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今年是文化部主办的’99中国国际民族歌舞年,这项以“欢庆、繁荣、友谊、迎接新世纪”为主题的大型活动,向全世界各民族发出了邀请。其旨在促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弘扬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作为歌舞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5月23日至6月30日举行的长城艺术节,开幕式在宏伟的居庸关长城脚下举行,来自湖南的湘西州民族歌舞团为广大观众演出了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的苗族舞蹈《腊尔山的春天》和《赶秋》。他们还在北京海淀剧场成功地演出了大型民族舞蹈诗《扎花女》。艺术节期间,约有20多个国内外…  相似文献   

2.
金孔雀     
在1986年第二届全国舞蹈比赛中,中央民族歌舞团青年舞蹈演员杨丽萍自编自演的舞蹈《雀之灵》,荣获编导、表演两项一等奖。这位西双版纳长大的白族姑娘,在《雀之灵》的舞蹈表演中,不仅仅停留在模仿孔雀戏水、梳理羽毛、开屏、展翅等外在造型上,而且还寻求内在的意蕴,虚实结合,动静得当,刚柔相济,把《雀之灵》淋漓尽致地“舞”了出来。人们正是从她的表演中,惑到了自然界的美,看到了舞台上“孔雀”的丰韵。  相似文献   

3.
2010年4月28日,由《民族研究》杂志社、西南民族大学联合主办,我校西南民族研究院、西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和《民族学刊》编辑部承办的“第三届中国民族研究西南论坛——宗教、民族与社会”在我校隆重开幕。校党委副书记、校长赵心愚,《民族研究》杂志社副主编刘世哲,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沙马拉毅出席活动。论坛开幕式由沙马拉毅副校长主持。来自全国的高校和民族科研机构的8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论坛开幕式。赵心愚校长在开幕式上致辞,他指出,我校一直重视民族学、宗教学研究,注重加强民族学、宗教学的学科建设,宗教学硕士点是学校最早建立的硕士点之一。建校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学“第三届中国民族研究西南论坛”在我校隆  相似文献   

4.
安代舞蒙古族舞蹈的活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的父辈那一代开始,在科尔沁,无论是什么民族,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可以说找不出一个不知道安代舞的人,机关、学校甚至找不出一个没有跳过安代舞的人。这一切,充分说明了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蒙古族传统舞蹈“安代舞”在科尔沁地区的传播就已经远远超出蒙古民族了——被称为蒙古族舞蹈活化石的安代舞,是流传内蒙古通辽市周边地区的一种原生态舞蹈。在蒙古语中“安达”是“朋友”,或双方结为“盟友”之意。《蒙古秘史》在描写铁木真与札木哈二人以互赠拐骨、互换腰带的形式结成“安达”的记载时说:他们在结为“安达”之后,其部下随即“绕蓬…  相似文献   

5.
张竞 《民族论坛》2001,(4):28-29
赵湘,瑶族,湖南人。1975年6月成为江华民族歌舞团一名舞蹈演员,同年9月考入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舞蹈专业,1987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分配到中央民族歌舞团工作,任主要演员至今。1980年,表演《追鱼》荣获首届全国舞蹈比赛少年组表演一等奖,之后,她的作品又先后获得二十世纪华人经典作品二等奖、1997年第七届全国孔雀杯舞蹈比赛表演二等奖等诸多奖项。作为当代少数民族舞蹈的优秀表演人才,赵湘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艺术活动,并多次随团赴美国等地访问演出。2001年5月,在北京举办个人专场独舞晚会“我从瑶山来”获得极大成功。  相似文献   

6.
《母亲》是20世纪90年代由张继刚编创、卓玛表演的藏族女子独舞。本文通过赏析《母亲》,进行民族舞蹈作品创作中共性与个性的探索,分析民族舞蹈创作中应该掌握的共性因素以及应该突破的个性手段,以求在未来的民族舞蹈创作中,寻找到提升民族舞蹈编创水平与质量的方向,创作出优秀的民族舞蹈作品。  相似文献   

7.
辽宁省代表团演出的满族舞蹈《莽式空齐》和《伊姆钦玛克沁》,第一次把满族舞蹈搬上我国的文艺舞台。满族民间舞蹈,已从我国文艺园地上消失多年。为了恢复和搞好这个艺术品种,丹东、抚顺等地创作人员,跑了许多地方,查阅了大量史料,走访了不少的民间老艺人。《莽》和《伊》的舞蹈基本语汇是从《柳边纪略》、《宁古塔纪略》、《啸亭杂录》、清史稿等有关资料中整理出来的。音乐,运用了满族《八角鼓曲牌》的“弦腔”、“推船”、“娃娃腔”等曲调和满族祭祀音乐。《莽式空齐》也叫《喜起舞》。这种舞蹈多是在部落猎获集会、  相似文献   

8.
《民族团结》杂志社经国家民委批准,于6月12日在于夏银川市召开了北方通讯工作座谈会。来自北方14个省、市、自治区的民委宣传部门的负责同志和通讯员,共有10个民族的50多名代表出席了座谈会。宁夏回族自治区副主席马腾霭出席会议并讲了话。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部长马立凯、办公厅秘书长马基新、宗教局副局长孙鸿书等领导同志出席了开幕式。《民族团结》杂志社总编辑辛智同志在开幕式上讲了话,他说:《民族团结》杂志是国家民委主办的政治  相似文献   

9.
杨专  李立 《民族论坛》2012,(9):47-50
看过2012央视龙年春晚的观众,一定记得这样一个节目:瑶琴声声的吊脚楼前,阿哥阿妹互诉衷肠,风情万种的舞蹈与妙趣横生的杂技完美融合……除夕夜的春晚舞台,伴随着国家一级演员、“民歌小天后”湘妹子雷佳的倾情演唱和著名舞蹈演员沙呷俊男的精彩表演,一个别具意趣的民族舞蹈《追爱》让电视机前的亿万观众拍手叫好。这个叫《追爱》的精彩节目原名《追爱相思楼》,其原型来自于张家界市魅力湘西艺术团创作表演的大型歌舞诗《魅力湘西》中的一个片段《爬楼》。《魅力湘西》自2010年在张家界上演以来,受到广泛好评,被评为全国旅游文化重点项目和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10.
本刊推荐我们用歌舞展示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我们用激情演绎这属于中华文明的另一半我们在舞台上翻开中华各民族原生态文化的精彩目录地方:云南曲目:《舞彩云》:打造者:云南省民委、省文化厅表演评介:这是一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活态保护和合理利用的“舞台艺术精品”。一群守望精神家园者的歌舞。它蕴涵着大量的民族文化信息,彰显了民族文化的个性,维护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可以称为是一座云南民族舞蹈的“基因库”。此台节目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用歌舞表现得既传统又现代,既民族又世界,具有民族的个性,又有世界的共性。让观众深受震撼!…  相似文献   

11.
从远古走到今天,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的舞蹈艺术一直在民族发展的进程中成长和完善。他们的民族舞蹈大多是狩猎题材的自娱自乐的舞蹈艺术形式,舞蹈语汇以模仿动物、鸟类、狩猎和采集活动为主,比如鄂伦春民族的《黑熊搏斗舞》、鄂温克民族的《罕日切舞》、达斡尔族的《鲁日格勒》等等。这些民族舞蹈艺术具有一定的摹拟性特征,采用拟声、状形、达意、传情的手段和方法去抒发舞者的感情,质朴无华、简洁自然,是对游猎生活的最直接展示。  相似文献   

12.
叶梅 《中国民族》2008,(4):35-35
认识玛尔简是在2006年鲜花盛开的5月。当时,民族文学杂志社和《中国民族》杂志联合主办了“全国人口较少民族作家研讨班”,来自不同地域和民族的40多位作家相聚北京。开幕式上,身着各种民族服装的作家们花团锦簇欢声笑语,裕固族的女作家玛尔简就是那样令人眼前一亮地出现在了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13.
金秋 《中国民族》2010,(3):48-50
起源与创建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戴爱莲先生在重庆地区从事的舞蹈艺术教育活动。在周恩来同志和邓颖超同志的关心鼓励之下,归国华侨戴爱莲先生励志报效祖国发展中华各民族舞蹈艺术。1941年她深入广西大瑶山地区采风,创编了第一部少数民族舞蹈作品《瑶人之根》,从此开始了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创作与表演工作,同时,她还致力于少数民族舞蹈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民族》2012,(7):1
以微小的声音,传递宏大的主题多多达人:会演开幕式晚会《盛世中华》体现民族"大团圆"主题。真棒!北京暖月:会演开幕式总导演、中央民族歌舞团副团长丁伟介绍说,此次开幕式是历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开幕式中演员阵容最大的一次。晚会节目大部分是从民族地区选调,演员中年龄最大的70岁,最小的7岁。"泥土芬芳"与"时尚炫目"相融合,是此次开幕式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15.
挺拔的青山,飞流的瀑布,美丽的村寨,年轻的母亲怀抱孩子,与一群身着民族特色服装的姑娘欢快地歌舞……这是2005年12月11日在湖南大剧院上演的“湖南省第二届少数民族文艺调演”《我的湘西》里的幕景。大型民族舞蹈音画《我的湘西》由湖南省民族歌舞团表演,全剧分为“乳泉”、“心火”、“神地”三章。该剧的编导创意主要是展示人世间总有割舍不断的乡土情结,就像儿女与母亲的血缘关系一样,深入骨髓,无法斩断。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人都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给予自己生命的那个人,一个是养育自己的那方水土。所以说,该剧在歌颂伟大母爱及乡土情结…  相似文献   

16.
《相和歌》是中国民族舞剧经典作品《铜雀伎》中的舞蹈片段,编导孙颖老师在作品中复现了汉代时期盛行的女乐舞蹈——《盘鼓舞》。《盘鼓舞》因舞者敏捷踏盘踏鼓而舞的形式得名,既具有如飞似行的高超舞技又展现出独特的柔婉韵律,代表着汉代舞蹈的最高水平。本文通过对舞蹈作品《相和歌》的舞蹈语言、舞蹈构图等要素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探索汉代艺术文化的审美取向与美学意蕴,以汉代舞蹈的形象与意象展望汉代社会的文化面貌。  相似文献   

17.
马锡珍 《中国民族》2007,(10):32-33
回族舞蹈是伴随着回回民族的形成、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是在伊斯兰文化和中国本土文化的双向交流、渗透过程中新的文化创造,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由于宗教观念和民族生活的特定性,回族舞蹈无论是流散于民间的娱乐活动还是舞台表演的作品创作,都是在以表现民族精神气质、反映民族思想感情、展示民族生活风貌过程中形成自己艺术审美独特风范的“这一个”。回族舞蹈的发展也必将是在当代精神的发展创新中,不断完善着自己“这一个”的形式美创造。  相似文献   

18.
《阿昌喜爱蹬俄罗》,是我国建国以来,首都舞台上第一次出现的阿昌族舞蹈。这个舞蹈,描绘出了阿昌族小伙子在赶摆路上的欢乐。有句俗话说:“阿昌生得犟,不哭就要唱”。阿昌人把边歌边舞称作“蹬”,“蹬俄罗”是这个民族最古老的传统歌舞活动。在每年春节,是“蹬俄罗”最热闹的时候。娶亲嫁女,迎亲贺戚,盖起新房,都要有“蹬饿罗”。就连男女青年唱情歌,也常用“俄罗”调子。“俄罗”有固定调子、固定内容,  相似文献   

19.
苗族文化的“巫教”、“农耕”、“农耕”、“山地”、“无字”诸特征,使其舞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美学特色:无论是庄严隆重的《接龙舞》、《跳香舞》,还是妙趣横生的《芒蒿舞》、《雷公舞》;无论是惊险谐趣的《迁徙舞》、《花杆舞》,还是粗犷慓悍的《木鼓舞》;或者是明快清新而又含蓄腼腆的《花带舞》、《锦鸡舞》。不管这些舞蹈始于哪朝哪代,成于哪年哪月,都各是鲜明的美学特色,即使观赏者来自繁华的现代都市,或是扶犁耕作的乡村僻野,都会被其浓郁的美学情趣所感染,从中得到怡然悦心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20.
史诗《格萨尔王传》是一部藏民族形成和发展的文学纪录、是重大历史事件的艺术概括与再现,也是该民族的“传奇故事”和“圣经”。正如黑格尔所论:“史诗是民族精神的标本展览馆、它所反映的是本民族的伟大人物。他们代表全民族的整体,他们虽然是个别的人,却有着普遍性,是民族精灵的体现”(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214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