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淮河流域汉代墓葬形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河流域汉代墓葬广泛地分布于苏北、鲁南、豫东南、皖北地区,尤以江苏徐州、山东临沂等地分布最为密集.墓葬形制复杂多样,以土坑墓、崖洞墓和画像石墓最为多见,另外还分布着画像砖墓、砖室墓、石棺墓、瓮棺墓、砖棺墓、石室墓和砖石墓等.具体形制又变化多样.土坑墓分布很广.徐州地区多汉代王侯墓,其墓葬形制多为"凿山为藏"的崖洞墓.苏鲁豫皖交界地区从西汉晚期开始画像石墓较为多见,终有汉一代均有分布.  相似文献   

2.
迄今考古发现的汉代画像墓葬甚多,分布范围很广。从多重因素综合考虑,汉画分布区域划分为四个主要区域是比较合理的。这将使我们从整体上和地域特色方面更加清晰地了解汉画发展的脉络,更加透彻地弄清汉画从兴起、盛行到衰落期间的客观因素与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3.
对宁夏地区发现的两汉时期墓葬的综合研究分析可知,两汉时期宁夏地区的墓葬文化各种因素中,既有汉族移民文化因素,也有当地本土的"土著"文化因素,两种文化因素在整个墓葬文化因素中所占比重的不同,反映了汉族文化循序渐进影响这一地区的客观史实。  相似文献   

4.
成都地区出土的舞蹈俑是研究汉代音乐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实证,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解读成都地区舞蹈俑所具有的音乐功能,为考察当时社会的舞蹈乐人与活动状况提供了直接信息,有助于研究汉代舞蹈文化的构成和发展脉络,反映出舞蹈俑在汉代舞蹈中的内在文化属性,体现出巴蜀地区的区域特色和区域意识的文化附着性的增强。  相似文献   

5.
“羽人”是汉代艺术中一种特殊的人物造型 ,在汉墓装饰中频频出现。文章通过对考古出土羽人造型艺术品进行的类型分析和艺术形象分析 ,并结合文献资料来揭示“羽人”造型艺术品的内在含意。汉代艺术品中“羽人”形象正是汉代人们认为能通过“羽化升仙”实现其成为“神仙”梦想最有效途径的明证 ,羽人形象本身所体现的升仙思想 ,是其他材料所无法比拟的  相似文献   

6.
陈二峰 《南都学坛》2011,31(2):17-20
汉代中原地区贵族墓葬,代表了汉代葬制的主流,它以形象的方式维系了阳世冥间两个维度,为墓主人营造出一个宁静的栖息之所,折射出丰富的文化意蕴,是生命终结的仪式,亦是信仰之下期待生命的延续。墓葬这种客观历史成为文化,不仅彰显出营建者的身份与地位,又反映了汉代的社会建构、世人的生死观念和世俗功用。  相似文献   

7.
汉制形成及其与六国文化的传承、演变关系是秦汉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日益丰富的考古资料业已表明,在社会文化、风俗领域,汉制其实多沿袭传统楚文化的内容。具体到丧葬礼俗而言,汉人便吸取了楚国礼制中独有的偶鼎制度作为丧葬明器的制作范式之一,同时多采用战国楚地盛行的绞衾仪式敛葬死者,与玉衣制度形成等级差别。在棺椁的层数与营造方式上,汉人亦借鉴楚地的多重棺椁制度及椁箱分室系统来标示身份的高低。由此表明,汉王朝实则已将传统楚制纳入到国家礼制的建设层面,由此尝试构建新的社会等级物化标识。另一方面,近来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西汉初年葬律简上亦有关于上述丧葬礼俗的约束条款,可见汉人又是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来确保传统礼制的遵守和推行,这无疑是考察中国上古社会从礼制走向法治的一个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8.
贵州赫章可乐汉代土著墓葬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讨论了土著墓的时代和随葬品的文化内涵。我们认为原报告对可乐土著墓葬时代的判断不够准确,通过统计和比较分析得出其时代应在汉武帝开拓西南夷前后至西汉晚期,少数墓可晚至东汉初期。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不同类型的随葬品因素构成所反映的这时期土著文化与滇文化、巴蜀文化和汉文化之间不同内容和性质的文化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了当地多元文化格局的内涵、特点、变迁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9.
仙境是古人对不可知世界的理想化想象.本文从汉代墓葬仙境的发展形态、仙境的象征符号、墓葬中仙境的特征、获取不死观念的手段等角度,梳理考察了仙境思想在汉代的表征形态.  相似文献   

10.
车马出行是汉代壁画中的重要题材,不同地域的车马出行图反映不同的地域文化。东汉时期各种绘画表现技法已趋成熟,壁画作品已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充分反映了汉代社会的真实生活和精神面貌。车马出行这一图式所显现的地域文化及时代特征、鲜明的民族特色与艺术特色、独具个性化的艺术风格和图式,是对于汉代国家形象的成功塑造。  相似文献   

11.
北斗崇拜是两汉时期人们信仰世界的一大内容,不管是文献资料还是出土文物都能清楚地说明这一事实。问题在于为什么崇信北斗,通过梳理材料,大体可知汉代北斗信仰中最有代表性的观念主要有两点,一是北斗为“帝车”,是上天之主宰,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地上人君的象征;二是北斗为司命帝君,人死后归于北斗门下,其司职类似于后世的地狱阎罗。其中,北斗司命帝君的身份较少被人论及,而这一点恰恰又是对道教北斗本命神信仰影响最大的。同时,搞清楚这一点,能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人对身后世界的想象。   相似文献   

12.
汉诗中既有女性柔美的形象,也有自强自立的形象,还有刚正不阿、维护正义的形象。汉诗中反映女性的婚姻家庭生活亦是丰富多彩的,既有夫妻间的笃厚深情,也有女性不幸的婚姻,以及女性家庭地位与生产劳动的内容。女性的心态大多依赖于男方,从而造成了婚姻的不和谐。  相似文献   

13.
汉代画像石中有胡人、骆驼、狮子、象以及佛教人物等许多外来艺术形象,这些艺术形象反映了汉代战争、丝绸之路、佛教的传入所带来的外来文化对汉代文化艺术的影响。汉代对外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汉代画像石的创作素材,还在造型手法、创作思想上对汉代画像石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汉代画像石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汉代儒家自觉地从男性视角,为封建的男权社会塑造了理想的女性形象,并通过"礼法"和社会教化系统两种途径将这些信息传达给社会中的女性。这种带有鲜明的性别尊卑的意识逐渐为女性所认同,并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行为准则,对女性群体心理、性格、气质、思维等特征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儒家的女性观与现实生活中的女性观有一定的差距,就整个汉代而言,这种差距逐渐缩小,女性逐渐趋同于儒家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5.
两汉之时,民间习俗深受儒家经学的影响。这也表现在丧葬、祭祀活动和复仇风气方面。当时民间流行的丧葬仪式和随葬器物,人们推出的厚葬或薄葬主张等,大都以经学理论为依据。而盛行一时的复仇之风,更是人们贯彻儒家经义的直接体现。当然,较之早期儒家经典的记载和规定,汉代的一些习俗也发生了某种变异。  相似文献   

16.
两汉时期的丧葬礼俗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汉时期的丧葬礼俗反映了封建社会初期的一些特点。儒家的三年之丧在社会上并不流行。对鬼神的迷信和孝观念的盛行使两汉兴起了厚葬之风。在土地私有制的基础上出现了封建的家族墓地。对祖先的祭祀在民间盛行 ,并出现了祭祀的场所———祠堂。  相似文献   

17.
在对汉代诗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揭示了汉代妇女生活的风貌与内涵.  相似文献   

18.
丧葬礼俗包括丧葬礼仪与民间丧葬风俗。它反映了民国时期社会文化变迁的广度与深度。民国时期新式丧葬礼俗的实施情况具体表现在推行公墓制;提倡火葬,建立殡仪馆;开追悼会,倡导国葬和公葬;采用形式简明的讣闻。  相似文献   

19.
丧俗礼俗在人们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由于地域,生活习惯的不同,历史传统的差异,农村丧俗各具特色。民国时期皖北农村丧葬礼俗便有自己的特征,这对研究地域文化,造福一方,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丧俗所表现的愚昧性、腐朽性和落后性,仍是在移风易俗中提倡科学、更新观念的根本障碍;丧俗中所表现的陋俗也是移风易俗所要革除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20.
就“楚声”在汉代音乐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进行探索,对汉代音乐文化的空前繁荣这一历史现象进行挖掘、整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汉代音乐文化做一点铺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