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主持人语:"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中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法治建设指标体系与我们通常所进行的法治指标的研究与实践有何不同?关于指标体系的构建或者关于法治实践的评估,此前的学术和实务界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哪些探索?构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但我国的法治体系尚未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需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推进作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首先要"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因此,完善法律规范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前提和基础。为此,对立法先行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做了几点思考展望:一是以"以人为本"法律观引领法律体系的完善;二是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三是加强重点领域立法。  相似文献   

3.
中国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的重大任务。"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是其中牵涉面最大的一部分,其设计任务紧迫而艰巨。虽然地方各级政府和学界都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但无论是地方政府考评采用的还是学界研发应用的指标体系目前都存在一定缺陷。完善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需深入剖析法治政府的内涵特征,廓清法治政府的争议边界,紧密结合中国法治政府评估实践经验所揭示的发展趋势和特征,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和研究成果,以全国适用、进路合理、功能彰显、公信力强为重构目标,在行政保障、行政行为与行政效果的框架下展开设计,运用科学方法分级列出各项指标并赋予合理权重,以确保整套指标体系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4.
法治是现代政治的运行方式,是化解社会矛盾、解决权力运行失灵的有效方法,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势在必行.然而,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完善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改变传统的以权力为核心的政治意识形态,树立与现代政治相适应的法治意识形态.并将当下的政治意识形态根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所确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以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方案进行法治化塑造.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是当下最大的政治.中国社会需要在法治意识形态指导下进行决策,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确定深化改革的措施,从而推进中国社会的法治化转型.  相似文献   

5.
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建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的命题.这是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实现执政方式的法治化转变的理论基础.从历史的角度考察,社会主义与法治的结合是法治思想史的重大转变.法治是中国社会主义的特色,而非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需要法治之理,法治之理是人们公认的法治规则.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特征在于执政党要依法执政,接受宪法、法律的约束.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建构需要阐明法治的基本含义:法治是社会主义的政治道德;是社会主义道路的实现方式;是以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主要方法的战略实施.  相似文献   

6.
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是加强重点领域立法的重要任务,关键是要把握协商民主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对国家法治建设的方向性问题作出了明确表态,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当代中国的法治道路是以中国基本国情为考量前提,解决国家在发展建设中所遇社会问题的法律治理途径和模式,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这是由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人民诉求及对外开放等因素决定的。我们要以通过培育社会主义法治信仰、传承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与重构中华法系等为指导,构建"立法科学化、执法严格化、司法公正化、守法全民化"四化一体新模式,为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法律推动了发展观的变迁。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加强环境法治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和有力保障。当前,我国环境法治还不完善。完善环境法治,推动科学发展,需要更新立法理念、科学规划立法、变革法律制度、严格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9.
陈亦琳 《中华魂》2015,(3):9-11
旗帜决定方向,道路决定命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依靠坚强的政治保障,始终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正确方向。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这一重大论断,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法治建设基本经验的高度概括,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本质的深刻揭示,为建设社会主义法  相似文献   

10.
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是衡量法治实施效果和实现程度的重要方式。全面量化评估某地区法治状况的综合指数和以法治政府建设为对象的专项指数是当前我国地方法治建设指标体系的主要表现。以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新十六字方针为核心,设计构建地方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建立专业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制,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科学性,并将结果与政绩考核相结合,应用于地方法治建设的实践,既符合现阶段的法治要求,也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长远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守法"一词共出现14次(其中2处用"遵守法律"来表述),且"全民守法"成为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并列的法治建设的新十六字方针。由此可见,"全民守法"业已作为依法治国的根本目标与基础工程,在法治建设事业的推进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全民守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业,它既需要法律  相似文献   

12.
立法是建设法治社会的逻辑起点,法律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法治建设的水平和成效。立法辩论制度作为立法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立法原则。律师参与立法辩论,有其职业特殊优势。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立法辩论制度,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地方立法程序,探索地方立法途径,特别是对于提高地方立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明确提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观念培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从"依法治国"这一视角,了解大学生法治观培育的内容,分析大学生法治观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索出培育大学生正确法治观的方法与路径。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将"法治"确定为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十八届三中全会又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由此成为我国改革路线图中的核心概念之一。然而,要真正发挥"法治"的基础性作用,建成"法治中国",我们还有较长的路要走。现实中,违法乱纪、权力膨胀与腐败、司法公信力丧失、一些民众信访不信法等问题依然存在。人民没有法治信仰,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卢梭说过:"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法治作为一种信仰,不仅要求人们以法律为行为准则,任何行为都恪守法律,而且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这深刻表明,法治精神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战略目标必不可少的精神基石。但由于受封建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法律运行的失调以及法治宣传的重心偏离等长期影响,在我国法治精神缺失的现象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为了能够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切实做到民主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就必须加快培育并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以此促进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  相似文献   

16.
设区市地方立法权是中国加强法治建设、处理日益复杂的地方性事务及促使地方政府科学和规范管理的重要措施。由于中国设区市立法权问题研究时间较晚,现有的设区市立法文件较少、立法内容不完整,立法队伍专业化程度低,部分立法部门参与立法时行政化严重,导致法案脱离群众需求,缺乏科学性。设区市地方立法惟有梳理立法流程、法案内容和立法队伍等方面的问题与不足,科学立法,合理配置立法队伍,落实立法第三方评估监督机制,提升民众立法参与意识,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推进设区市立法制度改革,方可为地方依法行政提供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17.
行政法治建设滞后是制约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深入分析东北地区行政法治建设方面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营造良好的行政法治环境必须树立的现代理念以及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立法质量、完善行政执法体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等方面需要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现在 ,中国已初步建立了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基本上改变了以往无法可依的局面。但有法不依的情形仍然普遍存在。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人们法治信念的缺失可以说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因此 ,有必要深入剖析当代中国法治信念缺失的社会历史成因 ,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改良传统法律文化 ,弘杨现代法治精神 ,提高立法质量等方面确立和加强人们的法治信念  相似文献   

19.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建设法治中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到2020年初步建成法治中国、到2049年整体建成法治中国,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为了早日实现法治中国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全面深化法制改革,制定建设法治中国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大力推进依法治国,加强和改善党对依法治国事业的领导,坚持民主科学立法、完善法律体系,全面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司法独立公正,通过法治重构社会公平正义机制,不断加强对人权的尊重和保障,切实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反腐治权”,全方位地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20.
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涉及面广且情况复杂,有的政局不稳、法治环境恶化,侵害海外中国公民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尽管我国近年来逐步强化海外公民权益保护专门机构建设以及健全与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但是我国海外公民权益保护依然遭遇诸多法治困境,从而直接减损了海外中国公民权益保护的效果。对于沿带沿路海外中国公民权益保护的法治困境,现实呼唤从理念、机制、立法与司法等方面寻找破解方法。法理困境的出路需要借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不断强化中国公民海外的法律地位,合理协调属地管辖与属人管辖的冲突;机制困境的突破依赖于其内在统一性的建立和创新;立法困境的出路在于制定海外中国公民权益保护的上位法和专门法,并采用灵活方式推进国际公约的创制;司法困境的克服重在提高司法的有效性,清除当地救济障碍,消除国际社会偏见。"一带一路"建设势必开启海外中国公民权益保护的新里程,唯有多方略与多路径破解困境,才可进一步强化海外中国公民权益保护的法治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