质而成为当时争论的重要问题。墓主武梁集中使用这一敏感主题装饰墓室,实际上是对个体政治意识的明确展示。鉴于汉代丧葬仪式的性质,祠堂画像充当着沟通死者与吊祭者的媒介作用,因此刺客画像不仅反映了武梁个人的意识,同时也体现出东汉后期士人阶层的共同观念。总之,刺客画像中忠诚与复仇两种因素,反映出东汉士人对待二重性君臣关系的现实态度与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17.
曹禺创造的戏剧故事是一种既带有传奇色彩又具有现代性特征的故事。它以畸形性爱为主导,诱惑受众的审美注意;以逃出监牢为核心,引导受众的审美层层推进;以贫富对立和长幼人生循环为基点,激起受众的怜悯与共鸣;以悖谬性为内在特征,形成复调性艺术效果,这就形成了既简明又丰富,既浅易又富于深味的故事模式,突出了审美接受的层次性,产生切合不同审美主体的可能性,把握了不同受众的情感闸门,广泛地撞击了受众的心灵,形成一种审美内驱力。因为抓住了受众的情绪与心理,牵引着受众的思想,所以产生了强烈的戏剧场势与张力。正是这样,曹禺的戏剧获得了很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在市场经济时代 ,我们的艺术需要走出象牙塔 ,面向大众 ,面向生活 ,因为艺术是供人欣赏接受 ,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我把欣赏者的欣赏需要分为艺术作品的感性需要和理性需要 ,就是说 ,欣赏者需要的艺术作品是感性的美和理性思考的并存。受众是艺术的创造者和接受者 ,性别的不同使受众的思维方式不同 ,需要不同。受众渴望扩大视野 ,走出自我狭小的天地 ,反映自我又超越自我 ,反映生活又超越生活的作品。一句话 ,欣赏者需要更有文化 ,更有个性的作品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电视谈话节目越来越多的受到观众的关注。观众主动发表言论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作为语言类节目,电视谈话节目为专家学者也为普通人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其中辩论式谈话节目因其话题有可辨性、参与人数多、现场辩论激烈,汇聚的观点丰富多彩而倍受欢迎。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分析辩论式谈话节目受欢迎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0.
葡萄牙传教士徐懋德在钦天监的天文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葡萄牙传教士徐懋德通晓天文学、数学,以精通历法者的身份进入北京,在清钦天监任监副一职。作为钦天监的主要天文学家,徐懋德是德国传教士戴进贤的挚友和亲密合作者,他们在北京的许多天文观测报告很快传回欧洲,引起欧洲科学界的关注。徐懋德与戴进贤在编撰《历象考成后编》的工作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历象考成后编》介绍了刻普勒天文学理论及欧洲天文观测新结果,是一部以西方天文历法为核心的较先进的著作。徐懋德与戴进贤密切配合,对中西天文学交流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