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保留死刑、严格控制和慎重适用死刑,是我国现行的重要刑事政策。在现行法律框架下,掌握和运用正确的法律适用思维方法、死刑条款解释方法、死刑情节选择方法和死刑裁量控制方法,对于实现死刑控制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诊所法律教育掀起了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革命性的变革,这种模式的价值取向应主要定位于训练和提丹法律技能;养成和改善法律思维方式:重塑法学教育的人文性价值一培育法律职业道德;为法学教育改革创造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3.
《人力资源管理》2010,(6):35-38
在法律越来越完善的今天,广大HR的实际工作已经和法律密不可分,遵循法律、用法律的武器来帮助自己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双赢,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而身边也有很多HR开始潜心研究法律,以期能更好的帮助自己解决一些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法治社会的发展,运用法律思维解决法律中的问题越发显得重要。刚入学的法学大学是不具备法律思维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对其进行法律思维的培养。为此.在法理学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法学基本理论知识和规范的法律语言,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分析能力,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这样.学生就可以改变以前的惯性思维,逐渐形成自己的法律思维。  相似文献   

5.
基于互联网时代的特性,法律思维模式具有了前提数量增加、精确性提高、错误率降低的性质,并产生了常规案件的程序思维模式和疑难案件的平台思维模式;同时,法律思维程序性、民主性、平等性、精确性、公平性的特征得到加强,并具有了互动性、大数据、透明化的新特征;互联网时代法律思维的具体作用有节约思维成本,提高思维效率,减少思维错误,抑制"次生灾害"等。不过,我们还应注意防范虚拟性、无因性和技术性对法律思维造成的干扰。  相似文献   

6.
生活方式变迁对于法律有着重大的影响。生活方式的变迁会使法律发生重大变化,生活方式能刺激法的产生,引起法的变化,导致法的消灭,引导法律价值转换,改变法律思维。  相似文献   

7.
地方旅游法律环境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旅游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地方旅游法律体系在框架构成和内容的丰富性、时效性、针对性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旅游业发达地区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对于后发展地区有着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调整和完善地方旅游法律体系应注意掌握两点原则 :与国际旅游法律环境接轨 ;增强旅游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8.
法律是通过法律人的语言向公众语言的转化,才成为我们的被称为“法治”的生活方式的规则。对从事法律职业的人而言,法律思维是伴随着法律职业化的进程出现的,同时也是一国法律职业成熟的标志。当前我国司法实践中,培育和形成法律职业共同体自身特有的思维定式和思维习惯,是真正实现“法治”理想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现从对法律思维的界定入手,试图分析和解读法律思维的含义及其在当前我国司法实践中缺失的现状与危害,提出基于这种现状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9.
人类已进入数字社会,该社会形态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并综合各种工程技术建构而成。对于法律在数字空间中如何与科学技术相结合并进行具体功能层面的研究, 仍缺乏纲领性的法学方法论指引。伴随着区块链、复杂算法、新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智能合约、智能投顾等大批量自动化合同处理增多,司法机关已尝试引入人工智能裁判与案件管理, 法律规模化应用的频次、速度、范围大幅提升,但传统法律在新科技生态环境下的应用已凸显不足。法律思维是通过规范的设定与执行以解决真正存在的社会问题, 工程思维是在给定的初始条件和约束条件下实现目标状态,两种思维具有高度学科相似性与现实结合的可能性。在新科技生态下, 应充分调动并综合运用多学科、多领域、多维度与多元化的交叉知识与技术手段, 利用工程思维与方法转换为具体法律应用的模式、流程和操作性规则, 利用法律工程思维发挥现实作用。通过法律工程思维的方法建构与思维模式导入, 为解决数字时代法律应用的焦虑提供新的现实选择, 为数字空间的治理提供法律的信任机制。  相似文献   

10.
法律英语作为一门专业英语,有着严谨性、准确性等语言特点。法律英语的翻译需要尊重这些特点并掌握一定的技巧,而逆向思维是法律英语翻译中常见的一种技巧。本文列举了四种常见的逆向思维方式并对其在法律英语理解与翻译中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把法律作为修辞”的命题,既是对法律碎片化的方法校正,也是法治时代的思维特征.法治时代的标志是去革命化、消除政治权威的绝对性,这就需要社会的话语系统也应随之发生变化,法律话语应该替代政治修辞的权威,所有的政治诉求都应该在法治框架内展开,法律修辞的力量应该超过其他的话语系统,从而成为最常用的思维形式.在社会管理创新的时代,人们把思维的重点集中到了各种各样的创新上,但离开了法治,所有的创新都不会从根本上促动中国的进步.把法律作为修辞是筹划中国未来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础性措施.  相似文献   

12.
依法律思维赖以产生的政治、经济等社会历史条件之不同,可将法律思维区分为传统法律思维与现代法律思维。因长期所处的特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中华民族形成了不同于其它民族的思维模式及其由之制约的法律思维传统。中国传统法律思维是与自然经济(或计划经济)和专制政治紧密相连的法律思维方式;而现代法律思维则是建立在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基础上的法律思维方式。由前者向后者的转型既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也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对应规范在法律术语翻译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术语是具有法律专业特点的行业词语,法律术语的翻译是法律翻译的核心问题.本文针对法律术语误译现象,提出了法律术语翻译中应注意的对应规范问题,以便能够更好地从法律术语的本质意义出发,掌握法律术语翻译的精髓.  相似文献   

14.
诊所式法律教育具有训练法律职业技能和培养法律职业伦理的两大价值。这种教学模式的目标为,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实际诊断法律问题开出处方,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直接操作的能力。它的主要特点为:知识积累与思维训练并重,学生参与真实法律问题的解决过程,从经验中学习法律,从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  相似文献   

15.
法律思维是法律人最为重要的思维形式,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对法律的基本判断。文章在对法律思维本体构成要素解析的基础上,着重提出了我国在法治建设进程中所遇问题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对于传统法律思维模式和现行体制中泛政治化思维倾向,文章也从法律思维养成的路径上进行了有效的微观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法治思维和法律修辞之间关系密切。法治思维是具有修辞色彩的法律思维,把法律作为修辞是法治思维的应有之义。法律修辞充体现了法治思维的价值追求,理顺了法治思维的逻辑结构,增强了法治思维的实践效果,成为法治思维基本状况的展览板。法律修辞还能从形式上促进法治思维的完善,这表现为两点,一是法律修辞能化解形式法治观与实质法治观的矛盾,使实质法治观纳入形式法治观之中,二是法律修辞能消除非法治思维对法治思维的冲击,吸收非法治思维中的合理因素为法治思维服务。  相似文献   

17.
2018年10月正式推行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和社会高度关注、期望的法律职业共同体构建,要求我们应把法学教育定位为以国家、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基本导向的法律职业教育,从法律知识体系、法律价值伦理、法律思维方法、法律技能训练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以回应、满足和适应国家、社会、市场对法学教育的热切期待。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法律方法论研究在体系建构、知识创新、思维方式升级及法治话语塑造等方面均取得很大进步。方法论已经成为中国法理学的重要内容。法律方法论研究还逐步确立了法律思维规则在法治建设中的构成性功能;对逻辑的重视正在型塑与法治相匹配的法治思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话语的体系建构提供了方法论基础。新中国70年的法律方法论研究可分为:全面向苏联学习的阶级分析法学;向欧美学习推理、解释方法的技艺法学;新时代在中西结合基础上建构社会主义法治思维与法治话语的法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在于,现有的法律方法论研究主要是对西方法学知识、原理、方法的继受性整合,研究成果的借鉴成分较多,原创性以及对中国问题的深入度不足。  相似文献   

19.
法律本科教育是一项以传授法律知识、训练法律思维、培养合格“法律人”为基本内容的教育活动。我国目前的法律本科教育在训练法律思维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需要通过一系列理论课程的设置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来提高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训练学生的法律思维。  相似文献   

20.
法律逻辑并非单纯的形式逻辑,而是建立在非形式逻辑基础上的应用逻辑或论证逻辑,从西方法律思维和法律论证中生长出来的法律逻辑未必适合中国法律实践,所以西方法律逻辑有必要在中国落地生根,即进行本土化和实践化转向。为了证成"法律逻辑"本土化的可能性,我们首先要建构一种特殊而自洽的新型法律逻辑,它包括立法逻辑、司法逻辑和法学逻辑三个逻辑分支。法律逻辑的本土化既是顺应法律逻辑"实践转向"的要求,也有助于回应裁判文书说理、智慧法院建设等法治改革。在法律逻辑本土化过程中,我们应在新兴学科的基础上,建构一种兼容多元逻辑工具的新型法律逻辑;增强法律逻辑对于法律方法的渗透,塑造面向法律人的法律思维规则;聚焦法治中国建设,为法治改革提供法律逻辑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