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有一位教授,最近提出了一个很尖锐的观点,引起人们对教育体制的广泛议论。他说:"我们的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我们的教育体制,正在培养大批这样的‘有毒的罂粟花’。"(4月29日《燕赵都市报》)此言一出,把人吓了一跳。我们的大学,难道都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吗?有很多人, 相似文献
2.
柯萌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112-118
施蒂纳对自由主义的抽象的“人”的批判和对现实个体的关注,无形中促进了马克思告别人本主义哲学,深入反思自由的主体,即现实的个人是怎样的。马克思发现,施蒂纳眼中现实的个人——利己主义的“唯一者”依然是具有抽象本质的、脱离现实条件的“人”,其设想的“利己主义者的联盟”不可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唯物史观的发现让马克思认识到,现实的个人必须从事物质生产,并在其中结成了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关系,人的自由程度取决于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发展状况。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开展无产阶级革命,消灭私有制,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关系,构建个体与社会相统一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才能最终实现人的解放。 相似文献
3.
王启俊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0(2):94-99
小说《花腔》通过别样的叙事策略,将三位叙述者“花腔”式的陈述内容以及“我”对这些“陈述内容”加以补充对文本正文部分加以印证或者辩驳,描绘了一幅个人与集体无法平衡、利己与利他难以抉择、真相与虚构相互矛盾的众生浮世绘。从利己主义视角对小说《花腔》进行探究,通过“花腔”之声的本意、“花腔式”叙述者视角下的真相辨析、真相无法探寻的原因以及利己主义引导下的人性抉择四个方面展开分析,解读作品在利己主义视角下的人性的善恶,直面人性的自私与邪恶,表现了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个人”坚守人格独立、积极向善的艰难。 相似文献
4.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重要著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伦理思想,凸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伦理思想的特质。特别是通过对施蒂纳利己主义思想的批判,阐明了道德的基础以及人类伦理思想发展演变的轨迹,强调了人们的道德观念都与其现实生活条件密切相关,批判了离开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进行空洞的道德说教的错误倾向。 相似文献
5.
彭必源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6(2):51-56
经济学界对马克思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劳动生产力与价值、生产资料与价值创造等理论问题存在着严重的误解和简化,主要原因是对马克思的分析方法缺乏理解,在注重其阶级性时损害了其科学性。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必须重新解读马克思经济学文本,超越各种误解。沿着马克思的思路,在实践中发展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6.
企业行为中的利己主义、理性主义及伦理主义——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路径及系统结构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的牟利天性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源于生物学方面的利己天性,这种天性的过度张扬会直接危及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因此,必须对企业牟利之手段进行制约。企业社会责任就是确定企业对社会的责任。从发展过程上看,企业社会责任经历了利己主义、理性主义和伦理主义阶段,从内容上分析,企业社会责任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探讨企业社会责任的意义在于为企业的行为划定合理的边界。 相似文献
7.
邬焜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6)
现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对人类生产形式的范围采取狭义化处理,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两个范畴进行割裂化的理解和规定,导致在此基础上所建构的整个唯物史观理论具有机械论的色彩。马克思、恩格斯曾经具体阐释了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自身生产、交往关系的生产等四种生产形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面生产”的理论。对这一理论重新解读和挖掘,我们将会看到人类社会生产形式以及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复杂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村干部角色及“无为之治”——以赣东D镇乡村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龚春明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7-33,122
在对已有研究成果批判性借鉴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的实地调研,文章对村干部角色提炼出一个新的分析范式——"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它不仅是对当下村干部角色更为客观、具体的表述,而且还可更精准地分析多数村干部的心理动机和行为选择。他们大多工于心计、处事圆滑,善于在政府和农民面前不断变换脸谱,更善于利用职务之便和体制漏洞实现自身的利益。由于角色尴尬和素质所限,村干部难以有效地施展拳脚;工作叫苦叫累,但又希望能够连任;有"聪明"的头脑,却又实施"无为之治"。个中缘由,乃在于其"精致"的面具背后,隐含着"利己"的目的。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是乡村社会走向"善治"过程中亟需破解的难题。 相似文献
9.
我的这篇文章,针对的是多少年来一些外国学者所谓“马克思反对马克思”、“重新理解马克思”、“回到早期马克思”之类的鼓噪和国内一些学者跟着说什么“马克思自己也说过他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恩格斯自己否定了自己”,等等。 相似文献
10.
卢军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9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麦克斯.施蒂纳哲学的唯心主义基础,由这种唯心主义必然导致的唯心史观及这种唯心史观必然催生的抽象的人三个环节对"唯一者"进行了彻底的批判。科学地论证了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现实人不会永远驻留于抽象人的利己主义,利己主义在某种程度上的确反映了"狭隘的德国小资产阶级生存状态",但集体主义才代表现实人的真正未来。集体主义的生成不是一种善良的愿望,而是一种客观的实践进程。文本研究的结论是:相信利己主义万古长存与相信在中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通过说教就能够全面消除利己主义而建构真实的而不是威权的集体主义,同样是违背唯物史观的。 相似文献
11.
财富利己主义是指一种以自私自利地占有物质财富为核心价值取向的道德价值观念。它可以区分为合理的财富利己主义和极端的财富利己主义。适当占有物质财富合乎财富伦理的内在要求。财富伦理反对的是极端的财富利己主义。以极端自私利己的方式占有物质财富不仅违背财富伦理,而且可能违背法律。从财富伦理的角度来看,财富利己主义的合理性边界就是它的道德合理性边界。 相似文献
12.
李定清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5):113-116
胡适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对易卜生的接受始于留美时期。《易卜生主义》是胡适全面介绍易卜生思想的力作,也是集中承载胡适"健全的个人主义"思想的经典性文章。胡适在阐释《玩偶之家》等作品时提出的救出自己的思想,是其"健全的个人主义"思想的精神根底,即救出自己不等于为我主义,明显带有利他主义的成分。这一思想与胡适在五四文化语境中生成的自由人本主义世界观是分不开的,也是其思想的独特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13.
朱晓东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66-69
目前,对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来说,面对应该做一个利己主义者,还是做一个利他主义者的选择难题摇摆不定。他们只有超越利己与利他准则的狭隘桎梏,努力成为独立主体,才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把握生活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关洁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2):40-43
合理利己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道德观、价值观 ,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构想模式 ,在理论上显然有着本质的区别 ,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现实中 ,将长期存在 ,因此 ,必须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 ,正确对待和处理。 相似文献
15.
论道德的利他性与为我性的辩证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具有利他性,又隐藏着为我性,不能简单地以一个方面否定、排斥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中,道德的这两种属性互相兼容、互相渗透、互为条件、辩证统一。这种内在的辩证统一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我为他人,他人为我;我为他人,方能为我;我为他人,“他”中有“我”。这两种属性要从道德规范的普通性、社会性来把握,而不是对个人具体行为的道德评价。 相似文献
16.
17.
刘娟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42-48
在实现历史唯物主义的英国式重建的过程中,雷蒙德·威廉斯通过融合本土的文化分析方法提出"文化唯物主义"这一概念.这种重建工作可以界定为"以文化唯物主义为视角的释义重建",主要包括从"二分"到"总体"、从"决定"到"颠倒"两个方面.同时,威廉斯的这种重建工作深受以卢卡奇、阿尔都塞等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范式的影响,本质上是一场"英马式的西马实践". 相似文献
18.
巴赫金的自我理论体现了西方哲学人类学化的倾向,以及二十世纪西方文化精神的深刻改变。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三个代表”的深刻论述,不仅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创新和发展,同时也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它揭示了“三个代表”的客观依据、信念依托和价值归宿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