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与作文》2011,(7):16-25
第一章“汤姆!”没人答应。“汤姆!”又没人答应。“这孩子到底怎么啦,我真搞不懂?你这个汤姆!”还是没有人答应。  相似文献   

2.
在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里,美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MarkTwain1835—1910)根据自己的童年生活经历,以幽默的笔触,细致的描述,栩栩如生地塑造了汤姆·索亚,一个天真幼稚、吹牛撒谎、顽皮淘气、性好格斗、机智敏捷、愤世疾俗、善良正义、多愁善感、富于想象、乐于冒险的典型的男孩形象。汤姆追求传奇浪漫生活的故事,至今仍令少年读者倍感亲切,更令成年读者回味无穷.马克·吐温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他在细致地把握和呈现局部生活场景的同…  相似文献   

3.
马克·吐温在作品中借助儿童的视角,以童心映照美国资本主义工业化背景下虚伪冷酷庸俗的社会现实,进而又从社会层面赋予小说更深层次的现实意义。小说以童年历险为主线,以曲折生动、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为依托,塑造了汤姆等纯真少年形象,在给读者真实强烈的阅读愉悦感、共鸣感的同时,引发对现实社会不公的各种思考。《汤姆·索亚历险记》魅力在于永远的童年:童心、童趣、童真。  相似文献   

4.
从《汤姆·索亚历险记》看马克·吐温的幽默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默是人类语言中最复杂的机制之一.在<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小说中,幽默大师马克·吐温以幽默诙谐的笔调塑造了汤姆·索亚这-著名的文学形象,再现了当时美国的社会现实.作者幽默的语言特色在小说中发挥的淋漓尽致.本文从<汤姆·索亚历险记>出发,解读马克·吐温的幽默手法.  相似文献   

5.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品之一。本书最成功之处在于对汤姆·索亚这一儿童形象的塑造。本文着重分析了汤姆的性格特点之一,即表面上看他常逃学,不是一个好学生。但实际上他又是一个“博学”的顽童。这一既矛盾又和谐的特点使汤姆显得更加可爱和真实。  相似文献   

6.
《阅读与作文》2011,(9):9-16
星期六的早晨到了,夏天的世界,阳光明媚,空气新鲜,充满了生机。每个人的心中都荡漾着一首歌,有些年轻人情不自禁地唱出了这首歌。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欢乐,每个人的脚步都是那么轻盈。洋槐树正开着花,空气里弥漫着芬芳的花香。村庄外面高高的卡第夫山上覆盖着绿色的植被,这山离村子不远不近,就像一块“乐土”,宁静安详,充满梦幻,令人向往。  相似文献   

7.
作为现实主义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始于19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的美国文学的本土色彩,使美国文学摆脱了欧洲文学传统,向独立的美国文学迈进,对真正的美国文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以美国本土色彩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马克·吐温和他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为例,简要分析了美国文学史上的本土色彩及其对美国文学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9.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儿童可以做成人的老师!”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儿童比成人更多的保留着人类灵性中的真、善、美。我们认为他的这句话可以作为作文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警言。  相似文献   

10.
《倾听孩子》的作者帕蒂·惠芙乐(Patty Wipfler)是一位长期致力于家庭教育心理咨询研究与实践的女性。她认为,为了使孩子在童年和少年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形成期——健康成长,父母要学会倾听孩子。孩子的健康成长可以说是每一位做父母的天赋心愿,“爱孩子”作为一种本能情感,在各种各样的生活情境中被身为父母者演绎着人间的悲喜,有时我们被它感动着,有时我们又被困扰着。“怎么去爱”、“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爱”等问题常常在为人父母者心里萦绕,尤其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们常在面对家庭教育中的具体问题时日益力不从心和无所适从。当孩子一切正常时——活泼、好学、懂事、听话,我们感到很幸福和自豪。当孩子显得“不正常”时——例如情绪低落、大哭大闹、好发脾气、厌恶学校、不可理喻,我们几乎束手无策,最后只能简单粗暴地运用做父母的权威,采取“高压政策”,结果造成亲子关系更加紧张、父母对自己的教育能力丧失信心。《倾听孩子》这本书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可指导实践和操作。全书共有六个章节———专门时间、游戏中的倾听、孩子哭泣的时候、孩子恐惧的时候、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孩子愤怒的时候。每一个系列专题都介绍了孩子情绪产生的原因、心理根源、表现情形...  相似文献   

11.
暑假里,我读到《儿童文学》里的一篇文章——《被命运捉弄的孩子》,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书中感人心腑的故事,总是在我受到困难和挫折时鼓励我,战胜困难,要后退。  相似文献   

12.
在《阅读与作文》里,我们学习了《弟子规·入则孝》。其中有一条:“称尊长,勿呼名。”对我的教育最深。有一次,我去卖店买东西,正好爸爸去买菜。买完东西一算账,钱不够了,我就在卖店门口等爸爸。过了一会儿,我看见爸爸骑自行车过来了,就喊:“爸……爸……”喊了两声,他也没有答  相似文献   

13.
翻开马克·吐温的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先是大吃一惊,然后感到痛快淋漓、身心舒畅,为之振奋,随着汤姆的种种危险经历感到超越世俗羁绊,解脱心灵的压抑,心灵世界得到一种自由和解放.这,恐怕也不是我一个人的感受.掩卷深思,接世俗的观点看,汤姆真是一个顽童,一个出格的、越轨的、没有教养的野孩子.他打架、逃学、说谎,偷吃姨妈的糖和点心,上课时玩扁虱,做礼拜时恶作剧,在山野丛林中当罗宾汉,到小岛上当海盗….这样的孩子真是不同寻常.无独有偶,相隔半个多世纪,瑞典女作家林格伦又创造了一批“顽童”形象:长袜子皮…  相似文献   

14.
一九八○年高考试题的第四题是引起考生极大兴趣的作文题,叫《读‘画蛋’有感》.“画蛋”一文记叙的是达·芬奇小时候学画画的故事.芬奇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一位著名画家,据说他小时候拜当时名画家佛罗基奥为师学画,老师就是叫他从画蛋开始的.芬奇听从老师的指导,扎扎实实地学习画画的基本功,经过长期的艰苦的艺术实践,终于创作出象《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许多不朽的名画,因而成了一代宗师.这个故事不仅对考生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而且对我们今天探讨如何有效地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也是一个很好的启迪.  相似文献   

15.
16.
今天,我看了《好孩子画报·画月亮》。文章写了三个鼠娃喜欢画画,见到画,就照着画。鼠妈妈说:“你们要到大自然里去画真的东西,先去画月亮吧!”鼠大娃先去画,他画了月牙。几天后,轮到鼠二娃去画,他画了半个月亮。鼠小  相似文献   

17.
原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所有的儿童成为幸福的人。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许多孩子却变成了《小王子》这本书里所讲的那个“蘑菇人”,只会夜以继日不停地做算术题.没有时间去看周围的任何事物.没有时间体会身边的任何感动.最后他们对幸福的理解越来越模糊.心里的幸福感也越来越少。  相似文献   

18.
朱天心 《社区》2010,(29):4-4
三十几年前,还在念大学的时候,我和一些好朋友办一个杂志.面向社会发行。我们的平均年纪大概是不到20岁。社会上这么多文学刊物,还有那么多好看的杂志.谁要看一个近乎是校刊这样的作品?我们不得不四处去推销。那时候,我是相信阅读的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今天,老师指导我们学习了《丑小鸭》这篇课,使我很受教育。[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周礼 《社区》2010,(26):55-55
近日读明人洪应明的语录体著作《菜根谭》。《菜根谭》是洪应明的主要著作之一。写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然而这本好书却一直鲜有人所闻.直至近年才被人们发现,并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受到广大读者的推崇和喜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