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德国社会形成了对大学生可雇佣能力加以培养的共识。高校通过一体化和附加式两种模式开发大学生可雇佣能力,政府、企业、学生、社会共同参与其中,形成了大学生可雇佣能力开发与就业服务的责任共担机制,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德国大学生顺利就业。借鉴德国高校大学生可雇佣能力开发实践经验,有助于我国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升大学生可雇佣能力,促进其就业。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既包括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又包括对大学生的个人就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北京地区14所高校2013届毕业生的调查,从高校和大学生个人2个层面分析了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的现状,探析了就业能力开发对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的影响,指出高校的培养定位、师资力量、实践教学、专业设置情况以及学生参加老师的科研项目、校外兼职、专业培训等都对大学生就业满意度有显著影响,而高校的课程设计与就业服务状况、学生是否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对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则不明显。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针对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不强的问题。采用调查归纳法和实证研判分析法,突破传统就业指导模式,从合作教育全新视角讨论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问题,为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探索可行的路径。对于推进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具有十分积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可雇佣能力不足是中国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产生的关键因素。国内有关可雇佣能力提升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亟待建立中国大学生可雇佣能力开发模型以作为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依据。旨在探讨高等院校通过建立雇主评价指标体系和实施系统职业生涯干预以构建中国大学生可雇佣能力开发模型,设计有效提升毕业生可雇佣能力的实施方案,探索根本解决中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理论依据及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的主要因素是就业能力缺失,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就业生态链,改进大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确立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观。  相似文献   

6.
传统就业指导模式的固化及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认知偏差,导致当前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遭遇困境。消除困境、实现个性化指导,需以尊重大学生各方面差异为基础,以全面式指导、分阶段指导、分群体指导为路径,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就业能力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关键影响因素是其就业能力。对贵州省104名从事高校学生工作的老师和706名大学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经过对数据的统计,重点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一是综合素质和各方面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欠缺影响就业。为此,从高校层面和大学生层面分别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8.
以大学生就业能力全面开发为基础,以开发的"过程"为视角,建立了以就业信息服务、职业生涯指导服务、就业技能培训服务、用人单位参与项目、教学环节的开发、工作体验机会的提供与工作体验评估七个因子为主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全面开发过程绩效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9.
甘青宁地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开发,要立足于本地区和大学生个体的实际,从相关职业特点以及对大学生特质的要求出发,寻求和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从而实现该区域大学生就业能力有效开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毕业后放缓求职进程,处于暂时未就业(已升学或出国深造除外)状态的“慢就业”现象,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且部分演变成为不就业。调查发现造成“慢就业”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大学生就业心理和就业观念不成熟、就业教育主体的协同能力不足、就业教育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等。加强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教育机制、形成连续系统的教育模式是高校毕业生“慢就业”问题的破解之策。  相似文献   

11.
艺术类大学生是我国文化艺术发展的后备力量,其就业能力应适应社会需要。通过对就业市场的艺术人才需求情况进行梳理,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优劣势进行分析,提出提升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方法与对策,将有利于促进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加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12.
通过文献梳理、学生访谈、招聘广告分析、就业能力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确定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包括4个一级维度和13个具体的二级维度;通过对全国11个省(市)19所高校近2 000余名在校大学生的数据分析,发现大学生就业能力整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并在性别、专业、生源等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调研基础上提出尽快建立中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国家框架、系统构建中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动态监测体系、高度重视中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分类培养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就业市场模式的形成 ,给高校工作提出新的挑战。从分析就业市场变化特点着手 ,阐述面对就业市场的变化 ,大学生应加强能力素质的培养 ;作为高校则应加强教育 ,正确引导 ,帮助大学生提高能力素质 ,为大学生的就业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应聘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组合。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不能单纯依靠学校、用人单位或者大学生中某一方面的力量,而需要三方共同努力、协同发展。探索建立一种学生(Student)、高校(University)、企业(Enterprise)三方参与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简称SUE模型),在尊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高校在能力提升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让企业成为能力提升的风向标与训练营。三方在能力提升过程中应遵循自觉性与指导性、全面性与差异性、渐进性与阶段性相结合的实施原则。  相似文献   

15.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主要表现为高校人才培育模式与社会岗位需求脱节,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职业能力与社会需求脱节,企业社会责任感有待提高,政府及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后劲不足。高校应积极探索与社会需求相符的人才培育模式;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升职业能力;企业应提高责任意识,在促进就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政府和高校要完善相关就业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等教育刚发展到大众化教育阶段就遭遇到就业难的问题.作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难与高等院校培养模式雷同,造成大学毕业生同质竞争和结构性剩余等因素有关,但关键问题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难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本文主要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出发,分析就业能力低的原因,探讨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7.
日本经济持续低迷和社会少子老龄化的发展使日本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创业活动。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密切配合、统一步骤,最终形成了日本深具特色的以就业支援为主、培养创业意识、官学企密切配合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模式。通过分析日本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模式中有关日本政府和大学两个层面的支援活动,从日本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背景、就业支援的形式(包括大学职业教育的开展、体验式就业的深化、CF的设立与成熟)、创业意识和过程的重视三个方面,对日本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经管类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校期间的职业生涯教育对于解决这一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就业率的提高最终取决于人才培养的质量,其关键在于坚持以社会需求和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及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归根结底就是要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开发未来职业发展的潜力。  相似文献   

19.
在就业形式严峻,高校毕业生急速增长的今天,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已经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实践调研,探讨灵活、多样的大学生校园创业模式,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拓宽大学生就业途径,从而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0.
针对煤炭行业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专业就业不协调的实际情况,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进行分析,通过确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优化高校专业设置,实施全程化和个性化相结合的就业指导等构建了煤炭行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结果对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破解就业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