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晓兰 《社科纵横》2005,20(4):173-174
中国龙女故事源远流长而又变化多端。它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龙”为原型,接受印度佛经故事的改造,融合了创作主体的时代理想,逐渐中国化、世俗化。并形成书面传承与口头传承两个独立而又相互影响的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2.
宝物崇拜作为普遍存在于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现象,为神话传话、文学创作提供了无数母题和原型.明清小说宝物描写更是五花八门,斗宝情节妙趣横生,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风景.  相似文献   

3.
徐小霞 《社科纵横》2005,20(1):125-126
神话原型批评具有人类学心理学的视野 ,其理论渊源和批评方法倾向之间具有衍生关系 ,传入中国后与我国本土文化密切结合、交融 ,从而实现了这一批评方法在中国的本土化和革新。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印度古典诗学味论中的艳情味概念进行了梳理、论证 ,指出它产生的背景文化 ,它在文学及文论中的价值意义 ;揭示艳情作为重要审美因素 ,它的发展及至最高境界喜 ,形成一道清晰的轨迹 ,显现出印度宗教文化哲学及民俗风情的个性风貌 ,更是展示了印度古典诗学味论的一个侧影。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中国文艺的史实出发,采用神话原型批评方法,探究神话对于中国审美文艺学的生成意义——神话如何形成为一种结构凝结于中国审美文艺学之中,回答神话如何为中国审美文艺学提供和积淀了审美经验等问题。文章探究了神话这一建立思维通则的隐喻思维的形态,通过某一原始的神话原型所滋乳的结构系统探究了深层的思维机制生成。  相似文献   

6.
吴晓玲 《浙江学刊》2003,(1):128-131
本文对印度古典诗学味论中的艳情味概念进行了梳理、论证,指出它产生的背景文化,它在文学及文论中的价值意义;揭示艳情作为重要审美因素,它的发展及至最高境界喜,形成一道清晰的轨迹,显现出印度宗教文化哲学及民俗风情的个性风貌,更是展示了印度古典诗学味论的一个侧影。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楚辞》神话是中国神话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继承古代神话精神,又开创新神话主题,呈现出新陈代谢的活泼局面。文章指出,引起《楚辞》神话的新变有三大重要因素:一,人的整体觉醒使神灵世俗化,神话从此唱起生命恋曲;二,民族精神的成长使神话在文化冲突中占据突出地位,《楚辞》神话的许多重要篇章都是面对异族神话挑战的应战,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三,个性人格的成长,冲破了神话固有的属于集体的属性、民族性与个性人格的交织,使《楚辞》神话走向全新境界。《楚辞》神化的新陈代谢过程加深了我们对神话发展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印度的中国学研究:正在改变的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早期的印度中国学 中国学的发展,最初的动力来自于一种探索印度与其邻国的文化联系的渴望,这种联系看起来是非殖民主义的.这种情形既提供了一种在殖民框架之外形成新的关系并批评西方殖民主义的机会,又为印度提供了一个后殖民秩序下的选择.对中国学的学术研究则是在一个更广泛的、基于对中国的认识的背景下形成的,它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历史联系中去,如僧侣对佛教的传播、贸易以及殖民主义网络.  相似文献   

9.
佛塔的演化,是一本展开的佛教史,是一门艺术的类型学,是一道思辩的哲学题。佛教在历史的发展演化中形成了三大文化圈:印度佛教圈(包括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以及中亚一些地区)、藏传佛教圈(包括西藏、喜马拉雅山地区、蒙古及中国内地一些地区)、汉化佛教圈(包括汉地、朝鲜、日本等),各文化圈中的佛教都是印度佛教外传与本土文化结合的产物。对跨文化的审美文化比较来说,理解了艺术的原形态,就更能理解它传播到其它文化以后演变出的新形态的意义。佛塔在汉地,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但汉塔无论在艺术形式和象征意义上都与印度佛塔大不相同,本文主要论述印度佛塔形式和意义,及其在印度佛教圈的南亚和东南亚的演变,这会为理解整个佛教艺术中的塔提供一个基础,也为更深地理解汉塔提供一个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0.
印度天文学的产生和发展自成体系,但不等于说是孤立闭守的。无论从陆路还是从海路看,印度都处在东西方交通之间,所以它很早就通过陆上或海上与附近国家进行商业贸易。科学文化也随之相互传播,相互影响。天文学方面的情况亦如此。自波斯王大流士一世与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先后对印度的征服,“使印度暴露在西方世界面前,并建立了印度与地中海东部沿岸居民之间的联系。”此后,科学文化交流亦不断增加。如印度在星相学方面受到波斯的影响,也受到经希腊人传播的古巴比伦的影响。这就促使印度人更加重视星相学,以至著名的星相学家彘日说:“一国之君主若无星相学家,则如  相似文献   

11.
赵文琼 《社科纵横》2011,26(7):177-178
本篇论文试图借助诺斯洛普.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探讨《红字》中人物形象与圣经原型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更为深刻地挖掘这部小说的思想内涵、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和印度的猴文化概况,然后对中国和印度猿猴故事的创作方式作了对比分析,最后指出了印度猿猴故事通过佛教传入中国并对中国文学产生影响的情形。  相似文献   

13.
王向远 《南亚研究》2009,(1):149-156
中国作家与印度文化的因缘关系的研究,是比较文学立场上的跨文化研究。从这一角度对上千年来中国涉及印度的有关作家作品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与评述,可以打通文史界限,打破虚构性作品与非虚构性作品的界限,揭示中国作家对印度的客观的研究记述与主观的情感想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呈现中国文学中的印度形象,进一步确认印度文化对中国作家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4.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主办的“印度神话与世界神话”学术讨论会,于1990年10月24至25日在京举行。亚太所社会文化研究室副主任、中国印度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张锡麟主持会议,亚太所所长黄心川研究员到会看望了与会代表。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外国文学所、少数民族文学所和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北京图书馆、中国国际电台、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单位的26名代表参加了讨论会。会上,刘安武、何乃英、薛克翘等人谈了印度神话的特点及分类问题;黄宝生、周志  相似文献   

15.
孙金琛 《阅江学刊》2023,(5):150-159+174
网络文学作品的跨文化传播不仅需要媒介、资本和国家力量的推动,还有赖于读者对文化语境的认同与介入。“克苏鲁神话”在世界范围内的接受为“中式克苏鲁”网文提供了传播语境,同时,“中式克苏鲁”网文的对外传播丰富了“克苏鲁神话”的内在文化结构,亦推动了国内玄幻类网文的创新。进一步辨析“中式克苏鲁”网文作品的神话原型、神话位移,发现在“中式克苏鲁”网文的传播过程中呈现出从“世界内容”到“中国故事”的演变过程,其中国内的“亚文化”圈层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克苏鲁神话”的中国化呈现揭示出网文对外传播的独特模式,固有的叙事套路搭配不同的文化元素,在保证作品传播效果的同时推动了不同文化的对话与融合。  相似文献   

16.
在印度近代宗教改革运动基础上兴起的新吠檀多主义哲学,是印度哲学家在沐浴欧风美雨之后对印度传统吠檀多论予以改造之后的产物.它是印度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结合的产物,也是印度传统文化走向现代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概述了这一近代哲学思潮的发展过程,介绍了代表人物及其主要学说,分析了这一重要哲学流派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史前艺术的解读 ,同时印证于典籍文本和民俗学田野作业 ,本文认为史前时期浙江先民中存在着鸟崇拜。并由此进一步影响到当时的口头叙事活动 ,形成了有关鸟的神话母题。这种母题对后世口头叙事产生了深远影响 ,致使鸟的神话在浙江大地上世代相传 ,绵延不绝。  相似文献   

18.
李含 《日本学刊》2005,(3):130-143
日本文化的原型存在于日本古代神话和历史叙述当中,因此有必要从神话、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对日本文化的性格进行研究。本文从对《古事记》的有关记述的分析入手,通过与西方思想的比较,对日本文化的“耻感文化”、共同体主义的“场”的伦理以及母性社会原理等性格做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史前艺术的解读,同时印证于典籍文本和民俗学田野作业,本文认为史前时期浙江先民中存在着鸟崇拜。并由此进一步影响到当时的口头叙事活动,形成了有关鸟的神话母题。这种母题对后世口头叙事产生了深远影响,致使鸟的神话在浙江大地上世代相传,绵延不绝。  相似文献   

20.
冯玉雷 《社科纵横》2006,21(7):126-127
本文通过对中国民间故事《老鼠嫁女》、《无贼城》和民谣《睡觉歌》等结构模式的研究,结合流传在西亚的有关阿都尼斯死亡、复活的神话,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分析了这些故事结构原型产生的基础以及对东方思维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