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内蒙古赛汉乌力吉草原上,有一个颇受蒙古族牧民欢迎的工厂,这就是苏尼特右旗民族用品厂。这个厂论人数,只有60多人;论厂房,不过是几十间土屋;论资本,只有20多万元;论产值,一年也只有30多万元。那么,为什么牧民一提起它就“赛,赛,赛”地赞不绝口呢?主要是20年来,这个厂想牧民之所想,急牧民之所急,牧民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现在全厂有12种行业,从全套的蒙古包到牧民日常生产  相似文献   

2.
蒙古象棋或沙帖尔是蒙古族人民最喜爱的文娱活动之一.牧民每当把畜群赶到花草芬芳、辽阔无垠的牧场上之后,有了空闲时间,便聚在一起,展开象棋比赛.蒙古象棋和其它棋艺一样,是锻炼思考能力的好办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社会民俗与生态环境变迁中的额勒苏台嘎查察哈尔蒙古人的研究,力图反映镶黄旗与其他生态地域的蒙古族牧民在社会变迁中的生存状态.文章又从额勒苏台嘎查牧民人口、村落、牧业生活、风俗习惯、生产收支变迁等视角来阐述当下牧区牧民生活现状,并对保护牧民生态环境和生态民俗等方面的政策与现行探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蒙古包在材料构成和制作工艺上大同小异.本文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和鄂温克自治旗牧民家庭的考察,对这一地区夏季蒙古包的特殊工艺进行了记录,对其历史和如今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5.
一内蒙古自治区一百四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六十余万平方公里是牧业区。在牧业区从事畜牧业生产的有三十五万蒙古族牧民和一部分鄂温克族牧民。解放前牧区各族人民饱受日寇及国民党反动派的长期残酷盘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某军工厂贯彻以军为主、军民结合的原则,在完成军工生产任务的前提下,大上民用产品,为满足蒙古族牧民的需要,几经征求意见和试验,制造成功了一种新型蒙古包和地铺。这种新式蒙古包是空腹钢结构骨架,比老式木质蒙古包坚固耐用,拆装简便,运输方便,采光、通风性能好。装上地铺后,可大大减少牧民因地潮、睡湿毡而常常引起腰腿痛、关节炎、妇女病等。还可以节省木材。过去的蒙古包用沙柳杆材,并从外地采  相似文献   

7.
一说到“蒙古包”,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蒙古族人和内蒙古,毕竟“蒙古包”是蒙古族人最为典型的建筑标志,也是蒙古族游牧人传统的住房.在古代的时候被称为“穹庐”,也有叫“毡帐”的,最初的名字是“格日”.其是蒙古族人民世世代代居住的非常习惯的移动房屋,更是牧民们在草原上的家,能给他们提供非常温暖的归宿,对他们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如果你有机会来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上作客,你便会在蒙古族牧民居住的蒙古包或房屋门前,看见两根高高栽立着的旗杆,蒙古人称之为“玛尼宏”或“桑更苏日”。这是鄂尔多斯蒙古族特有的标志。 玛尼宏通常是指顶端装有三叉铁矛的两根旗杆,以及拉扯在两杆之间的细羊毛绳上悬挂着的蓝、黄、绿、白、红五彩小旗,每面小旗  相似文献   

9.
二、游牧问题1.符拉基米尔佐夫的观点:游牧的基础之一是家畜。符拉基米尔佐夫就蒙古族的家畜问题提出以下观点:“十一至十三世纪蒙古游牧民主要从事畜牧和狩猎。他们是游牧民,同时又是狩猎民,但他们经济生活的基础毕竟是畜牧业。蒙古游牧民拥有牛、绵羊、山羊和马;骆驼很少,无论如何,住在土兀刺、客鲁涟、斡难河一带的人们骆驼是不多的。骆驼的大量出现,是在成吉思汗远征唐兀惕以后。”“马比一切更受重视,马群是古代蒙古人的主要财富……。”  相似文献   

10.
定居     
《中国民族》2008,(11):70-70
在我国北部和西部的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四川等省区,有着40多亿亩草原。1000多万蒙古、藏、哈萨克、柯尔克孜、裕固、塔吉克等民族的牧民世代在这些广袤的草原上经营畜牧业。直到20世纪的中后期,他们中的一部分仍在维持着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对西蒙古牧区社会实地调查的材料,首先从牧民的人口和家庭模式、定居点建设、家庭收入渠道、生活设施以及牧民财富观念的转变、社会交往和信息流通等方面分析和描述了西蒙古牧区社会生活在各个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其次,对西蒙古牧区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增长的人口与有限的草场之矛盾、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草场纠纷以及传统文化面临的困境等进行了描述;最后,为如何协调好转型期越来越突出的人口、生态、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对策性建议,为牧区社会转型和发展提供参考和思路.  相似文献   

12.
我们在内蒙古锡林郭勤盟那广阔似海的草原上走了很远的路,到中、蒙边境的喇嘛库伦近去访问一个老牧民。在这一带的草原上,冬季常受到暴风雪的侵袭。好大的雪呵,有时一下几尺深,再刮起白毛旋风,天地之间都成了雪的世界了。这对牧民和牲畜是一个很大的威胁,就像在大海上得着小船的渔民遇到飓风那样。但人们说,老牧民道如布却很瞧不起这个敌人——暴风雪,因为每次经过一阵搏斗,他就安全地带着自己的牲畜抛开了它。这个人大概是一个高大魁伟的勇士,是一个铁打的汉子,我想。我们在蒙古包里见到道如布,他却是一个干瘦的老头子,满脸密密的皱纹,年纪不过五十,牙齿却已大半脱落了,只有他那劳动的双手,却  相似文献   

13.
明代蒙古地区和中原间的贸易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蒙古族历史上经营游牧的畜牧业经济.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农业和手工业不甚发达,因此历来就与城市手工业和农业发达的中原地区保持着密切联系,以满足其物质生活上的需要.到了元代,蒙古地区归辽阳、岭北、甘肃三行省及中书省直接管辖,进一步加强了蒙古游牧经济和中原农业经济的联系.明代,蒙古族的统治集团虽然企图和明朝封建中央分庭抗礼,但他们也需要和明廷建立经济联系,蒙古族广大牧民对与内地保持和平统一的经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自治区在解决蒙古族人民吃炒米难的工作上已取得很大进展。截止去年11月中旬,全区糜子生产已超额完成1981年糜子收购计划;并积极改进炒米供应和加工工艺,努力满足群众生活的需要。以糜子为原料的炒米,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主食之一,尤为广大牧民所必需。在五十、六十年代,内  相似文献   

15.
曾几何时,那悠远苍凉的蒙古长调像溪流一样潺潺流入我的心扉,我不禁感叹这神奇的旋律竟能如此让我感动,使我久久不能忘怀。尽管我常常能听到蒙古长调,也只是所唱的人不同,场合不同而已。直到有一次,在新疆茫茫草原上听到的蒙古长调令我至今难忘。那是在今年8月的一天,我在巴音布鲁克草原采访,半路上下起了大雨。司机带我们到开都河边的一户牧民家里避雨,那户牧民是司机的一位老友。毡房的主人烧起牦牛粪,生起了火,很快,毡房里溢满了奶茶的香味,然后主人宰好了羊,煮上了肉,我们被邀请留下来吃晚饭。到了晚上,雨更大了。主人邀请他的一位年长…  相似文献   

16.
曾经采访过许多牧区,记者知道草原上分春、夏、秋、冬四季牧场,牧民在季节变换之时都会“逐水草而牧”——转场。而这次在内蒙古边境的西部和北部草原,才第一次了解到在转场之外还有“走场”。那是7 月中旬在锡林郭勒市的阿巴嘎旗,副旗长宁布向记者介绍说,该旗北部边境一线的草原因为连年受灾,特别是今年遭遇五六十年以来最严重的旱灾,草场退化、沙化,牲畜无草可吃,牧民别无出路,只得走场。历史上,远距离走场放牧也是阿巴嘎旗牧民抵御自然灾害的一项不得已的措施,牧民称之为“走敖特尔”。上个世纪50 年代以后,每有灾害发生,除旗内调剂好草场有计划地安排部分受灾牲畜走场外,还接受过邻近旗受灾牧民的走场牲畜。而走场到旗外的草场,主要集中在锡林浩特市、东乌珠穆沁旗、苏尼特左旗、正镶白旗等地。灾情最为严重的年份,走场的牲畜占全旗牲畜总数的一半以上,有些苏木的全部牲畜都得走场。平常我们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走场则意味着世世代代养育牧人和牲畜的这片草原再也不能承担起这份责任,将自己的主人抛弃了。牧人和牲畜,都不得不另寻生路。草原和人及牲畜的关系,开始了颠覆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7.
2016年1月31日,随着国务院下发《关于同意乌力吉口岸对外开放的批复》,位于中蒙边境246界标附近的乌力吉口岸,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该口岸的我国一侧为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乌力吉苏木,蒙古国一侧为南戈壁省呼日门苏木查干德勒乌拉。口岸距离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也只有500公里。蒙古语中,乌力吉为"吉祥、美好"之意。历史上,乌力吉就是我国内蒙古及宁夏等周边地区群众与蒙古国牧民双方调剂余缺、互通有无的贸易场所,也是双方当地群众走亲访友的一条民间交往  相似文献   

18.
科尔沁草原被誉为"英雄上马的地方",因第十任札萨克僧格林沁受封博多勒噶台亲王,故俗称"博王旗"。现已成为蒙古人聚居最多的地区之一,占世界蒙古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清朝末年,日俄战争的战火侵扰到科尔沁这片宁静的土地,沙俄士兵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蒙古王公政府姑息养奸,敢怒不敢言,草原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危难时刻,草原英雄扎那、巴拉吉尼玛挺身而出,拉起一支牧民队伍武装反抗沙俄,保卫家园,先是赶跑了沙俄势力,后期又反抗奉系军阀圈垦,与嘎达梅林、陶克陶等民族英雄相互呼应,与蒙古王公贵族和地区汉奸势力作斗争,但终因势单力薄,最终被奉系军阀、蒙古王公和地方军阀势力联手绞杀。但是英雄的血不会白流,科尔沁草原的英雄儿女继承了扎那巴拉吉尼玛的抗争之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不屈不挠,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的胜利。本文所描述的就是英雄扎那、巴拉吉尼玛带领贫苦牧民的武装反抗史,希望通过回顾这段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来弘扬科尔沁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9.
辽宁省阜新地区历来被人们称为"蒙郭勒津"或"蒙古贞".长期以来,居住在阜新地区的和由此地外迁的蒙古人,都自豪地称自己为"蒙郭勒津"人.蒙郭勒津是历史上蜚声漠南的一个强悍的、古老的蒙古部落.在《蒙古秘史》.和《蒙古源流笺证》中都有关于蒙郭勒津部落的记载.早在13世纪初,在今阜新这块土地上就有蒙古人驻牧.以后在17世纪二三十年代蒙郭勒津(蒙古贞)部落日渐强大起来.她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文化发达的蒙古部落,多少年来生息驻牧于医巫闾山之北,库昆河(今称北大河)之南,伊克翁格勒古山  相似文献   

20.
本文依据清崇德二年蒙古文档案澄清了清代史籍中有关"外藩蒙古十三旗"的说法,解决了清初在内蒙古设旗和朝贡方面的一个疑难问题.指出了<旧满洲档>在记载清初蒙古牛录和户数上的错误和蒙古文档案的价值,还附带讨论了察哈尔部和硕亲王额哲旗不在"外藩蒙古十三旗"内和"外藩二十七旗"及"外藩四十九旗"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