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章太炎主编《民报》,宣传同盟会的四大纲领和《民报》的六大主义,把矛头直指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清朝政府,对资产阶级改良派和无政府派斗争到底,是很有威信的同盟会领导人之一和有学问的革命家。  相似文献   

2.
王天根 《学术月刊》2012,(3):131-143
辛亥革命前后的政治舆论动员涉及"革命"学理论证。《民报》作为话语系统,其对革命的表述策略在政治宣传中有集中的表现。《民报》被查禁本属媒介事件,引发巨大反响,并迅速演化成政治事件。查禁前后的政治语境及其相联系的舆论氛围尤其值得重视。章太炎主持下的《民报》逐步改变了早期激进与和缓的折中的办报路线,益发地偏左。这涉及革命阵营内部老同盟会与原光复会之间的分野,特别是孙中山与章太炎之间的矛盾。后来者常据此将《民报》停刊完全归结革命思想分歧的产物,实际上,《民报》的停刊有着更为广阔的政治背景,它关联世界范围内远东政治格局的变迁。面对中美、中日、美日关系联动中的利益抉择,为避免将清廷推向美国的怀抱,日本对清廷及革命者采取了均势外交策略。这亦是《民报》第二十四号暂时停刊的重要原委。《民报》被查禁事件发生在辛亥革命前夕,《民报》被查禁的历程及局内、局外人解读,反映出革命元首与政治资源获取、日本外交策略及其对华政治舆论控制等种种联动关系造成复杂纠结的历史变数。  相似文献   

3.
半个多世纪前 ,沦陷时期的齐齐哈尔所发生的震惊东北的“黑龙江民报事件” ,留给人们许多有待研究的课题。本文力图对这一事件进行点滴分析 ,探讨一下沦陷时期《黑龙江民报》于30年代中期所具有的反满抗日政治倾向 ,及其在鼓舞、激励齐齐哈尔人民团结抗日斗争中的重要作用。《黑龙江民报》始末及日本帝国主义对它的严密控制《黑龙江民报》创刊于1929年1月1日 ,是由常炳彝、万国宾等人发起 ,在黑龙江省城齐齐哈尔创办的黑龙江省长公署的机关报。虽然这张报纸是当时军阀统治的舆论工具 ,但就其宣传内容讲 ,《黑龙江民报》具有抗日爱国…  相似文献   

4.
田子渝 《晋阳学刊》2012,(1):105-110
《民报》是我国最早有组织、有意识宣传社会主义的刊物。《民报》广泛介绍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不同派别的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很多著名的社会主义人物。在《民报》的文章中,包括了中国最早的马克思、恩格斯传记。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坚持认为,以民生主义为核心的平和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一九○六年十一月章太炎在《民报》第九号发表了《建立宗教论》以后,开始引起资产阶级革命派内部的疑惑。一九○七年六月他在《民报》第十四号发表《答铁铮》,主要就是公开答复部分资产阶级革命派,反映了他们在一九○七年三月第一次倒孙风潮开始后对章太炎利用、改良佛教主张的疑惑和不满已经很明显。一九○八年二月出版的《民报》第十九号,虽非章太炎主编,却一下就发表了他的《大乘佛教缘起说》、《辨大乘起信论之真伪》、《龙  相似文献   

6.
关于辛亥革命时期胡汉民的社会主义思想,至今学术界论者不多。笔者拟对此进行探索,亟望能收抛砖引玉之效。 辛亥革命时期,留日学生、中国同盟会重要会员、孙中山的得力助手胡汉民曾多次在《民报》上撰文主张社会主义,并将自己看作是社会主义者。如,1906年4月,他在《民报》第3号《民报之六大主义》一文中指出:在“近世文明国家”,“发生社会主义”,“言其大别,则分共产主义与国产主义”,他认为,同盟会所主张的“土地国有”  相似文献   

7.
在广东省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上,史学工作者就胡汉民的评价问题作了讨论。有的同志通过评述胡汉民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和活动,认为同盟会成立前,胡汉民东渡日本寻求救国真理。同盟会成立后,胡汉民担任本部秘书、评议员,又主编《民报》,在《民报》第一号上,以孙中山名义发表了《发刊词》,第一次公开揭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而在第三号上,发表了胡汉民写的《民报之六大主义》,其中前三条:(一)颠覆现今之恶劣政府;(二)建设共和政体;(三)土地国有.首先完整地阐述了三民主义。由他主编的早期《民报》,通俗、明白地宣传了三民主义,奠定了与保皇派论战胜利的基础。从一九○七年初到一九一一年武昌起义前,胡汉民随孙中山赴南洋,担任南洋支部长、南方支部长,参与策划领导了南方各次起义和南洋与保皇派的论战,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代理孙中山的工作,成为这一时期同盟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胡汉民任广东都督后,又组织北伐,改选广东军政府,对发展全国革命形势,巩固广东政权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辛亥革命时期  相似文献   

8.
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是极珍贵的历史资料,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兴衰成败。很遗憾,长期以来它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人们笼统地认为它所宣传的基本思想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其具体内容就是同盟会纲领中所说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如果我们认真研读一下《民报》的全文,就会看出它宣传了两种思想流派,在不同阶段有不同侧重面。《民报》大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一期——六期(1905年10月21日——1906年7月25日)。这是《民报》最辉煌的时期,它揭示了崭新的革命纲领——三民主义,与改良派的《新民丛报》展开大论战,有力地论证了推翻清政权的必要性。尽管革命派对于民权的宣传不够充实、全面,过于集中在攻击“异族政权”这一点上,忽略了深刻批判封建体制的危害,但它毕竟通过评介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阐述了任何封建王朝都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的真理;尽管他们内部对于“平均地权”的认识有分歧,对外却一致热情地宣传土地国有方案。这个阶段的《民报》确实基本上宣传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相似文献   

9.
张耀宗 《云梦学刊》2009,30(2):31-34
《国故论衡》是章太炎在东京国学讲学会若干讲义的结集。《国粹学报》与《民报》所提供的舆论空间促使他走向中心,成为一位学术上的公共人物,也是在这一时期章太炎开始较多地谈论自己的治学心得。《国故论衡》中的很多问题都成为新文化运动一代学人的“国学常识”和他们进一步开展学术研究的起点。  相似文献   

10.
<正> 廖仲恺是中国近代的伟大爱国主义者,杰出的民主革命家。1905年9月,他在日本东京参加同盟会,此后一直追随孙中山先生,成为孙中山的亲密战友和得力助手。1905年到1908年,他以“屠富”、“渊实”、“无首”等笔名,在《民报》发表译、著九篇,向读者介绍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土地问题理论,介绍社会主义运动史,介绍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诸流派及其学说,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在第一国际中与无政府主义者的斗争,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批探索社会主义理论的先进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11.
《悲佃篇》是刘师培在辛亥革命前写的一篇文章,发表在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第15号上。长期以来,史学界一直把它作为革命文献看待。张枏、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将它作为革命派的代表作加以辑录,李时岳《论光复会》一文甚至称赞:“这是辛亥革命时期关于土地问题的一篇最精彩的论文。”这些看法都是值得商榷的。如果从表面上看,《悲佃篇》确实是很“革命”的。  相似文献   

12.
辛亥革命时期,起码有三处使用黄帝纪年:一是《黄帝魂》一书,于1903年使用黄帝纪年为4614年;二是《江苏》等杂志,于同年使用黄帝纪年为4394年;三是《民报》,于1905年使用黄帝纪年为4603年。到1911年,这三处黄帝纪年就分别为:  相似文献   

13.
鲁迅究竟何时开始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在学术界,这是一个还有争论的问题。有些研究论文,根据鲁迅在《三闲集·序言》中所说,是创造社“挤”他看了几种科学底文艺论,才明白了先前的文艺史家们说了一大堆,还是纠缠不清的疑问,因此认为鲁迅是一九二八年才开始读马克思主义的书并受到影响的。近年来,有同志又根据《新民丛报》曾经提到过马克思的名字,以及《民报》上有  相似文献   

14.
《云南》杂志及其革命影响木基元1906年11月至1911年10月云南留日学生在日本东京创办的(云南)杂志,是“同时期仅次于(民报》的发行数字最高的一个革命刊物。”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同志曾高度评价说:“《云南》着重反对外国侵略”,“受到广大读...  相似文献   

15.
《共产党宣言》: 《民报》第二期(1906年1月)上,朱执信以“蛰伸”的笔名,第一次摘译了该书的几个片断和第二章中关于变革旧的生产方式的十项措施。 《雇佣劳动与资本》: 该书最早的译文《劳动与资本》,曾连载于北京《晨报》(1919.5.1——6.1)的“马克思研究”专栏,为“食力”所译。 《法兰西内战》: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出版的内部刊物  相似文献   

16.
论章太炎的国家学说及从政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章太炎的国家学说及从政实践姜义华章太炎的国家学说,形成于甲午战争失败后《旭书》撰写与修订时期。当时,他在西方近代法学与先秦法家思想影响下,提出了改革国家体制与政治构成形式的意见。主编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期间,他的独具特色的国家理论日臻成熟。他针对...  相似文献   

17.
报刊是报纸和期刊的总称,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思想交流工具。但它们却有区别。一般来说,报纸是以刊登政治时事性新闻和评论为主的定期出版物,通常以单张版面编排。期刊又称杂志,则是定期或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往往成册出版,每期版式基本相同,有固定名称,并标明卷期号或按年月顺序编号出版。马克思认为:“杂志的优点,它能够更广泛地研究各种事件,只谈最主要的问题”(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第三页)。但是,在图书馆日常工作中,情况是非常复杂的。由于各种不同历史时期的报刊,其出版形式不同,往往容易混淆。例如《民报》,名为“报”实为“期刊”,但有的《民报》却是“报”;也有似报非报,似刊非刊的,一时难以区分。鉴于今天对报纸和期刊不作区分  相似文献   

18.
王翠荣 《江西社会科学》2019,39(11):121-130
近代日本人在东北创办的大量报刊,以"开通民智""联络邦交"为名义,实际上则以文化侵略为目的,主要是为日本武力侵占东北制造舆论。《盛京时报》作为其忠实代言者,自创刊起,便长期霸占东三省的舆论空间,充任"意见领袖"之角色,笼络欺骗了许多东北民众。而以《东三省民报》为首的国人报纸作为先知先觉者,在参透日人报纸的险恶用心后,时常进行议程设置,以犀利的笔锋不断对其实施的新闻侵略加以警示和抵制。尤其是在1924—1925年间,围绕日本对中国实施的"文化侵略"及英日帝国主义在中国制造的"五卅惨案",《东三省民报》与《盛京时报》展开长时间激烈的笔战,从而充分唤醒了东北各界爱国人士对日本殖民统治、殖民文化侵袭的反抗,可谓开国人媒体抵抗日本新闻侵略之先河。  相似文献   

19.
在日本殖民统治台湾20多年后,《台湾民报》作为反抗日本文化“同化”而在当时台湾仅存的中文报刊。它宣扬中国文化,支持祖国大陆民族革命,声援大陆的抗日战争,17年艰苦卓绝的斗争表现出强烈的中国民族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20.
老舍在山东大学及青岛期间的新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4年9月至1937年8月,老舍在青岛居住了三年的时间。第一年,在青岛山东大学中文系担任讲师,讲授《小说作法》、《文艺批评》、《高级作文》等课程。第二年,改任教授,讲授《欧洲文学概论》、《文艺思潮》、《欧洲通史》等课程。第三年,辞去教职,专事写作。其间,曾与友人在《青岛民报》上合办副刊《避暑录话》,并在校内外作过《诗与散文》、《中国民族的力量》、《文艺中的典型人物》等讲演。同时,还参加了发起青岛文化界追悼鲁迅先生大会等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