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的课文,课本后提出了明确的思考和练习要求,仔细琢磨这些练习题,其实正是一篇文章的核心内容或重点难点所在,回答了这些问题,一篇文章也就迎刃而解了。对这类课文,我常常根据题目要求,设计一些表格或示图,以此为突破口,使学生抓住重点,攻下难点。如教高二第四册从《老残游记》中节选的小说《明湖居听书》一课,我设计了两表一图,学生完成了这个练习,也就基本学好了这篇课文。一表(根据题目“分别举出例子,具体分析侧面描写怎样有力地表现了白妞的高超技艺”设计)侧面描写(注:要求学生填写“内容”和“作用”二栏)表二(…  相似文献   

2.
1736年瑞士数学家列昂哈德.欧拉(Leonhard Euler)发表了图论的第一篇论文“哥尼斯堡七桥问题“这个问题是这样的:哥尼斯城市有一条横贯全城的普雷格尔河,城的各部分用七座桥联接,每逢假日,城市的居民进行环城逛游,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能不能设计一次“遍游”,使得从某地出发,对每一座跨河桥只走一次,而在遍历了七桥之后却又能回到原地。由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又引出了一个类似的一笔画问题:一个图能否从一个顶点出发不间断地画出,使得该图的每条边经过并且只经过一次。该问题经过欧拉证明得到如下定理:一个…  相似文献   

3.
孙丽郦 《社区》2013,(28):54-55
一位老总开了多处分公司,在谈到自己能承担如此重任的心得时说:“我有时也很累,也有很大的压力,好在我办公室后面有一个小花园,遇到问题时,我喜欢去那里莳弄花草,这个过程中,心渐渐平静下来。许多问题也得到了解决,也有不少构想在这里浮现,花园是我安顿心灵的好去处。”  相似文献   

4.
一放学,便和好友潇潇一起去闲逛。经过一家理发店时。突发奇想:现在已初三了,每天梳辫子太麻烦,要是我把头发剪了不就方便多了?潇潇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推了我一把,说:“进去吧,我也正有这个意思。”  相似文献   

5.
图中这些年幼的僧人在每日课余,来到寺前的草地上练习骑自行车。他们为什么能骑自行车?这个简单的问题却深含一个根本的质疑:文化的符号在骑自行车这一现代行为中有没有作用?我以为是弥漫整幅图片中的康区最著名的黄教理塘长青春科寺后面的藏文化象征体系赋予他们理解“自行车”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汪金友 《中华魂》2013,(20):26-27
著名画家俞仲林举办了一次个人画展,展出的那幅《牡丹图》被人买走了。过了两天,俞先生接到了一个陌生人打来的电话。那个人在电话里说:“前天,在您的画展上我买了一幅画,能不能退掉?”俞先生问:“哪一幅?”对方答:“就是那幅《牡丹图》。”接着他又说:“那图上有一朵牡丹花正好被画在边沿上,只有半朵。  相似文献   

7.
老师我想对您说:这个暑假里,我在做奥数时,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碰到一道题目,令人百思不得其解。题目是关于小正方体六个面涂色的问题,我绞尽脑汁,还是无从下手。突然,我想到了把橡皮当作小正方体来观察、比较,很快找到了答案。  相似文献   

8.
刘君 《新天地》2011,(11):250-250
物理课堂教学经常存在的高耗低效已成为困扰物理教师的难题。不少教师面对那一张张令人无奈的物理试卷时常常叹息:这个问题我已经讲了N次了,例题也讲过了,为什么还做错?面对一份份让人心痛的物理试卷时,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抛砖引玉,先谈谈我的想法和做法:  相似文献   

9.
问题:欲画出一列等距离点的透视象.实质是解决等距离点在透视图中如何定位的问题。这是美大和工程绘画中常常遇到的情况。例如在绘画中:笔直公路两旁的电线杆,铁轨下的枕木.大桥的栏杆,大厅的展橱,大型建筑的效果图,整队的汽车,列队的士兵等等,都要用到这个技法。这个问题早已解决,在一些绘画透视理论书籍中多有介绍。笔好所见到的都是基于分割透规矩形的方法[1]:请参看图1和图2的粗线所示部分;其原理比较简单,主要是依据透视变换保留图形的同素性脚点、直线分别变为点和直线)及结合性(即直线的交点仍然变为象直线的交点.…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1999,(4)
11世纪的北宋这个时代之所以高居榜首,我的想法很简单,是因为这100年里,五个姓赵的皇帝竟不曾砍过一个文人的脑袋。我是文人,这个标准虽低,对我却极是诱惑力的。这得托宋太祖的福,他对儿孙立下两条死规矩:一,言者无罪;二,不杀大臣。本世纪60年代的美国那是一个最红火又最灰暗的年代。青年人在那时,几千年来第一次打赢了反抗父母的一仗。他们随处野营,享尽最狂热的爱情,也用空空如也的脑袋去琢磨最根本的哲学问题。当然,我们还会遇到马丁·路德金博士,它正领着黑人兄弟向华盛顿进军。他一遍又一遍地对他们大声说:我有一个梦…  相似文献   

11.
飘雪 《北京纪事》2014,(6):38-38
记者:如何把握屈原这个人物的塑造呢?张建峰:扮演屈原这个人物对我来说是一项挑战。屈原是一个诗人、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人物表现上是多方位的。对于我来说,还很年轻,资历尚浅,扮演屈原这个伟大的人物是有难度的。  相似文献   

12.
舍得一词,最早出白佛经《了凡四训》。在讨论这个关键词之前,我们先要明确一个问题,那就是”你到底要什么?”明确了你想要的东西之后,你才知道你愿意舍弃什么。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合生取义者也。”  相似文献   

13.
佚名 《今日南国》2014,(5):39-39
1.一个“富二代”开车在公路上超速,被交警拦住了。“富二代”连车都不下。很嚣张地伸出脑袋,不耐烦地说:“你知不知道我的父亲是谁?”交警客气地答道:“对不起,这个问题我帮不了你。不过,如果你真想知道,我建议你问问你的母亲。”  相似文献   

14.
汪道涵:香港人要有“一国”观念内地人要有“两制”观念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近日就香港回归问题采访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汪道涵强调,现在回归临近,这个研讨那个发展战略构想很多,我个人不完全反对,但恐怕对香港居民回归心理的承受能力还知之甚少,从这个意义...  相似文献   

15.
借口     
《借口》是余志云同志创作的一则故事型漫画,它由四幅图组成:图1上有四个人物,活动在同一间教室里。正中间的是一位正在上课的老师,老师的右边是一名学生,刚刚跑进教室,脸上还淌着汗,背上背着书包,从嘴里喊出两个字“报告!”图案左下角有两名学生,目光都落到这个迟到的学生身上。下面的三幅图都只画了老师和这位迟到的学生。图2中画着老师生气地责问:“怎么搞的,天天迟到,怎么解释?”  相似文献   

16.
为失败而笑     
李敖 《社区》2008,(26):23-23
有一笑话,甲问乙:“为什么这么愁眉苦脸?”乙说:“我的朋友被火车轧死了。”甲说:“难怪。你一定很痛苦。”乙说:“我当然痛苦啊,他穿的是我的西装。”这个笑话有它深刻的一面,那就是,这个乙倒是一个实际的人。他虽然无情,却很实际。碰到意外,他先检查实际的损失,这是极端小市民的境界。我们再来看看孔夫子。一个地方着火了,孔夫子只问人受伤了没有,不问马受伤了没有,“伤人乎?  相似文献   

17.
教儿学护花     
晓蒂 《可乐》2010,(7):38-39
周末的饭桌上,我正开启一瓶“剑南春”,儿子在一边说:“爸,班里有个女生,外号听着就是这酒的名字。”“剑南春?她喜欢喝酒?”“不是。她特别喜欢和男生一起玩,所以就给她取了这个外号——见男就春。” 我心想,亏这些半大小子想得出来。见我不吱声,儿子又自鸣得意:“一开始,男生背后叫她花蝴蝶。后来,还是我想出‘见男春’这个外号的。同学说这个外号联想丰富而又含蓄。”  相似文献   

18.
等韵学是汉语音韵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韵图又是等韵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等韵学家们为研究韵图花费了大量心血,提出了很多有益的见解。但他们对韵图的编排目的、时间、社会作用等重要问题则很少系统论述。我在本文中试图从科举考试——这一社会学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并希望得到有关专家的指教。  相似文献   

19.
三送身份证     
钱永广 《社区》2014,(15):60-60
一天上班的路上,我在地上发现了一张身份证,便弯腰捡起。5米开外的保洁员老大妈好像发现我拣到了什么“宝贝”,拖了个扫帚快步走了过来。“喔,身份证!”看到我沉思,老大妈手指着身份证问:“你认识这个人?”我说:“不认识,不过这上面的地址离我上班的单位不远。”  相似文献   

20.
超人 《人生与伴侣》2007,(10):60-61
路盲 症状:虽然在这个美丽的城市里生活了几十年。却仍分不清东西南北。这种类型的人以学文的女生为多。 典型性路盲A:我是路盲我怕谁 一日与朋友聊天,就方向的分辨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从观察启明星、树木的生长方向到指南针的用途,从先进的科学方法到神秘的土方一一阐述,最后呆呆地问了一句:如果在没有星星的夜晚,空旷的地方,还没有指南针,该怎么办啊?朋友语塞,最后得出结论说:凡是路盲,总能为自己找到狡辩的理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