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诸多影响公共政策决策的因素中,媒介舆论是最能诱导、鼓动或阻碍决策过程的因素。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介舆论对公共政策决策过程的影响是一个多棱镜式的全方位透视过程。国家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政治文化传统、习俗、公民媒介素养等因素构成了媒介舆论影响决策的外在环境,而媒介管理体制及媒介环境则构成媒介舆论影响公共政策决策的内在要素。媒介舆论影响公共政策决策的过程和模式取决于媒介语境,而媒介语境的产生与权力的运行密不可分,政治制度对媒介体制的影响集中体现在政治对大众媒介的影响和控制上,而媒介的所有制则是媒介体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政治体制决定了媒介、政府和公众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
地方社会精英是县域治理中的重要能动者。基于对D县的参与式观察发现,地方社会精英可分为专业型和大众型两种类型,二者分别对应两种权力资源积累策略:专业晋升和职能扩展。其中,大众型精英通过承担多项地方职能,积极向地方民众寻求影响力,并嵌入地方治理结构,对地方事务产生了影响,从而成为县域治理中的重要能动者。地方政府则通过专门领域界定地方社会精英,以此来完成身份认证、资格赋予和政治整合,企图使大众型精英向专业型精英转变,这种分领域整合不仅有力塑造了地方社会精英在县域治理中的地位和角色,也确保了地方政治体系应对新的参与要求时具有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政策过程作为一种分析中国特定背景的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其一,公共政策是在什么样的政治环境和体制下被制定和实施的。其二,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产生影响的重要变量有哪些,这些变量(如官方决策者、社会群体、大众媒体等)中哪些变量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其三,对公共政策制定起决定性作用的群体、组织或个人,他们的政策偏好在政策选择中所依据的标准和条件是什么。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构成了转型期的中国政策过程模式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质量观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古代高等教育质量观是崇尚儒雅,塑造人格;现代高等教育质量观是从精英到大众,从一元到多元;当代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是合规定性、合需要性和合创新性;高等教育数量与质量是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5.
参与型政治文化是指社会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制定及其执行过程中所形成的对公共政策系统的政治参与思想、心理和道德习俗规范等的总和。在公共政策执行中,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建设与完善有利于促进公共政策执行的民主建设、廉政建设和法制建设;有利于提高公共政策执行对目标群体的需求偏好的有效回应,并确保政策执行主体重视公民政策权益的权威分配和公正落实;因而有利于提高公共政策执行的有效性,最终促进政策目标的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6.
扩大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有序参与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必然要求。大众媒体与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有序参与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这种关系是非线性的,既可以制约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也可以促进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大众媒体直接影响着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动机、参与方式以及公民有序参与的范围、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7.
网络舆论主要指的是指公众通过电子邮件、新闻、即时讯息、微博、博客等社会性软件表达自己的言论,以体现自己的利益诉求的一种行为,是当代社会对于公共政策制定和推进公共政策的实施的一种更加科学、民主和法制的重要途径。研究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的积极作用,探讨制约其作用发挥的难点问题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论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公民参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执行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公共政策民主化的内在要求。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执行过程,有利于增强公民对现存政治体系和公共政策执行内容的认知与支持,提升公共政策执行的绩效;有利于调适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和客体的利益矛盾,增强公共政策与公民需求之间的相互适应性;有助于消减公共政策执行偏差,促进以公共利益为核心的社会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但由于受公民参与能力、政治文化、制度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执行的程度较低。我们应通过塑造参与型政治文化;建立政府与公民双向沟通的公共政策执行机制;健全和拓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执行的渠道等途径扩大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公民参与。  相似文献   

9.
精英化与大众化的结合:人文精神的发展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精神建设必须走精英化与大众化相结合的协调发展之路.只有通过精英化,人文精神才能得到提升和进步;只有通过大众化,人文精神才能得到普及,并提升大众的人文精神水平.人文知识分子是将精英化与大众化结合起来的载体,应该积极参与并影响大众文化、大众传媒的发展,发挥好沟通精英与大众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大众文化以其通俗性、娱乐性和趣味性迎合了消费主义时代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并迅速成长为当代社会的强势文化。精英文化在大众文化时代的生存策略是目前中国文化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知识分子是精英文化的创造者和阐释者,维护精英文化生命力是义不容辞的使命;传媒化是精英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选择;而大众传承则是精英文化在民间的生存基础  相似文献   

11.
对外开放软环境对河南省经济的整体发展至关重要。它的主体多元性为传播学视角的引入提供了可能性。传统外交模式下河南省对外开放软环境现状存在着明显不足。公共外交在主体、对象、形式、效果、影响方式等方面的优势为新形势下河南省对外开放软环境的塑造提供了诸多契机。各个主体的职责十分清晰:政府主导塑造全方位的政策法制环境、高效的服务环境;文化界、宗教界一些NGO、NPO以及高校等主导塑造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媒体主导塑造充满正能量的舆论环境;普通大众主导塑造诚信及道德规范环境。  相似文献   

12.
在农村社会主体缺位、村民组织化低下的条件下,乡镇政权在项目实施中往往会形成选择性治理的行动偏好,而乡村治理精英契合了这种偏好。通过构建乡镇政权、治理精英、村民三者间的行动逻辑的理论框架,可以发现精准扶贫中乡镇政权采取选择性的治理行动是源于以下几点:其一,村民主体缺位制约了乡村的扶贫项目承接能力,使得乡镇政权倾向于项目承接能力强的村庄;其二,在自上而下严格的绩效考核和控制下,乡镇政权为了完成考核任务无奈追求"短期效应",将资源投向短期能够产生效益的村庄;其三,在村民主体缺位、村庄组织化低下的境遇下,乡村治理精英参与乡村扶贫契合了乡镇政权追求政绩的偏好,成为乡镇政权确定扶贫项目流向的重要影响因素。最后,由于精英治理存在"精英俘获""不稳定性"等问题,乡镇政权在精准扶贫中应该积极转变过度依赖精英扶贫的理念,向培育社会组织、多元化扶贫主体转变。  相似文献   

13.
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现实的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因此,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从主体的角度看,就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各类主体中的指导地位。各级执政骨干、社会知识精英、宣传文化工作者和普通大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主体。离开这种主体塑造,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问题都不可能很好解决。首先,执政骨干必须发挥率先引导和榜样示范作用。其次,知识精英要坚守自己的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再次,宣传文化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给以准确诠释和有效传播。最后,普通大众要增强对马克思主义自觉认同和积极拥护。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进程中 ,国家权力变化的真相是 ,国家精英可以在不必与市民社会各集团进行例行化、制度化讨价还价的前提下自由行动的范围会缩小 ;但国家事实上渗透市民社会 ,在其统治的领域内有效贯彻其政治决策的能力会不断增强。这种国家权力结构的改良本身就是一种进步。不过 ,这一切都要以政府不断制订最优公共政策作为前提。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为政府制订最优公共政策提供了激励 ,另一方面促进了在制订公共政策时企业和政府的讨价还价。  相似文献   

15.
“全国牙防组”造假事件不仅仅是一次商业事件,更是一次媒介参与制造的舆论事件。大众媒介通过所谓“媒介权威”的塑造和控制话语的权力,主导了受众的视线和价值选择。媒介在从中获得巨大的商业利益的同时,也显现出忽略社会责任的弊端。  相似文献   

16.
“大众社会理论”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政治哲学理论。奥尔特加与葛兰西的大众观代表了这一时期两种主流的大众观。奥尔特加认为,“大众”没有能力掌控公共生活,大众群体对于公共空间以及公共权利的侵占是现代文明产生危机的根源,其提倡的是精英统治论。而葛兰西则将大众视为历史的创造者,认为大众进入公共空间是对其原有生存空间的回归,只有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实现精英与大众的融合,才能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葛兰西用历史的实践哲学改造了奥尔特加的保守主义倾向,从而使得大众与精英在现代社会中保持了各自生存的必要张力。  相似文献   

17.
植物园是向公众展示生物多样性和开展生物多样性教育的重要场所,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游客。偏好是影响人们旅游决策的重要因素,了解植物园的游客偏好,有利于更好的根据游客偏好开发和运营、优化植物园。以湖南省森林植物园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对游客偏好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不同年龄的游客在选择景区景点偏好上有较为明显的差异,不同年龄阶段的游客普遍对专类园的选择偏好程度较高;不同职业的游客的选择景区景点的偏好大部分相同,大众游客的普遍偏好植物的动态美;游客对旅游要素改善上有明显偏好。  相似文献   

18.
公共政策是政府治理公共危机的常见工具和有效手段,其治理目标的实现主要取决于它的顺利执行。但在以情况危急、局面骤变、人心不安和舆论关注为基本特征的危机情态下,公共政策的执行面临着"先天缺陷"、认同障碍、参与困惑和价值纠结等困境。要想破解这些困境,政府在平时应该牢固树立危机意识,并致力于增强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同时注重对民众的危机教育和训练;政府在危机中应该及时与民众沟通和回应民众诉求,并注重运用价值排序和价值妥协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 把精英治理作为社会转型的利益导向主张,“精英论”之所以受到大众强烈质疑,明确地昭示:任何一项重大的社会改革离开最广大民众的参与不可想象。在经济转型和社会变迁背景下,精英经济学家随着利益格局变动而产生异化,正在丧失公共知识分子的本性。大众的集体理性必然正确反映了民意。大众对经济学家立场与视野的高度关注,表明大众对经济学家公共立场的期待。  相似文献   

20.
网络文学批评的标准应向精英靠拢,还是坚持大众的立场,似乎都不能令人满意。与精英批评相比,网络批评因对标准学术语体的突破和与创作、鉴赏的密切互动而具有特殊的价值;而"大众"批评,它又因自发性而存在着局限。网络文学批评需要元批评研究,这种元批评研究需要避免陷入精英立场或大众立场的对立模式,从批评现象本身求解,做出尽可能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