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有名的“西塞山前白鹭飞”等五首《渔歌子》词,几百年来都认为是唐人张志和的作品。但实际上,它是颜真卿赠给张志和的词,作者不是张志和,而是颜真卿。 记载这一历史真相的是唐人朱景玄。他在《唐朝名画录》中说:“张志和或号烟波子,常渔钓于洞庭湖。初,颜鲁公典吴兴,知其高节,以《渔歌》(即《渔歌子》,下同,笔者注)五首赠之。张乃为卷轴,随句赋象,人物、舟船、鸟兽、烟波、风月,皆依其文,曲尽其  相似文献   

2.
唐代诗人张志和曾作《渔歌子》词五首,一经传唱,后世许多文人,乃至日本的嵯峨天皇(公元810—公元823年在位)及其公主,都或仿作之,或用其意而填他词,而更多的人则将其编入自己所选的总集中。这样的几首小词,竟如此魅人,且至今仍有其审美价值,原因何在呢?有人仅根据其某一首词说是因为他赞美了淳朴自然的渔家生活,而又有人同样抓住其  相似文献   

3.
从《经传释词》看王引之的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王引之的《经传释词》(以下简称《释词》)是一部很有价值的训诂著作。它编次的科学性和释义的准确性,是前此关于虚词训诂的专书所不及的。研究这部著作,从中认识王氏治学的精神和方法,对发展训诂这门科学是有益的。王氏的治学精神是实事求是的。他受到前辈学者,特别是他父亲王念孙的影响很深。王氏撰写《释词》,不是从概念出发,而是从实际出发。“自《九经》、《三传》及周、秦、西汉之书,凡助语之文,遍为搜讨,分字编次,以为《经传释词》十卷,凡百六十字。”(《释词》自序)《九经》、《三  相似文献   

4.
诗体三题     
唐代的诗歌体裁种类繁多,旧有的认识还很有限,有些存在错误。本文对此考察了的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长句",即唐人主要用于称呼七言律诗的术语;二是七言排律在唐代的创作情况,得出并非"很少见",而是很常见而且很有特点的结论;三是对中唐的杂言诗多方面考索,得出张志和《渔歌子》不是一首词,而是一首杂言诗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周履靖是晚明时期所学甚杂的通才型文士,也是典型的“山人型”作家。他词曲兼作,其词作多一词一调之举,表现出乐于尝试不同调式的浓厚兴趣;但却对《渔歌子》一调有大量填制,这与他渴望隐逸山林、啸傲江湖的志趣相关。周履靖在散曲创作中几乎专作南曲套数,且多歌咏隐逸之乐,与词中主要题材内容相一致。因受明代曲体词化与词体曲化风习的浸渍,周履靖词曲的主体风格一同呈现出“清疏”的特征。无论从题材内容方面还是从审美风格方面看,周履靖的词曲创作都表现出一种趋同性特征,这与晚明词曲二体总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在明代词学史上,杨慎是一位举足轻重的词学家.他在《词品》中对词调名的考证、对词作的校勘与辑佚,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对词作中生僻意象的求源考释,有助于人们准确地鉴赏词作的意义;其词体起源论、词体风格论以及词体主情说在词学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词品》是研究明代词学史以及中国词学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7.
西湖与宋词     
一谈宋代的西湖词,得先以唐代的词作引子。李白、杜甫都到过浙江,而都没有西湖诗;第一位作家使西湖在文学上得盛名的是白居易。在他许多诗篇之外,还有一首《忆江南》小令,那是唐人第一首詠西湖的词。这首词编在他的《白氏长庆集》。卷六十七,是他在唐文宗开成二年(八三七)退老洛阳时回忆江南旧游之作。词共三首,第一首泛写江南风景;第三首写苏州;第二首忆杭州的是:  相似文献   

8.
姚燮(1805—1864)是近代文学史上一位有多方面成就的作者,擅诗、词、曲、骈文,又长于绘事。他一生作诗万余首,《复庄诗问》仅收诗三千余,是在友人资助下侵梓的;又有《疏影楼词》,抒发他生活中“愁深欢眇”的怀抱,甚得词曲界的推崇,黄燮清在此词集的序中评称:“梅伯词极跌荡新警,如山鸡舞镜,顾影自怜,能独树一帜”;戏曲方面,创作有《退红衫》等传奇,此外还究心曲学,所著《今乐考证》,是在晚清剧曲之学极度衰颓的情况下,产生于王国维《曲录》之前很有影响的一部重要  相似文献   

9.
河南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岳淑珍:《杨慎〈词品〉述论》指出在明代词学史上,杨慎是一位举足轻重的词学家。他对词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方面即《词品》的撰辑。他在《词品》中对词调名的考证、对当时流行  相似文献   

10.
李煜是南唐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词人。由于他身经亡国之痛,身分和环境起了急剧的变化,深刻地影响了他的创作,使他前后期的词表现出不同的风貌。前期的词多为描写宫廷享乐的艳情之作,如《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等,可谓代表作。后期的词几乎全是写囚居中“日夕以泪洗面”的深悲巨痛,如《虞美人》(春光秋月何时了)、  相似文献   

11.
俞平伯的词史观主要集中反映在《〈唐宋词选〉前言》一文中,他认为词发端于民间,是诗进化的结果;词有两条发展道路,分别是以《花间》为代表的"狭深"和以苏、辛为代表的"广深",后者更接近词的本色,为词之正宗。他接受并扩充了黄侃、胡适及王国维的词史观,同时在俞樾、俞陛云的影响下吸取了传统词学理论的精华。他的三本词体鉴赏专著是其词史观的重要实证和阐释。  相似文献   

12.
论赵彦端词     
赵彦端(1121—1175),宋魏王廷美七世孙,字德庄,号介庵,鄱阳(今属江西)人.绍兴八年(1138)进士.乾道四年(1168)以直显谟阁为福建路转运副使,六年以直宝文阁知建宁府.有《介庵词》.《全宋词》收他的词一百五十八首.另《诗(?)》第二十五册还收有一首《水龙吟》(雨山空翠烟霏).《宋史》不传.张端义《贵耳集》载,彦端尝赋西湖《谒金门》词,其中“波底斜阳红湿”句为高宗所喜,说:“我家里人也会作此等语!”由此可以想见他在当时词坛上的一定影响.介庵词至今尚未见论及者.本文试图从他的词诗化、雅化的角度,对其题材内容、艺术表现和风格特点作谫陋论析,以见介庵词在宋词发展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清代汪森编写的《粵西诗载》,在他的《粵西三载》(即《粵西文载》、《粵西诗载》和《粵西丛载》)中,是编写得比较早也是比较好的一部书。书中收录了上起汉代,下至明末有关广西的诗歌三千一百一十八首,另附有词四十五阕;作者计八百三十二人,其中广西籍五十六人。共分四十五卷(包括词一卷),计三十万多字。在这浩如烟海的诗歌作品中,  相似文献   

14.
陈子龙《湘真阁存稿》和《倡和诗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子龙是明末清初云间词派的重要人物。他的《湘真阁存稿》作于甲申国变之后,是一部唱和之作,收在与其他五位云间友朋的唱和总集———《倡和诗馀》中。本文拟将陈子龙《湘真阁存稿》与其他词人的唱和词作对比分析,从词的意象、闺情词、咏物词三方面入手,研究其表现的共同倾向和相互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江汉论坛》一九九○年第四期发表了张应斌同志《“西塞山前”是张志和的作品吗》一文(以下简称“张文”),文章认为:“有名的‘西塞山前白鹭飞’等五首《渔歌子》词,千百年来都认为是唐人张志和的作品,但实际上,它的作者不是张志和,而是颜真卿。”张文大胆提出新说,精神固然可佳,然而这一结论却大有可商之处。张文立论的主要依据是唐人朱景玄《唐朝名画录》中的一则记载,其中说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词学的建立是在宋元之际,其中张炎的《词源》达到此时的最高水平。张炎是宋词的光辉结束者,又是宋词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词在清代初年浙西词派推动词学复兴时曾被作为学习的典范,他的词学理论在现代词学界受到高度的重视。《词源》成书于元代延四年(1317年),但流传不广,元明藏书家未见著录。明代万历三十四年(1600年)陈继儒编《宝颜堂秘笈》续集时,取《词源》下卷和陆辅之《词旨》合为《乐府指迷》,而书名遂与沈义父《乐府指迷》混淆,因被视为伪书。清代嘉庆十五年(1810年)秦恩复得元人旧钞完帙刊于《词学丛书》,道光十二年(1832年…  相似文献   

17.
王沂孙字圣与,号碧山,又号中仙,会稽(今浙江绍兴市)人,是宋元之交的一位重要词人。传世有《花外集》一卷。在王沂孙仅存的六十几首词中,最有价值、最能体现其艺术特色的是他的咏物词。本文试就三个方面对其咏物词作初步探讨。一、峭拨幽深是王沂孙咏物词的艺术特色最早提出碧山词“峭拔”的是同时代词  相似文献   

18.
宋代周邦彦的清真词历来引人瞩目。但是,建国后关于周邦彦及其词的评价偏低。在一般论者心目中,一是视他为一个生活放浪、格调低下的风流词客,一个与北宋末统治者一道“醉生梦死”(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册639页)的“御用的词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编《中国文学史》614页).二是认为他是一个词作内容单薄、只追求形式的“婉约派”、“格律派”大师。最近几年,学术界对清真词开始重新予以注意。但  相似文献   

19.
欧阳修在北宋词坛上与晏殊齐名 ,他擅作小令 ,其词以较高的艺术性和风格的多样性雄立词坛。《采桑子》十首是词人晚年居住颍州时整理的自己在不同时期吟咏颍州西湖美景的一组词 ,词风清新疏隽 ,充溢其中的是作者的旷达情怀和乐观精神 ,一洗晚唐五代凄婉缠绵的词风 ,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号板桥,以号知名于世。江苏兴化人。他不仅是我国清代的著名书画家,而且是杰出的现实主义文学家。“板桥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松轩随笔》,见马宗霍《书林藻鉴》),但“词犹胜于诗,吊古摅怀激昂慷慨,与集中家书数篇皆不可磨灭文字。”(清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后人为词,学板桥不已。”(《白雨斋词话)今存百廿篇,此为他精选传世之作。在《题陈孟周词后》的序文中记道:“陈孟周,瞽人也。闻予填词,问其调。予为诵太白《菩萨蛮》《忆秦娥》二首。不数日即为其友填二词,亦用《忆秦娥》调。其词曰(略),予闻而惊叹,逢人便诵。……拙词近数百首,因愧陈作,遂不复存。”仅在范县一次就焚词近数百首,可见板桥词作甚多,因精选之严,删余无几,当为叹惜。《板桥词》中“歌咏百姓之勤苦”,抨击黑暗社会的凡三十余首,如《满江红·田家四时苦乐歌》、《潍县竹枝词》、《浣溪沙·老兵》、《瑞鹤仙·官宦家》等;怀古抒情词约三十二、三首,如《念奴娇·金陵怀古》、《青玉案·宦况》、《满江红·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