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经济人”与“道德人”之价值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经济人”与“道德人”价值冲突之表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偌大的中国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带来了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使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市场经济对中国传统道德的冲击和挑战。这种冲击和挑战既有正面的积极意义也有负面的消极影响。这种冲突便是本文将要分析的“经济人”与“道德人”的一系列差异、对比乃至矛盾。这里所谓“经济人”,是指市场经济中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人;所谓“道德人”,是指以传统道德或一般道德为价值取向的人.“经济人”与“道德人”的…  相似文献   

2.
有学者指出,人际行为是人类社会中最奇怪、最不可预测和最难以理解的现象。自然界中人类面临最大威协恰是人类本身。不言而喻,由于生理方面的相似性和相近性,人类行为中有一些尚属于动物行为,但“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恰是人类本身”的根本原因。无疑是因为人自身的某种特性,而这个特性就是人是观念人,人是在一定观念支配下活动的。其实说人是社会动物也罢,政治动物也罢,主要还是指人的文化特性,归根结底是指认人类所独具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中知识分子向来不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的“自序二”中说,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乃吾一切先哲著书立说之宗旨”。在今天,这种说法仍有极大的价值,其道德教化的意义可以淡化,即道德姿态必须放低,不能一切从道德立场出发;而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其对社会责任的自觉,则必须强化。 中国的知识分子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历了一场空前的浩劫。由“反右”而“文革”,对知识分子来说都是灾难性的运动。批胡适可视为前“反右”运动。在…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6,(12):20-25
一般认为,整体主义生态伦理观以利奥波德为主要代表。然而,2000多年来,中国儒家的生态伦理观就是整体主义的。儒家把整个宇宙看成一个生命大化流行的世界,在这个生命世界中,人与宇宙整体在本性上是内在相通的。中国哲学的最高概念是"道",在儒家看来,天道与人道是同一个道。宇宙本根,乃为人伦之道。而人伦之道,则为宇宙本根之流行发现,因而儒家强调天人合一。生态动物伦理在儒学中有着特殊地位,孟子正是从对动物的同情提出儒家的仁政说。此外,儒家也意识到人作为这个生态共同体中的特殊一员具有的特殊功能,意识到了天人相分的一面,人为天地之心,不与天争职,但应利用自然规律来为人类服务。  相似文献   

5.
老子的玄同思想罗尚贤一、天人之道须相符在老子这个“古之博大真人”的思考中,“万物”是一个有机整体,不仅包含天上风云,大地山河、动物植物、人工器具,还包含人类社会。人类,不过是万物的一类。但能思考的人类,与其它别类还是有区别的。因此,他认定:万物有万物...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天”这个名词,有多种含义,其中一个含义是指宇宙的道德法则即称之为“义理之天”或“道德之天”。由于中国传统哲学具有强烈的治世感,济世感,同时又深深陷入伦理道德之中,故“道德之天”在中国哲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中国哲人往往认为外在的天和人的内在道德有一种本质上的连接,人可以通过存理复性的方法达到“浑然与物同体”(程领)的最高境界,从而实现“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既是一种宇宙观,也是一种道德观,且是很有现代价值的道德观。一“天人合一”的历史发展“天人”范畴,是中国哲学中较早出现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哲学是一种基于“家”的哲学,而非一种关于“家”的“家哲学”。“家”是作为个体的人所从出之处;天地自然,是人类所从出之处。人之知、思既使人走出“家”的浑然一体,成为一种个体性的实存,亦赋予了自己普遍伦理性的存在方式。在离开中回归自己,成为人的存在实现的必然方式。文明作为一种理性的前行运动,必伴之以无明的遮蔽而使人偏离其存在之本真。人类存在的实现,必在其前行的运动中本然地涵具一种回归自身本原的向度。人类灵魂的深处,本原性地萦绕着一种挥之不去的“乡愁”。中国哲学强调“知止”,道家讲“远曰反”,儒家讲“不远复”,就是要在“进”“止”之间保持一种平衡性的张力关系,使人的存在保有其生命整全性的意义。人作为整体性的存在,以原初性的情态方式把握自身及周围的世界。人的实存,原生于“家”,其心之所发,最切近者莫过于“亲亲”。“家”和“亲亲”,构成人各“爱其身”与爱人爱物的普遍性实现之中介或桥梁。由此推扩而“达之天下”,至于“仁民爱物”,其不同层级的普遍化,乃成就为以差异为前提的“通”而赋有“家”的意象和意义。人的自我认同和文明的发展,亦可由此获得其本真性的意义与合理性的根据。中国哲学所遵循的情态性存在...  相似文献   

8.
仁本礼用──儒家人学的核心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学说是在孔子“仁学”基础上,由孟子与历代大儒加以完善的道德人文主义理论。在孔子的仁学中,“仁”是最根本、最具普遍意义的道德范畴;“礼”既是道德范畴,又是伦理范畴,作为道德范畴,“礼”以“仁”为存在的根据。综观儒学的理论体系,“礼”更重要的地位是作为伦理原则呈现的,道德之“仁”与伦理之“礼”是一种表里体用关系。在儒家“仁本礼用”思想中最有活力、最具永恒价值的东西,是它以人为中心,以道德之“仁”为形上本体的道德人文主义精神,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活动中,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竹徐   《社会科学研究》2014,(2):141-144
探究“道德”概念的进路根据学科之区分可以呈现出不同的样态,而站在哲学史层面去考究,无疑是将“道德”与人类智慧之思维牢固结合的一种研究方法。基于此种尝试的“有益性”与“现实性”,四种不同哲学进路背景下对“道德”概念进行的剖析方才得以可能,这四种进路是:形而上学路数、经验主义(功利主义)路数、理性主义路数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路数。通过对四种不同哲学进路下“道德”概念的剖析,我们能够更加精准地认识到这一概念在人类思想史上的发展与演变,并为当下中国社会之道德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历史前见与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0.
道德情感的功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情感是人类独具的高级社会性情感,又是与人的非理性因素之──情感机制──结合最牢的一种道德意识。尽管人们实际上总是把这样那样的道德情感带进自己的生活和劳动中,但远不是所有人都自觉意识到道德情感的存在,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正确理解道德情感的功能和作用。对道德情感功用的低估、无视,甚至否定,是当今社会一部分人产生“情感冷漠”、“情感压抑”、“情感枯竭”、“情感危机”的主观认识根源之一。而对道德情感功用的高估或夸大,又导致一部分人产生“情感滥用”、“情感泛滥”、“情感至上”、“情感主义”行为。所以,全面…  相似文献   

11.
王景 《学术探索》2023,(12):129-137
马克思主义持有鲜明的“以人为本”的价值立场,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以人为本”离不开社会条件的支持,即只有在社会之中个体才能获得发展。另一方面,道德实践从产生之时起便是在“以人为本”的价值立场下而被哲学家们关注和讨论的。这与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以人为本”的价值主张是一致相通的。在道德实践领域,哲学家把对人的生命自由本性的肯定和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彰显看作是人类给自己规定的道德规律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这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于道德实践的理论指导作用。对于以“道德实践”为对象的道德教育实践来看,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自然也成为了道德教育实践所应坚持的价值主张,而且,从今天道德教育实践的实际来看,“以人为本”理念也必然会成为改进道德教育实践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12.
“象”之小识李祥林“象”乃中国文化史上一极重要范畴,由之而来的“观物取象”和“立象尽意”两大命题,对中国美学和艺术有深远影响。按《说文解字》,象本为象形字体,它有鼻子有眼睛,有四肢有尾巴,正是人们所熟悉的大象之简化模写。大象的“象”当然是指动物,它又...  相似文献   

13.
文化的价值与生命不取决于人为的呼吁而在于时代与社会的自然选择。儒教道德体系与文化发展阶段之间表现为一种时差与异质的价值关系。在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非现代化”社会,具有维系宗法秩序,强化人治国家的本质适时性;在现代化体系已经确立、充分物化了的“后现代化”社会,具有慰藉精神、调节心理的非本质适时性;只有在文化转型的“现代化中”社会,儒教根本精神表现为本质的不适时性。作为一种被绝对化了的道德体系,儒教经历了一个由“仁”至“礼”、“由“礼”到“理”及“命”的逐渐被神圣化也被世俗化了的发展过程,表现为宗教理性与现代人权的对立,义利之辩亦由道德性的善恶判断扩大为政治性的是非判断,阻碍着社会和人的变革过程。  相似文献   

14.
“道”者形而上,是宇宙本体运动的一种自然规律;“德”者形而下,是人类主体顺应这种自然规律而行的法则。孔孟总结夏、商、周学术之全体,把形而上的道落实到形而下的人生层面,以天命、仁、礼为核心,中庸为原则的道德实践,梳理出了人类社会在共同生活中所形成的对社会成员起约束和团结作用的道德准则,其唤起人心理性的道德觉醒,陶冶出一种超越人生层面的道德人格,实现天下太平的政治理想,开绵延中华民族二千余年所具特有的道德精神。 “天命”(“道”)是孔孟道德人格的独特性和理想层面的最高境界,是形而上的,不以人们的意志…  相似文献   

15.
道德,在阶级社会中是否具有阶级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科学同资产阶级伦理学的一个根本分歧。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科学认为,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具有阶级性的;资产阶级伦理学认为,道德总是超然的,在阶级社会中道德也不具有阶级性。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道德科学认为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阶级性的理论根据。在阶级社会里,最基本的影响全部社会生活的社会存在,就是阶级的对立。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存在,不能不决定着阶级社会中人们的社会意识,从而,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的道德,也就不能不具有阶级性。所以,恩格斯在明确地指出“所有已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经济状况的产物”之后,就更着重地指出:“只有在不仅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甚至在实际生活中这种对立已被遗忘了(请特别注意这句话!——引者)的社会发展阶段上,超越阶级对立及对这种对立的回忆之上的、真正人类的道德方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6.
伦理思想或道德观是一种社会意識形态。它具有社会意識形态的共同属性,但同时又具有它自己的一些特点。在人类历史上,道德在沒有阶級的原始社会中就已經存在。这是因为人类社会的集体生活,需要道德来調整人們之間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間的各种关系。同样的道理,到了将来的消灭了阶級的共产主义社会,道德(那是人类最伟大、最崇高的共产主义道德)这种社会意識也仍然耍存在下去。但是,这并不是說,道德的內容和实质是一成不变的、“永恒的”。可以說,根本不存在不管在什么社会历史条件下都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思想家在1920年代中后期积极倡导“生活之艺术”观,尝试为中国的新生建造整体的理想道德与文明体系,这是1920年代的重大思想事件。“生活之艺术”观既是一种理论模式,包含实证科学时代的世界解释系统、“人学”解释系统与文明史观,同时也是一种通过文明批判逐步建造道德与文明体系的实践模式。它由蔼理斯创建,经过“中国化”的理论改造后,成为根植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的新“认识性装置”。周作人等新思想家立足“生活之艺术”的理论系统,针对中国各类具体伦理事象作出文明批判实践,力求逐步推进道德与文明的总体性建构,但国民革命时期加速败坏的社会道德却令周作人等新思想家丧失了建造新道德与新文明的信心。  相似文献   

18.
司马光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也是卓有成就的易学家。司马光丰富而深邃的史学思想,是以其易学思想为哲理基础的。他从“变而通之”的易学变通思想出发,肯定只有变通才能促成事物的发展,变通需俟机而变,变通的原则是“守道不守法”;以此关照社会历史,则重视“通古今之变”,肯定历史变易是“自然之理”,历史变易是盛衰之变,历史变易旨在革除弊法,而礼义纪纲之“至极之道”则亘古不变。他从易学天人整体思维出发,肯定易道“始于天地,终于人事”,认为“吉凶有命”,而“命”乃“遇时”,提出“修己以俟命”的主张;以此关照社会历史,则强调“僭失”天人之分必遭“天灾”“人殃”,积极宣扬重人事思想,以不书怪诞迷信作为历史撰述的重要原则,肯定仁、明、武“人君三德”是决定历史“治乱、安危、存亡之道”。他的易学“中正”观赋予“中正”以“化之本原”的本体论、“德之嘉”的道德论与不偏不倚的方法论意义;以此关照社会历史,则肯定人君以秉持“中正”之德而受尊位,“中正”是实现君臣和睦、君民同心“、上下交相爱”的根本方法“,中和”之德是人君修身、治国的“大本”和“达道”。  相似文献   

19.
一、超越性道德与底线伦理近年来,针对中国经济体制的市场化转型中出现的“伦理失范”问题,一种颇具代表性的纠治方案乃所谓“划界论”,即认为:市场行为所遵行的自我利益最大化原则与人类求“善”的超功利道德价值原则本质上是对立的,放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必须找出不可市场化的领域,中断市场行为在其中的延伸,以确保道德价值原则在其中的主导地位严这个方案虽不无见地,但它的尴尬之处在于:首先,在现代社会中,市场行为及其规则并不仅仅直观地显现在经济领域,那么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如何能够毫厘不爽地分划出纯粹的市场空间和伦理…  相似文献   

20.
刘华军 《船山学刊》2008,(4):111-113
自然的整体有机论是老子思想的基础,他认为“万物得一以生”。老子之“道”乃天地之“遗”,是自然之本性,是连接人与世界万物之纽带。“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于是老子主张无为,无为乃“圣人之德”,无为而又为。以此可以看清老子的整个思想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