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亦权 《社区》2009,(18):63-63
什么叫做成功?辞典中的解释是这样的:“获得预期的结果,达到目的。”今泛指成就功业、政绩或事业。那么什么叫“成功学”呢?用成功的今意来说就是“成就功业、政绩或事业的学问”。光从“学问”这两个字来说,它是一盏灯,是一个路标,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用到学问,这种学问,可以是一种理论知识,也可以是一种实践经验。但是对于“成功学”这门看上去足以让人“走向成功”的“学问”来说,它又真的能算是一种学问吗?  相似文献   

2.
维特根斯坦、乔姆斯基、戴维森等人曾先后基于不同理由对"一门语言"的观念提出质疑。戴维森认为,约定论语言观对语言能力的描述需要遵循三条基本原则,这三条原则与人们对"乱语"现象的成功诠释不相容。约定论语言观不能解释"乱语"的成功诠释;共享的语言知识对于成功诠释既不充分,也不必要。如果认为一门语言是语言交流实践中双方必须共享的一个受制于约定的规则系统,那么,交流的成功(尤其是对乱语的成功诠释)就表明没有这种意义上的"一门语言"。从这个立足点重构的戴维森论证,既可以避免达米特和巴昂的解读缺陷,又能保留戴维森语言哲学的一些重要洞见。  相似文献   

3.
在文言文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自字结构",也常常忽略它。它是指以第一人称代词"自"为标志,如果,这个"自"字在一个动作行为中既充当主语又充当宾语的时候,那么,省略后边的宾语成分而只保留前面的主语成分,如果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连续性动作行为,往往只保留第一个动作行为前的主语"自",整个结构呈动词性质,可以承担动词的一切语法功能。具体分为三大类,每种类型内部又有着不同的变化,其用法和意义也十分灵活。对于学生理解和学习文言文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师爱"是教育成功的前提,是优秀教师的核心价值品质;同时,"师爱"也是教育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但是理论界对"师爱"的认识比较模糊、研究缺乏深度,特别是对其发生机制的研究更少。著名的情感现象学家舍勒认为,在整个价值王国中,价值的相互关系具有一定的"级序"。根据这一理论,如果一个价值比另一个价值"更高"或"更低",那么,就形成了价值秩序。价值秩序是支配一个人行为的价值品质秩序。爱作为师生交往的核心价值,教师爱的行为同样受爱的价值秩序的支配。从国内"师爱"名师霍懋征和斯霞的"师爱"实践来看,"师爱"的发生机制具有层次性或秩序性,它依次呈现为人性之爱、教育之爱,以及学生种种具体的爱,如公正、尊重等。  相似文献   

5.
"克隆转忆人"是克隆人讨论中出现的一个崭新话题。这个话题是由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韩东屏教授作为一个构想提出来的,其基本内涵是:如果克隆人技术和记忆移植技术能够取得成功,那么,利用这两项技术便可以使一个人死而复活,而这样的人就是"克隆转忆人",这样的过程周而复始地进行,就能让人永生不死。问题是这个构想是否能够成立?即便成立,人的永生不死又是否值得追求?以下几篇文章,就是关于这个话题的对话与论辩。  相似文献   

6.
"克隆转忆人"是克隆人讨论中出现的一个崭新话题。这个话题是由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韩东屏教授作为一个构想提出来的,其基本内涵是:如果克隆人技术和记忆移植技术能够取得成功,那么,利用这两项技术便可以使一个人死而复活,而这样的人就是"克隆转忆人",这样的过程周而复始地进行,就能让人永生不死。问题是这个构想是否能够成立?即便成立,人的永生不死又是否值得追求?以下几篇文章,就是关于这个话题的对话与论辩。  相似文献   

7.
"克隆转忆人"是克隆人讨论中出现的一个崭新话题。这个话题是由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韩东屏教授作为一个构想提出来的,其基本内涵是:如果克隆人技术和记忆移植技术能够取得成功,那么,利用这两项技术便可以使一个人死而复活,而这样的人就是"克隆转忆人",这样的过程周而复始地进行,就能让人永生不死。问题是这个构想是否能够成立?即便成立,人的永生不死又是否值得追求?以下几篇文章,就是关于这个话题的对话与论辩。  相似文献   

8.
"克隆转忆人"是克隆人讨论中出现的一个崭新话题。这个话题是由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韩东屏教授作为一个构想提出来的,其基本内涵是:如果克隆人技术和记忆移植技术能够取得成功,那么,利用这两项技术便可以使一个人死而复活,而这样的人就是"克隆转忆人",这样的过程周而复始地进行,就能让人永生不死。问题是这个构想是否能够成立?即便成立,人的永生不死又是否值得追求?以下几篇文章,就是关于这个话题的对话与论辩。  相似文献   

9.
"克隆转忆人"是克隆人讨论中出现的一个崭新话题。这个话题是由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韩东屏教授作为一个构想提出来的,其基本内涵是:如果克隆人技术和记忆移植技术能够取得成功,那么,利用这两项技术便可以使一个人死而复活,而这样的人就是"克隆转忆人",这样的过程周而复始地进行,就能让人永生不死。问题是这个构想是否能够成立?即便成立,人的永生不死又是否值得追求?以下几篇文章,就是关于这个话题的对话与论辩。  相似文献   

10.
"克隆转忆人"是克隆人讨论中出现的一个崭新话题。这个话题是由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韩东屏教授作为一个构想提出来的,其基本内涵是:如果克隆人技术和记忆移植技术能够取得成功,那么,利用这两项技术便可以使一个人死而复活,而这样的人就是"克隆转忆人",这样的过程周而复始地进行,就能让人永生不死。问题是这个构想是否能够成立?即便成立,人的永生不死又是否值得追求?以下几篇文章,就是关于这个话题的对话与论辩。  相似文献   

11.
"克隆转忆人"是克隆人讨论中出现的一个崭新话题。这个话题是由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韩东屏教授作为一个构想提出来的,其基本内涵是:如果克隆人技术和记忆移植技术能够取得成功,那么,利用这两项技术便可以使一个人死而复活,而这样的人就是"克隆转忆人",这样的过程周而复始地进行,就能让人永生不死。问题是这个构想是否能够成立?即便成立,人的永生不死又是否值得追求?以下几篇文章,就是关于这个话题的对话与论辩。  相似文献   

12.
"克隆转忆人"是克隆人讨论中出现的一个崭新话题。这个话题是由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韩东屏教授作为一个构想提出来的,其基本内涵是:如果克隆人技术和记忆移植技术能够取得成功,那么,利用这两项技术便可以使一个人死而复活,而这样的人就是"克隆转忆人",这样的过程周而复始地进行,就能让人永生不死。问题是这个构想是否能够成立?即便成立,人的永生不死又是否值得追求?以下几篇文章,就是关于这个话题的对话与论辩。  相似文献   

13.
奥古斯丁认为,三位一体的上帝不仅能够被信仰,而且能够被理解;这是他三位一体论哲学建构的出发点和纲领。在借鉴新柏拉图主义哲学的基础上,他所关注的并非三位一体信仰的内涵究竟是什么,而是这一信仰是如何建构起来的。他的方法是"cogitatio cogitatur",也就是"对思考的思考";在此,思想是他思考的对象。这一方法的结构是"Memoria-intelligentia-voluntas",也就是"回忆-精神-意志";由此,三位一体论的基础是一种回忆,回忆、理解(精神)和意志(意愿),共同属于思维的行为;在精神的具体行为中,自我回忆、自我理解和自我意志是一个生命、一个精神、一个本质。奥古斯丁也关注"modus cogitandi",也就是思维方式本身,这是他的方法的独特性;回忆本身就是思维的方式。回忆是要在人的意识自身中寻求三位一体的结构,比起人自身而言,上帝甚至更接近于人的内在;上帝按照自身的形象造就了人,这一作为原象的形象在作为肖像的人之中隐匿了三一结构的痕迹,人在反求诸己的过程中,就能够发现这一结构。于是,只要有人,那么上帝就无时无刻不在场,这也充分体现了奥古斯丁动态的历史观和时空观。没有基督教的三位一体论的神学言说,也就没有将这一言说作为对象的哲学建构;没有这一对象的哲学建构,也就没有其中的位格(Persona)概念的奠定及其对后世哲学和其他学科中人格概念和主体概念的深远影响。同时,这样的三位一体结构,并非必须仅仅是基督教三位一体论意义上的三一结构,它也被允许是认知的、心理的、意志的或者其他的三一结构;这一结构筚路蓝缕,为关于人的研究开启了也许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诸多路径。  相似文献   

14.
"支微入鱼"现象在现代汉语方言中分布范围很广,说明它是汉语方言的共同基因,是起源很早的音韵现象。在商洛方言中,"支微入鱼"主要集中在止摄合口三等非组字,结合敦煌石窟所藏的汉藏对音材料,构拟出止摄合口三等字演变的路向及其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5.
李阳波 《社区》2010,(36):55-55
那件事其实并不严重,是因为你把它看得太严重,它才真正严重起来。那个人其实并没有那么糟,是你把他想糟了,他才会变得那么糟。有人跟你约会迟到,他就只是迟到,但是如果你想的是"他故意让我等",你的心里就会觉得不舒服;你邀某人见面,他有事无法前来,那就算了或改日再说,然而如果你想的是"他根本是瞧不起我!"你就会觉得不高兴,并对那个人产生负面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在多次关于品牌建设的讲座中,我向听众提出一个投射性问题,即如果你企业的命名只能在“虎“和“羊”中选择一个,你会选择哪一个?不管面对的是哪个行业的管理者,大多数的答案无疑都是“虎”。我想如果让读者做选择,结果也会是这样。  相似文献   

17.
从南阳方言中的“美”字看开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阳方言中的"美"字真可谓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简单一个"美"字,就把南阳人心里的诸多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从南阳方言中"美"字的使用情况,对古汉语中"美"字义的继承和发展,与普通话之比较,"美"字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及所体现出的我国古人的审美取向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这个"美"字,就会对其有更新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先秦时期的"于"字比较句除表示差比意义外,还能灵活表达异比、同比、平比、极比、比拟等多种意义,这使它在古汉语中能满足基本的表达需要,因此使用普遍。学术界长期以来的关于"于"字比较句功能的传统认识应该予以纠正。先秦"于"字比较句构成成分较为单纯,造成了其结构和语义表达的局限性,这是它后来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乎"字比较句的功能为"于"字比较句所涵盖,二者没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19.
关中方言"却"字白读如"渴"。白读如"渴"的"却"字在关中方言里常常用作副词或助词:可以用如副词"又、可、就",用如动态助词"给",用在"不……却"的结构里,是"那么"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又,又能,还,还能"等意思,用在假设复句的后续分句里是"这就、就、还"等意思。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小说史》是在大量的文献积累、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把小说史作为一货真价实、本色当行的史来写。这样能够保持它文学历史发展的整体的面貌和原始的状态,也能够给读者提供更多的思考的空间和研究的可能性。学术研究实际上也是一种生命的存在,需要我们的生命和精神的投入。之后,让它形成一个生命的有机体。这是一种智慧,它包括经典重读,包括古今文化的丰富资源,以及对古今资源的重新认识和重新组合,形成现代中国的立足点上展开一个原创性的理论世界。学术如果要作出属于自己的新境界,就需要有生命和智慧的深度投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