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岳论丛》2021,(1):45-64
私有财产制的意义在于维护个人尊严,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汉代是中国古代对私有财产权最为重视的时代,由于受先秦法家思想的影响,汉代形成了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观念。汉代对国家财政权和帝室财政权的公私之分,允许子孙别籍异财,扩大了私有财产制度的基础。汉代继承了先秦法家重典惩治盗贼的传统,对各类侵犯私有财产的犯罪予以打击;在民事法律方面,制定了买卖、借贷、家庭财产继承等方面的法律规范,以保障私人的财产所有权。  相似文献   

2.
18世纪英国一位名为老威廉皮特的首相在一次演讲中曾如此地诠释私有财产权的神圣不可侵犯性:即使是最穷的人,在他的寒舍中也敢于对抗国王的权威。风可以吹进这间房子,雨也可以打进这间房子,房子甚至在风雨中飘摇战栗,但是国王不能随意踏进这间房子,国王的千军万马也不能踏进这间门槛早已磨损的破房子。这就是经典的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的宪政寓言。它彰显了一位政治家自知之明的智慧和理性。对庶民财产权的尊重,是执政者真正难能可贵的大智慧。  相似文献   

3.
中国法律的传统是重义轻利,不重视个人财产权利的保护,西方法律则较为重视个人财产权利的维护,差异的原因在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4.
我国学界的流行观点认为,马克思早期著作的历史观是一种唯心史观性质的"人本主义历史观",其"唯心主义"、"不科学性"表现在:用抽象的人本主义、理想化的道德观念来批判社会现实,质疑社会现实的合理性。对马克思早期著作历史观的这种批评、指责是站不住脚的。首先需要指出,这种观点用以界定"唯心主义"的标准是不合理的。另外,马克思早期著作的人本主义有其具体、明确的内涵,是合理的、正义的、可实现的,用这样的人本主义及其道德观念来批判资本主义黑暗现实并无不妥之处,谈不上是"唯心主义"。最后,还需澄清:"人本主义"与"唯心主义"并无必然联系,唯物主义者同样可持有人本主义立场。马克思早期著作的历史观,不宜定性为"人本主义唯心史观",而应理解为以"人本主义"为价值取向的"唯物史观初级形态"。  相似文献   

5.
刘洁 《理论界》2010,(4):76-78
福柯作为后现代解构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他运用考古学的旁观视角,对传统作者主体观进行解构,并在话语描述中进一步揭示出作者的实质,即作为话语陈述主体的作者并不存在,作者只是一种话语功能。这表明文本的创作中不必然地体现出作者的人格,这样的结论对我们认识著作权的法律属性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6.
赵力 《北方论丛》2023,(6):58-68
法律体系的存在问题,是任何关于法律体系的定义之必要前提,也是一个贯穿于法律实证主义的理论命题。无论是作为一个实体性、本体性的研究对象,还是作为一种研究和分析法律概念的方法,法律实证主义需要通过预设或承认法律体系的存在来回答“法律的规范性如何产生”等问题。从奥斯丁、凯尔森、哈特到拉兹,判断一个法律体系是否存在,将取决于如何界定“法律”或解释法律的本质。经过哈特与德沃金之争,一种经由建构性诠释而来的原则纳入法律体系之中,进一步延伸和加强了前者的观点。因此,作为一种制度化体系,人们只有在某种程度上普遍遵守和服从法律,一个法律体系才能成为规范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7.
黑格尔<法哲学>除了我们熟悉的公开出版文本之外,还有多种未公开出版的秘传文本.借助于西方学者披露的<法哲学>秘传文本的内容,我们得以重新理解黑格尔政治哲学以及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关系.财产权是现代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在<法哲学>秘传文本中,黑格尔对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一西方主流政治信条进行了猛烈的批判,提出了"一个快要饿死的人有绝对的权利侵犯另一个人的所有权"的命题.黑格尔对资产阶级财产权的激烈批判,显示了与马克思政治观点的高度一致性,也使近现代政治哲学中以财产权批判为标志的"异端"传统形成了从卢梭、黑格尔到马克思的完整谱系.  相似文献   

8.
宋鹏霖 《兰州学刊》2004,3(4):86-89
财产权观念是人类文明最古老的信条之一,其制度体现即私有财产制度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制度.私有财产权的合理性是西方政治哲学一直关注的重要课题,从古希腊的哲人到现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对此都有精辟的论证.笔者拟在此基础上,探析私有财产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意义,以澄清部分人对私有财产权与私有制之间关系的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9.
信息财产是指固定于一定的载体之上、能够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需要的信息.信息财产是一种新类型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具有法律上的确定性和独立性,是一种独立的财产形式.目前,信息财产却处于权利空白地带:既不能受到物权法保护,又不能受到知识产权法保护.在此背景下,美国UCI-TA确立了信息财产权法律制度.信息财产权的客体是信息财产,权利内容是权利人对特定信息财产的独占使用权.美国UCTTA对信息财产权及其转让作出了详尽的规定.在法律无特别规定的情况下,信息财产权应适用或准用民法关于物权的一般规定.信息财产权与物权和知识产权构成信息社会财产权的三大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马克思权利思想的梳理和研究,我们发现.在现实社会的权利体系中,平等权、自由权、财产权和安全权都充满悖论。对弱势群体而言,平等权常常走向它的反面;自由权总是与其失之交臂;财产权可望不可及;安全权更是既虚无又缥缈。  相似文献   

11.
多少年来,"人类基因是全人类的共同财产"这一句话始终为大多数人所坚持.然而事实表明,"共同财产原则"正在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用以窃取落后国家和地区人类基因资源的借口.因此,保护个体、社区所应该享有的人类基因的权利与保护国家人类基因资源并驾齐驱.  相似文献   

12.
对"法律信仰"论题的一种事后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法治是一种治理秩序和治理模式,法治的精神在于社会树立法的权威,形成权力有限的政府和权利本位观,实现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的局面。作为一种系统工程,它需要的是经验的积累和理性的建构,而法律信仰则是感性的。面对当下中国的法治难题,不能仅仅局限于理性的思索,更重要的是在于能否正确认识国情,结合实际寻找到现实的出路。从信任到信仰,可能是一种可行的进路。  相似文献   

13.
反思环境法的权利基础——对环境权主流观点的一种担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谦 《江苏社会科学》2007,9(2):140-146
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环境权概念,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政治运动色彩,但它所宣示的环境保护理念还是发挥了应有的效用.公民环境权利的宪法条款并不能当然昭示一种新型基本权利的诞生,却滋生了环境法学界关于环境权研究漫无边际的构想,呈现出某种程度的表面繁荣.当前环境权研究最大的缺陷有两点:一是人为割断环境保护与现有基本人权的关系纽带,使环境法在没有基本权利支撑下失去法律保护的目的;二是习惯用一种静态的眼光审视宪法、行政法、民法以及其他部门法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原有的缺陷,却没有以动态的理念去体察各个部门法基于环境保护所作的调整.事实上,现代环境法与其他部门法是相互交错、融为一体的,围绕环境法的立法、执法和司法的中心是公民的生命健康权、财产权等基本权利的维护和救济.  相似文献   

14.
刘鑫 《云南社会科学》2020,(6):138-145+185
洛克"财产权劳动学说"作为证成财产权正当性的重要理论,常被用于论证知识产权制度的正当性,并成为知识产权制度的理论指引。但基于人工智能主体资格的缺失性及其智力创造方式的特殊性,以"财产权劳动学说"中"共有""劳动""需求"三要素为导向而建立起的知识产权法律规则面临着制度失灵的挑战。为此,不仅需要结合人工智能的自主创造特点对传统"财产权劳动学说"进行解释论层面的梳理,更需要立足人工智能的属性,以"财产权劳动学说"三要素为出发点,对既有知识产权法律规则进行立法论层面的改造,以此确保知识产权法对人工智能创造物法律保护与"财产权劳动学说"之间的理论契合,从而化解人工智能对知识产权制度所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任秋娟 《学术论坛》2006,(5):121-123
国际海底区域应定位于全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经济学上的产权理论有其局限性,应谨慎适用,国际海底区域制度在全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原则上应作具体设计。  相似文献   

16.
法律职业在古罗马时代开始萌芽,在中世纪后期的英国开始形成。在13世纪的英国,随着法律与宗教和政治的逐步分离,一批掌握法律知识和技能的职业律师开始在法律实务中获得不可替代的地位,律师公会掌控了从知识灌输、技能训练到执业资格授予的法律职业。现代意义上法律职业的形成与发展决定于法律作为科学学科地位的获得、法学理论教育模式的选择和法律形式主义运动的深入。法律职业始终是一个关涉社会历史的条件性概念和命运性术语,它以社会发展演化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为条件;同时,法律职业既是法律制度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深刻影响着法律理论和制度实践。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的独特性在于它是"法律拜物教批判",是批判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法治理念及资本主义社会法治实践的法律理论,这是英国分析法学家柯林斯的基本结论,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独特性以及把握它的当代价值具有启发意义。法律拜物教把法治看作为不可质疑的教义或必须信奉的原则,看作为国家的最优结构和终极理想,相信依靠法治,权力得到制约,权利得到保障,社会就会成为公平正义的社会。马克思主义法学不是停留在对法律表面功能的认同上,而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下,从整体社会形态的宏观视角出发,以一种冷峻的眼光审视现代社会流行的法律理论、法律观念及法治实践,为法治进程的未来推进提供了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第六章规定了"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其中,涉及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这类业主自治机构的条款共计三条,即第75条、第78条和第83条。这些条文的显形上看,并没有明确规定诸如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这类业主自治机构的法律地位问题。可否认为,国务院2003年9月1日起施行的《物业管理条例》对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这类业主自治机构法律地位的争议将延续下去?本文通过对《物权法》第75条、第78条和第83条的解读,认为以业主委员会为代表的业主自治机构法律地位问题,在《物权法》中已得以解决,即它是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的社团组织。  相似文献   

19.
康德的法权思想旨在反思现代法律、政治合法性的根据,为权利本身进行奠基。康德以先验哲学的方式澄明权利的起源问题,提出权利的基础在于道德,权利的内在规定是自由,而权利体系的构建在于最终走向宪政正义。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马克思早期著作的人学思想受到学界流行观点的责难,被视为一种"不成熟"甚至"不科学"的思想,被认为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之间存在"重大差异"。本文以马克思早期著作的文本考察及其前后期著作的比较研究为基础,对这种观点提出了根本性质疑。本文指出,马克思早期人学与其后来著作的人学思想之间,并不存在实质性、根本性的对立,他后来的著作继承而不是抛弃了早期人学的核心思想;马克思早期人学实际上是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第一次思想奠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真正起点,在马克思主义人学史上有重大开创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