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法学家的技艺就是法学家深入社会、解剖社会,从社会中获得关于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特殊公共利益团体之间以及个人、特殊公共利益团体与国家之间关系的认识。只有通过社会这个途径,法学家才能实现对法的关系的真正把握。  相似文献   

2.
公众心理健康与社会文明进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必然改变人们现有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必然带来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变化 ,必然加剧个体之间、团体之间、国家之间的竞争 ,必然打破原有的、相对稳定的社会平衡关系 ,必然导致利益获取方式和分配方式的根本性变革……。社会公众面对的生活事件越来越复杂多变 ,原有的心理平衡可能被打破 ,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公众的心理负荷有可能超过其可承受的“阈限”。在这种状况下 ,公众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突出 ,若不及时加以调适和解决 ,必然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和文明进步。其后果轻者造成公众方…  相似文献   

3.
尽管个体过度自信一度被认为有利于创新活动,但团队成员过度自信与提升创新绩效之间的作用机理却不能简单移植。从认知社会网络的视角,借助情景实验,对过度自信、个体的社会网络中心性认知及其与个体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过度自信作为个体认知偏差的主要表现形式,在团队创新活动中有可能成为制约个体创新绩效提升的瓶颈;过度自信导致个体高估其社会网络的结构嵌入特征,在降低认知社会网络准确度的同时,也使得高水平的个体创新绩效难以实现;社会网络中心性的自我认知在个体过度自信与创新绩效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个体过度自信与创新绩效之间深层互动规律的揭示,为管理者有效开展网络认知监控进而提高创新绩效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论社会组织中团体之间的协调、竞争与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团体是社会组织的基本构成单元或子系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组织的管理主要是面向团体。完成工作任务、实现组织目标,有赖于各个团体之间的协调。团体之间的竞争,通常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组织领导者和管理者的责任,就在于正确区分冲突的类型,采取合适的方式和途经解决冲突,从而保证社会组织各项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从认识论、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 ,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 ,它既有“个体建构”的过程 ,也存在“社会建构”的过程 ,这两方面的因素在教育的全过程中共同起着重要的作用 ,既相互联系 ,又相互补充。因此在教育实践过程中 ,既要关注社会发展需要 ,又要关注个体发展需要 ;既要关注个体内部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 ,又要关注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与对话”  相似文献   

6.
在个体心理———社会心理———意识形态结构中,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社会心理与意识形态之间有密切关系。表面说来,个体心理必须经过社会心理才能与意识形态建立联系。事实上更为复杂,暂且不谈社会心理,个体心理与意识形态之间除了间接关系之外,有的是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7.
《小王子》写于20世纪中期,正是二战期间。战争的惨烈、发达的科技生产出的杀人机器、种族之间国家利益团体之间的矛盾冲突,打破了原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状态,人们普遍出现了一种信仰危机,圣埃克苏佩里在这部作品里,借助隐喻和象征的艺术手法,妙笔生花地在现实生活和书中的意象情节间搭建桥梁,带给读者深刻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个体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提出语用学研究的社会心理视角。研究分为两个方面:对语言产出过程和语言理解过程的社会心理研究。前者主要解决个体心理及社会心理与语言使用的协作性、顺应性和选择性之间的关系问题;后者主要解决个体心理及社会心理与认知语境、显义和隐义、语用推理之间的关系问题。文章的主旨在于为社会心理学和语用学之间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一个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9.
吴光芸 《东方论坛》2009,(2):119-123
国家和社会之间一定的社会资本,包括信任、互惠规范和参与网络等,能够很好沟通、平衡和发展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国家与个体之间的协作,为和谐社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因此,有必要培育社会资本,增强社团的自治性,以促进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国家与个体之间的协作,从而实现和谐社会“政府-市场-社会”的三维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0.
社会情绪选择理论认为,个体的时间知觉与其选择的社会目标之间具有特定的关系;个体将时间知觉为未来无限时与获取知识的动机优先相联,将时间知觉为未来有限时与调节情绪的动机优先相联。因此,对时间的预先感知在人们的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中扮演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围绕认同的讨论不仅涉及社会、群体、个体身份边界的建构,而且涉及社会认可的身份内涵与个体认同的主观选择之间的张力.作为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宗教是个体的信仰选择,宗教的认同不仅是将神圣世界与世俗世界区别开来、也是用这种区分建立社会身份的重要途径.在个体层面,宗教身份使人类在不可预测的模糊情境中获得稳定的依靠;在社会层面,宗教身份的社会性就是稳定的集合体.对身份依靠的稳定性期待,必然形成对社会整合的依赖.因此,个体认同从来不是孤立的,它和社会身份之间是彼此对立又相互依赖的关系.我们需要在复杂的认同分层与结构中认识宗教认同的独特作用机制,观察它与其他社会认同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在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中,需要各民族成员把文化上的相互尊重、个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宽容和信任、民族之间和睦相处等观念不断演进并内化为个体成员自己的日常认知、情感和价值。从多重身份视角来研究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的建构,就是要避免某一群体对个体成员身份的垄断,摆脱单一群体对个体的控制。文章梳理了身份认同、多重身份、嵌入式的基本理论;提出了多重身份建构和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建设内涵;解析了身份与认同的逻辑关系;在分析研究当前相互嵌入式社会建设中的多重身份困境基础上,提出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中必须考虑各民族的多重身份。  相似文献   

13.
市民社会是现代性确立的重要标志和现代性个体主体性原则的重要体现。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市民社会受资本逻辑的支配,成为私人利益的战场,从而使得现代性走向了自我悖反;市民社会中公共领域的诞生揭示了现代性自我救赎的希望;公共领域追寻公共性,是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以及市民社会内部的利益个体之间通过自由沟通以形成理解、或通过商谈以达成妥协的机制或制度化渠道。公共领域可以调节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成为资本主义条件下现代性自我救赎的希望。  相似文献   

14.
1987年初以来,社会上许多单位的领导同志用社会协商对话(民主对话)的领导方法,解决了领导工作中的许多重大问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党的十三大把它列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从理论上对它的意义、作用和基本原则作了深刻的阐述。看来,社会协商对话,既是我国的现行民主制度,又是当代新型的一种基本领导方法。社会协商对话有三种类型:一、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对话,即领导者个人与本系统的广大职工群众或是上级领导者与下级群众之间的民主对话;二、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对话,即组织对组织、部门对部门、企业对企业、集团对集团之间的协商对话;三、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对话,即个人之间的会晤、  相似文献   

15.
受个人本位观的影响,利益衡平理论在传统民事赔偿责任领域表现为个体利益的衡平,即以受害人利益为中心,受害人与加害人之间个体利益的协调与平衡;由于环境侵权行为的特殊性和环境民事赔偿责任领域相关主体利益需求的多元化,利益衡平理论在环境民事赔偿责任领域出现明显的发展变化,即从个体利益的衡平走向多元利益的衡平,具体表现为以社会利益为中心,受害人利益、加害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多元利益的协调与平衡。  相似文献   

16.
财产权的正当性总是和法律范式的转换有着密切的相关性,而法律范式的转换往往通过财产权的变化体现出来。财产权的特殊性就在于个体既要和身外之物发生联系,又要顾及到其他个体及社会的存续。在多元主义背景下,如何把握个体与外在物和个体之间及个体与社会间的关系就成为财产权正当性的主题。一方面,在与外在物的关系中,需要发挥个体的特性使其尽可能多的创造物质财富;另一方面,又需要通过社会机制以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有体面且全面的社会生活。所以,尽管不同的财产权承担不同的社会任务,但是通过综合性判断的模式给不同类型的财产权提供统一的正当性基础却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说到竞争,人们想到的往往只是生物界的生存竞争和社会生活领域的经济竞争。其实,在社会主义的教育领域里也存在着竞争。社会主义的教育竞争是指在教育领域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或群体,在相互独立、平等的基础上,依照一定的规则,为最先达到预期目标而奋进的过程。它一般有如下三种方式、一种是群体与群体之间的教育竞争,包括国家与国家之间、国家内部各级教育部门之间、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竞争;一种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教育竞争,即学校内部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的学、教竞赛;还有一种是个体与个体自身或群体与群体自身之间的竞争,(亦即自己与自己竞争),也就是群体或个体在原有基础上制订适当的计划,确定奋斗目标,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这个目标。本文仅就社会主义教育竞争的必要性及其作用粗述己见。  相似文献   

18.
内心和谐是生态和谐的前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从内涵上看,内心和谐要处理好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当前,增进人们的内心和谐,需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奠定内心和谐的基础;坚持以人为本,把握内心和谐的基本方向;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增强内心和谐的底蕴;大力弘扬和谐精神,强化内心和谐的氛围。  相似文献   

19.
教育须以人为本,须重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中教育类别的谐调统一,即处理好师生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社会与个体之间的关系是关键.  相似文献   

20.
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社会利益结构出现多元化,和谐社会的提出正是为了通过各社会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来实现社会稳定、有序发展.和谐社会的建立离不开社会阶层、利益集团以及社会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平等对话、包容互信.因此,对法律框架内的言论自由予以有效保障是求得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