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价值的可能性和价值的实现是“价值”这一概念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人的价值”的实现是有条件的,即受到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主体条件的限制;同时,“人的价值”的实现具有社会性、中介性、主观能动性和保持主体性等特点;最后,我们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同时必须旗帜鲜明地批判错误的人生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本文借用热力学第二定义和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等自然科学成果,研究当代人的本质特征,提出人的本质是在人与社会、自然相互交换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人的本质必须从人与世界的关系中去把握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追求自然和人类社会和谐统一的新发展观 ,它具有永续性、公平性、协调性的特征。可持续发展是一个自然—社会交融共生的复杂的大系统 ,主要包括生态、社会、经济和人四个亚系统。人的社会主体地位决定了人既是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即总体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人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 ,人在可持续发展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因此 ,人的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4.
对家庭定义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前人对于家庭的定义及其用于分析现存家庭形式所产生的冲突入手 ,提出自己的关于家庭的定义。即我们应该把家庭的定义扩展为正常定义的家庭和非正常定义的家庭。正常定义的家庭是指传统意义的家庭 ,非正常定义的家庭是指为习俗和亚文化所认可、或社会结构为了运行的方便而接纳的、部分地具备传统家庭特征的家庭形式。以囊括现实存在的单身家庭、同性恋家庭、同居家庭。使之更切合于今天现实生活中的家庭形式  相似文献   

5.
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对于人的未来命运,人们当然有能够把握的一面,又有不能把握的一面,所以我们应该在精神领域里提升人生命之精神境界,直面现实人生,做出适当回应,使人德业俱进,生命充实完满;在现实领域里力求与时消息、与时皆变和与时俱进;在无尽的时间与空间坐标中找到自我的位置。以决胜千里之眼观察社会,直面现实,以运筹帷幄之心探察人生,正视命运。  相似文献   

6.
人的价值包括人生价值观、人格价值两个方面。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人的贡献越大,人生就越有价值,他越发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人文科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区分,在于它们对“人”的研究有各自的内涵。自然科学探讨的是人的自然生命及人与自然的联系,社会科学探讨的是人与社会的联系,而对人的文化生命的研究,则形成了人文科学。人文科学的基本任务就在于:探讨人的本质,建立价值体系,塑造精神家园。人文科学的构成要素包括人文学者、人文精神、人文方法和人文著述。  相似文献   

8.
人的生命不仅是自然的生命,而且是社会的生命,更是伦理的生命.生命伦理是对人的生命的深度关切.生命伦理不单指个体的生命伦理,更是指人类整体的生命伦理.生命伦理的核心价值追求是如何彰显人(人类)的生命的价值.生命伦理的终极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人的生命伦理存在的内在依据,人的社会生产是人的生命伦理实现的主要手段,社会是人的生命伦理展开的现实空间.  相似文献   

9.
先秦道家以道观生,察生命起源,明人生自然、人是自然动物,反对仁义,崇尚无为,追求超越生死转换的长生久视;先秦儒家以仁观生,思人生之道,定义仁义为人的属性,证明人是道德和社会动物,以舍生忘死、成仁取义为终极价值.它们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人生智慧.  相似文献   

10.
现实的人:马克思人性论的基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马克思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人性理论进行分析。马克思认为,人首先是现实生活中有生命的个人生命体,在满足生命需要的实践活动中具有了社会属性,需要的满足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在这一过程中人逐渐走向人,获得人的属性。因此,马克思的人性论是人的类特性的总和,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的需要紧密相连;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逐步摆脱动物性,走向不断丰富、完善的人性。  相似文献   

11.
人作为对象性的自由存在物,在个人的存在与本质、个人生命本质与人的类本质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分裂,这些分裂具体展现为人与自然界、人与他人以及个体生命活动与生命本质关系的异化,人的解放正是克服这些异化关系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因此,人的解放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解而实现人的类本质,建立理想社会作为个人本质与类本质真实关联的现实机制,克服个人存在与本质的矛盾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共产主义中人的解放就是其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12.
论“信息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信息社会中人的本质为焦点,论证了从自然属性看,人是一种特定的生物圈,一种信息系统;从社会属性看,信息及其交流不仅是社会文明的推进力,也是人的个性成长与社会本质成熟的基本前提;此外,人的生存机制与实践方式也与信息密不可分;从而提出了“信息人”这一概念,以期对人的本质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13.
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它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 ;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一个自然的范畴 ,它同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和谐息息相关 ;人的全面发展更是一个自然与社会复合的范畴 ,只有将其置于与社会和自然这个统一整体的和谐共存之中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4.
一个乡土作家的生命之根总是深扎在他出生的乡土里,也就是将自己的生命同乡土的自然界与人生世界同化。二十岁以前的沈从文所经历的人生历程,就正是这生命与乡土同化的过程。从人的个体生命发展历史来看,人对于客观世界的接触与了解,都是首先从自然领域开始而后进入社会领域的。因此,童年时代的世界主要是自然世界。正是在这里表  相似文献   

15.
人与社会的矛盾是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探索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教育既要促进人的精神成长、提升人的道德生命,又要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但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二者是有矛盾的,所以在教育中如何正确的处理二者的关系成为教育科学发展时时刻刻必须考虑和解决的难题。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6.
"人是什么"的人的本质问题,无论就认识对象还是认识价值而言都是一个合法问题,必须由也一定可以由形而上学思维来加以解决。传统阶段的形而上学思维是死界形而上学思维,把"人是什么"回答成了"人是什么物",从而人的根本性、独特性、高级性被"遗忘"了,也造成了理论研究的逻辑错误。同样以形而上学思维为工具,从人是生界存在者、人作为"生命实体个别"具有内在性和自身生成性的逻辑出发点出发,可以得出人的存在由低到高具有个体特殊、个体一般、群体一般、人类一般、生命一般、自然一般等六个本质层次。"人是什么"的哲学问题需要由六个不同层次的语句来整体表述:人是难以确定不同环境下不同意识性的特定完整独立的人的意识个体;人是特定完整独立的人的个体;人是由众多特定独立个体人组成的特定独立的人的群体;人是人的类———人类;人是生命中的一种生命;人是自然中的一种自然物。自然由生界与死界两界组成,根据认识对象的不同,理论思维应当以生看生、以死看死,这样的形而上学思维不但可以解决对人的本质的认识问题,而且可以解决对自然本质认识这一世界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冯宇平 《南都学坛》2009,29(3):139-140
一、生命教育对大学生幸福人生的作用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的真正意义,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终极信仰的追求,养成大学生的关爱情怀。大学生生命教育以帮助大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建立积极的生命价值观,提升生命质量,推动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形成,获得幸福人生为宗旨。从心理学来说,幸福是人的一种体验,也是一种能力,幸福能力的提高需要教育。生命教育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大学生的幸福人生。  相似文献   

18.
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本文回顾了在这一问题上经典作家的观点,概括其内涵的三个层次知、情、意、体等自然素质;人的合目的性的活动;丰富而完整的社会性.提出目前大学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等方面应注意处理好三个关系传授知识、培育情感、锻炼意志、增强体验的关系;传授书本知识和促进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锻炼的关系;培养学生成人与成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陈忠实着眼历史长河,立足秦川大地,深解民生百态,以凝重浑厚、沉稳劲拔的笔调描绘物资匮乏、等级森严的阶级社会,以客观冷静的眼光审视生命存在的矛盾与困苦,洞悉文化心理结构作用下农民的人格与人情,表现人生的悲苦与幸福、人情的轻薄与沉重、人性的贪婪与单纯。作家在外聚焦与多元叙述中渗透着自己关于人生、人情与人性,以及道德元素和民本思想的独特生命体验,让读者感受到生命存在的不易与艰难,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文章从"意义之在"与"人的存在"两个维度,对陈忠实短篇小说中有关生命的体验与呈现作了较为深刻的分析和探讨,以期为我们理解和把握陈忠实短篇小说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人的解放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理论命题。在以私有制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社会权力关系结构中,人受物质、资本和符号的多重控制,人的自由和发展受到限制,人格和精神饱受摧残,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变得冷漠无情,社会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实现人的真正解放,必须扬弃人受社会权力关系控制这一基本事实,将人从权力控制中解放出来。首先,要扬弃物质对人的控制,解放人的自然生命;其次,要扬弃资本对人的控制,解放人的社会生命;再次,要扬弃符号对人的控制,解放人的精神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