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命与时间的主题贯穿了阮籍绝大多数的五言<咏怀>诗,成为了诗结构中两个重要的形式要素.围绕着这两个要素,诗中诸意象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内在结构,并呈现出一系列具体的结构形式,即生命与时间的对峙、时间对生命的掠夺、生命对时间的和解及生命对时间的超越等.整个深层的意象结构实际上是诗人扭曲的生命型态和复杂的情感模态的一种形式化表现.  相似文献   

2.
诗歌的结构,从其形态看,有两种不同的层次:一是外在的形式结构,一是内在的本质性结构。诗歌以表现情感为主旨。古人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其内在本质性结构是情感结构。 但情感本身并不是诗,从情感到诗有一个具体外化的过程,就是借语言文字为媒介,首先将审美情感物化为诗的意象,然后沿着情感活动的轨迹,对意象进行组合,以意象结构显现情感结构,传达情感。如果说情感结构是诗的深层结构,那么意象结构就是诗的表层结构。  相似文献   

3.
在《致他的娇羞的女友》中,玄学派诗人马韦尔描绘了三种富含原型的意象世界,与诗歌三段论的逻辑结构完美地契合于一体,巧妙地论证了"及时行乐"这一世俗主题。首先,神谕世界中刻画的伊甸乐园表达了潜伏于人类心底深处的集体梦想;随即陡然出现的死亡意象使读者堕入一个魔怪世界中,唤起了人类对永恒逝去的无奈及对死亡的本能恐惧;最后,马韦尔引领读者回到了以日常意象为主体的经验类比世界,自然而然得出了人生苦短、要尽情享受当前的快乐的结论。原型意象是人类精神世界中基本模式的体现,《致他的娇羞的女友》中丰富的原型意象赋予了该诗传统主题新的生命力,从深层意义上揭示出该诗之所以能够成为广为流传佳篇的原由。  相似文献   

4.
杜甫诗作中含有大量的舟船意象,从诗人的住行与其诗歌创作的关系角度,分析其诗中的舟船意象,发现杜诗中的舟船意象丰富了水上舟船的表现角度,伴随着水上行旅生发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在深层意蕴上,杜甫为舟船意象赋予鲜明的家国关怀,使其彰显出宝贵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5.
诗论一直是朱光潜的心中主题.他认为诗的境界是"意象与情趣的契合".朱光潜论述诗境,对情趣与意象这两个相关的范畴作理论上的探讨,梳理出诗的境界与"情趣--意象"二元结构的关系以及朱光潜的境界创造理论与西方接受美学的相似关系.  相似文献   

6.
由于汉诗悠久的传统,导致汉诗独特的意象系统,具体表现在汉诗意象的象征义方面,并不同于英诗的意象系统。因此,汉诗意象的英译,应该采取以意为主、以意为先的翻译策略。具体而言,对于名词意象的英译,应注意其联想义;对于动词意象的英译,应注意其精确到位。译诗应避免浅层理解之上的浅层之译,并努力做到深层理解之上的深层之译。  相似文献   

7.
诗歌是一国语言的精华,是一种文化的结晶。诗歌翻译是不同民族间深层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诗即意象,译诗即译意象。本文试图从文化视角,通过移植和改写两种方式来对诗歌意象成功传译的例子进行剖析,意在说明怎样更好地传达原诗的文化意象,最大限度地减少诗歌翻译中的文化走失。  相似文献   

8.
妥协世俗,扩展生命以用世的现实自我与摆脱名教、回归生命本真的生命自我之间的矛盾、冲突是陶渊明《饮酒》诸诗中一系列意象的深层结构。在《栖栖失群鸟》等诗中,现实自我与生命自我表现为两种对立的精神状态与情绪,以鸟儿与松(菊、兰)的意象表现出来;在《有客常同止》等诗中,生命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冲突幻化为“一士”、“一夫”两个人物意象;在《结庐在人境》等诗中,生命自我摆脱战胜了现实自我,其澄明、宁静,自由欣悦的本真状态投射生成一系列浑然灵妙的诗歌意象,构成陶渊明诗审美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黑暗中的鸫鸟>一诗为例,通过"细读法",对该诗诗歌意象和主旨进行分析、阐释,从而对哈代抒情诗的意象运用艺术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学术界对杜牧<清明>一诗不断作出新的阐释.本文重新检视了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说法,并从民俗、语言、文学等角度,挖掘了这一诗作产生的深层社会文化背景,勾勒出了该诗的流变过程,从而有助于准确地理解这一传诵千年的名作.  相似文献   

11.
生物意象与人格精神--李商隐"无题"诗意象特征分析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李商隐"无题"诗中诸生物意象的统计、分析、综合和抽象的结果显示,诸多生物意象多与人类情感、人格精神和人格力量相关,很大程度地表现出拟人化的特点.生物意象所表现的人类情感和人格精神的高尚,及其在自然、社会环境中表现出的人格力量的无奈,构成了"无题"诗意象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初,现代英美意象派诗人对中国古典诗歌忽然产生了兴趣,这自然有个人审美趣味上的偶合因素,但是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意象主义诗人似乎在中国古典诗中找到了他们孜孜以求的东西,换言之,他们所醉心的乃是中国古典诗的“意象”技巧。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意象派所标举的“意象”,与中国古典诗的意象在本质上是似是而非的。对最先受意象派主将庞德所注目的李白与王维这两位诗人中的任何一位诗人进行意象分析,都可以证实这一点。从艺术创造的角度看,后者更醉心于意象的经营,所拥有的意象世界更具有典型意义,因此在这里我们选择了王维诗的意象世界。  相似文献   

13.
飞翔意象在阮籍《咏怀》诗中有诗心、诗情、诗法、诗境四个营构向度。飞翔意象传达出诗人的行藏与心迹,演绎着诗人的缥缈哲思;其既触动了抒情主人公的悲情,也被诗人打上了特定情感的烙印;阮籍对飞翔意象的书写推进了此类诗歌的抒情模式,诗中的情思因此变得隐晦飘忽,富于比兴意味;诗人借飞翔意象的描写,隐约构建出一种温柔、哀凉的诗境。  相似文献   

14.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历经数百年,广为流传。研究此书的专家数不胜数,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其中的诗词。本文从中选择了一篇描写秋天景色的诗,试从以下两个方面评W.J.F.Jenner对此诗的英译文:一方面,通过对原诗的意象分析,评Jenner的译文中是否体现出原诗意象;另一方面,本文又详细从诗的三要素:音、形、意评论了此诗的英译文。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约翰.济慈的代表作《秋颂》从意象、修辞和结构三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赏析。从美学角度阐述了它们诗中所体现的意象美、修辞美和结构美以及在诗中的美学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月”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意象.禅宗兴起之后,禅学与诗学相互渗透而走向一体化,诗歌由于禅宗而多了一些哲理的情趣和禅悟的启迪,禅宗由于诗歌也多了一些情感的韵味和审美的情怀.月意象在诗禅文化的融合过程中,营造出了一种新的禅境与诗境.禅宗可以借月喻指禅宗的佛性、佛身和圆通之境,月意象在禅诗中可以借助佛理玄机的诗意表达增强诗的审美意蕴,禅宗思想的美学精神深化了咏月诗的情感内涵.月意象在诗境与禅境的相互交融中达到了物我同一的审美观照,为中国古典文化增添了新的神韵.  相似文献   

17.
英国“玄学派”诗歌,因其用哲学辨论和说理的方式写抒情诗,用词晦涩怪僻,因此17世纪以来,世人对英国玄学派诗歌的看法褒贬不一,而安德鲁·马维尔的抒情诗却不然,人们很容易从中找到共鸣并读懂他。在《致他娇羞的女友》一诗中马维尔用他得天独厚的才华把古典主义与玄学派诗风融合得淋漓尽致,其行诗之清新、隽永,几乎可以说到了无人能出其右之境界。通过分析该诗的意象、主题及结构探讨马维尔抒情诗的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18.
李贺诗《李凭箜篌引》中繁密的神灵意象来源于道教神仙谱系或神仙故事,诗中表现出的音乐效果与道教音乐理想契合,在审美追求上该诗又与道教文学的审美情趣具有一致性,因而整首诗的意象或意象群为道教文化所牵系,形成了以神仙世界为图景、以道教音乐理想为内核、以道教文学情趣为总特征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金学泉的诗集《世纪之交的独行》有着鲜明的创作个性:1.意象的跳跃性,以体验-感觉模式构筑意象世界;2.情感的内趋性及抒情个性上的中年写作特征,使诗的格调呈示出一种“忧郁的平静”;3.克服异化与回归精神原乡的哲学趋向。  相似文献   

20.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的诗歌《荒原》,以颠覆性的诗歌语言表达着知识分子在痛苦中挣扎和寻求出路的努力。该诗意象错乱繁杂,语句形式违背一般诗作规范,但是,作者通过三种艺术手法——意象结构之动势、艺术变形和音乐化处理,创造出"无形"中有形、"散乱"中有序的节奏感;词与词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以诗性语言构成律动的翅膀,产生分合有致、动静相宜的美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