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在厦门市的调研发现,新时期城市女性非正规就业表现出年轻化、白领化、社会参与意识较强且有正规化预期等新特点。现行的就业和福利政策都未能关注到这个群体的成长和变化,对年轻女性非正规就业人员存在保障失灵的问题。同时,制度性的就业保护和非制度性的"职场规范"等原因导致的正规就业"高门槛",加速了年轻女性就业的非正规化趋势,且由于女性就业非正规化会形成一个自我加强的机制,从而可能将女性固化在非正规就业轨道。基于此,提出重塑职场文化,降低女性正规就业的门槛;改变非正规就业"低下"的标签,加大对非正规就业的保护力度;规避妇女福利对女性就业的负外部性,优先发展儿童福利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非正规就业现象一直是困扰中国劳动力市场研究的突出问题。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对非正规就业现象进行理论分析;把正规劳动力市场、非正规劳动力市场放在一个统一的框架内进行研究,从正面对非正规就业未来的发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对城市非正规就业概念理论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非正规就业具有解决城市失业、缓解城市内部社会矛盾的特性,因而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学界和政府的普遍重视。ILO是推动非正规就业发展的主要机构,但在ILO推进非正规就业过程中,非正规就业的概念出现了泛化而导致定义模糊的现象。非正规就业概念泛化的主要原因是ICT的发展而导致非正规部门与正规部门之间的界限模糊;为了便于可操作性和可统计性,导致非正规就业标准多样;非正规就业本身与非法经济、家庭经济紧密相关性,导致这一概念复杂化。从理论上对非正规就业的思考和界定,有助于非正规就业本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非正规就业整体中女性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非正规就业女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非正规就业女性参与社会劳动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劳动就业状况、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状况不理想,社会福利保障基本享受不到等诸多问题。为此,应该从加强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入手,改善非正规就业女性的社会保障现状。  相似文献   

5.
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我国探索更加多样化的就业形式,非正规就业因能够吸纳更多的就业者,被称为劳动力的"蓄水池",其门槛低,就业时间较为灵活,成为我国富余劳动力参与就业的一个主要途径。从事非正规就业的人员大多存在着文化程度偏低,从事的职业技能含量低,收入低,社会权益保障缺失等问题。文章认为促进非正规就业发展应从社会支持、政策支持以及市场体系等方面加以积极引导。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非正规就业迅速发展的同时,非正规就业者的社会保障却存在着严重缺失,成为当前社会的突出问题。国外经验告诉我们,必须尽快、合理地将非正规就业者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内。综合国外经验和我国现状可以得出,我国现阶段可首先分层次、分批次的解决非正规就业社会保障问题,并最终实现"一元化"目标以体现公平正义。具体措施体现在:加强对中高收入非正规就业者的投保激励;引入对低收入非正规就业者的风险保障;实现对非正规就业者的社会保障底线公平;坚持对社会保障制度循序渐进的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7.
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是一个多主体合作参与的系统性工程,各主体具有不尽相同的支付能力、比较优势和受益范围,这就决定了不同主体之间存在相通但又有所区别的利益。通过分析政府与市场、政府与非正规就业者、市场与非正规就业者三种不同情境下主体间的博弈过程,发掘出了影响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的主要因素,得到"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基本培训路径。  相似文献   

8.
随着日本劳动力市场出现雇佣形态多样化、雇佣流动化的趋势,非正规就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女性就业的主要模式.为解决非正规就业女性工资收入低、福利待遇不完善等问题,日本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通过政策引导企业从劳动条件、工资福利待遇、教育培训等人事制度层面,消除非正规就业面临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日本的经验说明,要消除就业领域的性别不平等,保护非正规就业女性的权利,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承担,多方努力构建非正规就业女性的社会保护网,为女性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相似文献   

9.
提出劳动关系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没有劳动关系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和谐;指出非正规就业性质的特殊性使得非正规就业中的劳动关系尚处于不协调、不稳定的状态;论证经济转型期非正规就业中劳动关系的性质及其特点;分析经济转型期非正规就业中劳动关系运行的基本态势。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中国健康营养调查(CHNS)数据,采用Probit模型对我国居民非正规就业选择行为与其家庭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研究表明,居民选择非正规就业的概率与其家庭收入之间具有U型关系,换而言之,低收入家庭居民和高收入家庭居民更容易选择非正规就业,而中等收入家庭居民则倾向于正规就业。此外,居民选择非正规就业的概率与其受教育程度之间呈现稳健的负相关关系;相较于男性和城镇居民而言,女性和农村居民更有可能选择非正规就业。  相似文献   

11.
非正规就业在市场化进程中的拓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对先行市场经济国家非正规就业演进规律的分析 ,本文探讨了中国非正规就业劳动力市场拓展与市场化进程的关联 ,并就我国现阶段非正规就业劳动力市场推进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2.
非正规就业现已成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主体力量,学术界对非正规就业类型有各种分类.从就业群体这个新的视角,可把我国非正规就业群体分为城镇下岗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高校毕业生三种类型,通过对这三个群体的特点和非正规就业形式进行分析发现,三者都存在“自雇型”和“受雇型”非正规就业,但却存在很大的差别.高校毕业生倾向于通过自主创业或独立服务的形式主动选择非正规就业,属于“主动型”非正规就业.城镇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属于“被动型”非正规就业.因此,要有效管理劳动力市场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城镇下岗职工的就业服务,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并激励和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化推进的时空压缩特点,使非正规就业成为发展中国家部分劳动者主要的就业形式之一,如何为非正规就业者提供社会保护,发展中国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通过文献考察,笔者从维权到增权、行业组织化以及培育自组织等几个方面考察了非正规就业者社会保护的国际经验,为中国解决非正规就业人员的社会保护提供某些借鉴和参照。  相似文献   

14.
我国转型期城镇非正规就业与非正规经济(1990—2004)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转型时期我国就业模式从计划分配的、集中、刚性、单一的传统正规就业向市场配置的、分散、灵活、多元化的非正规就业模式转变。城镇非正规就业迅速发展,1990—2004年间年均增长率相当于城镇就业增长率的3.9倍;其创造的就业岗位远高于传统正规部门消失的就业岗位,2004年占城镇就业比重的58.69%,成为城镇新增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主导就业模式。城镇非正规经济增长率大大超过全国经济增长率,1990—2004年期间,按可比价格计算,城镇非正规部门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22.2%,相当于GDP平均增长率的2.4倍;非正规经济占GDP比重不断提高,到2004年已达1/3,其产出高增长对全国新增GDP的增长贡献越来越大,在1990—2004年期间为44%,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部门之一。  相似文献   

15.
在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多种途径的非正规就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这种非正规就业包括到企业或单位实习、兼职、自我创业、网上创业等途径.目前由于观念、教育体制、政策制度等方面的原因,大学生非正规就业存在一些困境,据此,提出转换思想,鼓励创业;重视职业教育;改革户籍、人事、税收制度,完善法律法规与社会保障;建立正规系统的实习、兼职信息和政策平台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非正规就业是当前经济社会活动中重要且活跃的就业形式之一,但对非正规就业的定义和测算尚无定论。通过对国内外非正规就业概念的起源和发展进行系统地梳理,对国内外相关的测算方法进行对比分析,以期界定非正规就业的内涵和外延,并提出更具操作性的测算方法。  相似文献   

17.
劳动力市场分割条件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从劳动力需求和制度角度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市场的分割 ,一方面 ,非正规劳动力市场的不规范 ,不能为求职者提供较好的就业环境和工资待遇 ,因而大学生不愿到非正规部门就业 ;另一方面受正规部门发展所限 ,正规劳动力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增长缓慢 ,正规部门职位的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因此 ,必须规范非正规劳动力市场 ,增强正规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吸纳能力 ,以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的就业问题日益严重,解决就业问题必须重视和发展非正规就业.促进非正规就业的发展就要建立完善配套的社会保障制度.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对非正规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险问题也应有相应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所有制结构的私有化大大刺激了城镇居民非正规就业的增长,从而对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产生了重要影响。尽管非正规就业者工资水平低、就业环境差,且缺乏社会保障,但没有明显的证据表明非正规就业是某些群体被挤到低级市场的结果。非正规就业市场不等于低级市场,非正规就业规模的扩张也并不意味着劳动力市场扭曲程度的加深。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计量统计方法研究不同就业选择群体的收入,以客观数据直观反映非正规就业与其他就业形式的收入差异,呈现非正规就业这一就业形式对提升就业者收入的重要作用,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对7955个不同就业类型的劳动力进行了收入ATT评估。研究表明:地区因素和原生家庭条件会极大影响劳动力未来的就业选择;无论何种形式的非正规就业(自雇型或者受雇型)都将显著增加无业人员的收入,创业型的非正规就业会明显增加正规就业者的收入。本文为提高就业者对非正规就业的重视程度,并为我国解决就业难、缓解低收入群体的民生困境、制定相应就业促进和安全保障政策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