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实证分析了我国乡镇企业1978—1988年增长的因素,定量出各种因素在增长中的贡献率,据此归纳出了乡镇企业经济效益低、高投入(高资本投入)的增长特点。作者根据多国经济增长实例把所有经济增长类型定量分析为投入型、投入与效益并重型和效益型,认为,我国乡镇企业走的是投入(主要是资本投入)型增长道路,这与国营工业企业的增长道路相同,也沿袭了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但是,乡镇企业这条增长道路不适合中国的现实,它引发了许多矛盾和摩擦。乡镇企业应重新选择增长类型,即从投入型向投入与效益并重型转化,最后实现效益型增长。  相似文献   

2.
对经济的高增长和通货膨胀现象的思考向新民改革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中有二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令人深思;一是国民经济在扩张一紧缩一再扩张一再紧缩的循环交替中运行。二是高赤字、高通货膨胀伴随着经济的高增长。上述二种现象如长期持续下去的话,是否会把我国国民经济的运...  相似文献   

3.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如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马壮昌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是我们在今后十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必...  相似文献   

4.
论落后地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赵廷毅,张存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今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这一思路...  相似文献   

5.
经济增长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关系及相互转换的作用,正推动着我国整个经济的增长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文章从我国经济制度结构转型的主要表现所有制结构的混合化、经济体制的市场化、产权制度的社会化这三个方面分析指出,我国经济制度结构转型的内在动力在于经济增长。农村工业的高速持续增长不仅是中国实现工业化的必由之路,而且是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关键角色,产业结构的成长要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大国效应”等有利条件,构建新的非协调发展的产业政策,实现国民经济的一元化同质结构和均衡增长;采取多种有力措施,重新构造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分区发展模式和协调发展模式,以促进和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  相似文献   

6.
劳动力就业充分程度或失业率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水平的重要尺度。1997年我国GDP增长率达8.8%,全年物价水平为0.8%,国民经济整体运行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基本上实现了宏观经济四大目标——经济增长、物价稳定...  相似文献   

7.
信息化、全球化给美国经济增长带来的新特点。“新经济”研究对美国的意义,及其对其他国家的借鉴意义。信息化、全球化在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推动的同时,也带来了两个“边缘化”的问题。要从长远和当前两方面看美国“新经济”对世界的影响。在美国,持续7年多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8.
“新经济” 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周期。美国经济从高涨到衰退有其必然性。“9·11” 事件加速美国经济滑向衰退,并可能使美国面临信息社会的第一场经济危机。日本经济内需乏力,外需不振,更趋恶化。我国出口的国际经济环境严峻,但总体上经济增长受到的影响将小于东亚其他主要国家,一些机遇和有利条件有待利用。  相似文献   

9.
把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归结为“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既无可能也不充分,这是因为资本的增长速度、技术的增长速度是经济系统特别是市场经济体系中的内生变量,它们既不可能“根本”改善、也阻止不了我国“粗放”增长方式的发生。这些经典的“增长方式”范畴都忽视“交易费用”的存在,因而用以解决中国的增长问题就显得很不实际。中国经济增长的“粗放”根源在于低效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改变低效率的根本出路只能从废除不利于分工和协作的制度,建立和保护有利于分工和协作的交易制度入手。没有这些使交易费用能根本改善的制度创新,我国经济增长“粗放均衡”的状态就不可能有所转变  相似文献   

10.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选择新的经济增长点高兴民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九五”和2010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之关键,是实行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业集约经营问题及其对策王朗玲高兴民为实现“九五”和2010年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  相似文献   

12.
苏晓华  丘勇 《探求》2000,(1):33-36
至1999年8月,美国经济自1992年走出衰退以来已经稳定增长了100个月:1998年和高增长的1997年一样,均保持了3.9%的增速,到1999年第二季度仍保持高达2.3%的增长率;通胀率由1992年的2.9%下降为目前的1.6%;失业率由1992年的7.3%下降为目前的 4.2%。于是很多美国学者和政府人士提出“新经济”概念,认为美国经济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不再属于传统经济的范畴,而是进入了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的“新经济”时期,经济周期已经消失,并且这种经济将像永动机一样会永远运…  相似文献   

13.
经济增长波动的主要特征“七五”期间,在全国全省的经济运行环境中,哈尔滨市经济增长的波动具有如下特征: 1.国民经济增长连续两年下滑。“七五”时期,全市的经济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前三年,社会投资与消费需求增长加快,呈现较高的增长速度。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10.7%,比“七五”期间的平均增长速度高4.3个百分点。后两年,国民经济一直在弱势中运行。1990年比1989年下降1.5%,比“七五”时期的平均增长幅度低8.1个百分点,跌入低谷。2.工业和建筑业发展速度由增长较高转向下滑。“七五”前三年,全市工业和建筑业的产值增加值平均增长幅度达11.1%,比“七五”期间平均增长幅度高出6.9个百分点。但后  相似文献   

14.
固定资产投资对我国国民经济波动的影响分析及对策韩建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出现了“波浪式”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固定资产投资的上下大幅度波动,国民经济出现了...  相似文献   

15.
经济改革的理论家们都把向市场经济过渡视为提高国民经济运行效益的手段。然而,对效益应作何理解呢?对这一问题必须做出回答,因为变“经济应是节约型的”口号为“经济应是效益型的”的提法并不能把问题说清楚。回答这一问题更显得必要的是,与对市场经济标准的一般理解相反,在西方经济学中关于这一概念有完全确定的和严格限定的内涵。市场效益有两种限定:结构限定和时间限定。  相似文献   

16.
“四产业划分法”和由此得到的统计图表使以往关于“第三产业”的研究大为逊色。文章指出:通过“四产业划分法”——波拉特方法可以看出,真正的增长在第四产业——信息产业;从美国和日本经济的发展历史对照中可以看到,产业结构前倾发展、信息产业超前增长是日本经济腾飞的重要原因。文章还指出:有关增长极限的各种理论值得重视;低技术经济不可能实现现代化;我国的产业结构状况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状况表现,我国正处在一个发展的关键阶段,要实现经济的腾飞,必须采取重视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以提高我国经济的总体质量和实力。  相似文献   

17.
西方社会保障制度陷入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社会保障始于19世纪末的德国,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中的美国得到较全面系统的实施,二次世界大战后进入鼎盛时期。然而进入7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在逐步暴露出弊端之后开始陷入困境,面临着严重的压力和挑战。近二十年来,西方社会保障费用增长过快,大大超过经济增长,许多国家出现巨额财政赤字。二战后,西方各国出现了近二十年经济迅速增长的“黄金时代”,此间各国实行的是“高增长、高福利”政策,经济增长与福利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停滞、高福利政策并未中断而延续了下来。1965年至1985年,美国社会…  相似文献   

18.
我国通货膨胀的特殊生成机理及治理对策张宗斌“发展才是硬道理”.然而在我国每逢经济高速增长.就出现了高通货膨胀率.因而要抑制通货膨胀.就不得不降低经济增长速度,这也是我国历次宏观调控的着力点之所在。它忽视了我国通货膨胀的油在生成机理,使我国治理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19.
“八五”期间的社会投资在总投资中的比重有明显上升;“九五”期间还将有更大幅度的提高。部分省市的社会投资大有超过50%的趋势。这是经济、社会比翼双飞的重要标志,这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物质前提,同时,也是中国发展史上的一大转折。其意义之深远将在世纪之交中逐渐显示出来。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把国民经济计划改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从此在指导思想上确立了社会发展的应有地位。可是,要在实践上真正解决问题,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不是么,有些地方政府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常常是“经济重,社会轻”,讲经济…  相似文献   

20.
一、对有经济增长无经济发展理论的批判传统的经济理论家大多关注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单纯把国民生产总值的绝对增长作为经济发展的唯一目标。这种片面的发展观由于把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排除于经济增长的视野外,导致了有经济增长而无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严重后果,带来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因而,这种增长理论受到了后来一些学者的怀疑与批判。围绕着“对单一追求国民经济的绝对增长”理论的批判,产生了增长极限论。其主要代表是梅多斯,在其著作《增长的极限》中,他首先从资源、环境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制约方面向单纯追求国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