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南宋的“讲史”和“说经”话本的著名艺人及代表作品,分析了如《五代史平话》、《问答录》等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及其走向,指出它和小说、说铁骑儿话本同样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城市商品经济的产物,而在我国小说发展上理应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
"五代史"是宋元时期民间说话、戏曲的重要题材,其中有关李存孝的描写尤为突出.杂剧、《新编五代史平话》和《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中均有李存孝形象,但杂剧和《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保存了民间讲史的基本内容,而<新编五代史平话>的改编写定者则参考史籍,对讲史内容作了重大调整,在主题与结构上向正史靠拢,可以看作是古代通俗小说文人化的肇始.  相似文献   

3.
从语义看元代"平话"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文学史和小说研究专著里对于“平话”的解释就是“评话”.其实二者有着根本的区别,前者是流行于元代的一种白话小说种类,后者是流行于明清的说书名称之一.平话之“平”字本义并非“评论”,而是平白,平话即平常、平白、简易之语,其实就是日常的白话.平话是元代至明代初期的历史小说名称,现存作品主要有“全相平话五种”和《五代史平话》等.把《宣和遗事》、《梁公九谏》等作品归入“宋元平话”类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4.
欧阳修(公元1007—1072年),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字永叔,是宋代学术大师、文坛领袖、史学名家,所著《五代史记》(后人称《新五代史》,以别于薛居正监修之《旧五代史》),及与宋祁分撰之《新唐书》,均被列入封建时代之“正史”。  相似文献   

5.
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欧阳修去世,其家人将《新五代史》(当时名为《五代史记》)表上,熙宁十年,诏藏于秘阁,而后盛行于世。欧阳修是《新五代史》的作者,自然无庸置疑。宋晁公武称:“《五代史记》七十五卷,皇朝欧阳修永叔,以薛居正史繁猥失实,重加修定,藏于家。永叔殁后,朝廷闻之,取以付国子监刊行。”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的《史记》,在中国史学史上是一座巍峨的丰碑,后世史家对它可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但真正学有成效,差不多可以和《史记》相抗衡的,除班固的《汉书》外,只有欧阳修的《新五代史》。所以从南宋以来,文史学家就经常将欧史与《史记》相提并论,予以称赞。如罗大经说:欧阳修“作《五代史记》,便与司马子长并驾”.陈师锡说:欧史“其事迹实录详于旧记,而褒贬义例,仰师《春秋》,由迁、固而来,未之有也。”吴德旋说;“事外远致,《史记》处处有之,能继之者,《五代史》也。”赵翼也说:“盖薛(居正)则仿宋、齐、梁、陈书之例.欧则仿《史记》之例也。薛史于各国僭大号者立《僭伪传》,其不僭号而自传子孙者立《世袭传》.欧史则概列为世家,亦仿《史记》也。”又说:“欧  相似文献   

7.
一个值得重视的《楚辞》注本一…………………………………………………………………………………·张出深大梅戏仙题跋(上)………………·二………………………………………………………·北京图书馆善本组辑录小说史上又一部讲史平话《三分事略卜………………………………,……………………………··、…,··陈翔毕《一国演义》在国外—………………………………………………………………………………………………··王朋娜《儒林外史》的礼及其叙事体结构 ”””””””””““””’”’”’”““”“””’”””””””““”…  相似文献   

8.
商务版《说郛》卷六○有《五代新说》一书,无作者名.宛委山堂本《说郛》(?)五四署徐炫撰.按唐宋时书目多著录此书,《新唐书·艺文志》二作《五代新记》二卷,作张绚古撰(中华书局标点本误作“张绚《古五代新记》二卷”),《崇目总目》卷二作“《五代新说》二卷,张绚古撰”,《宋史·艺文志》二“别史类”有“张询古《五代新说》二卷”,“小说家类”又有“张说《五代新说》二卷”.《郡斋读书志》卷六著录,解题云:“右唐张询古撰.以梁、陈、北齐、周、隋君臣杂事,分三十门纂次.”是一书之作者,有徐炫、张绚古、张询古、张洵古、张说之异.  相似文献   

9.
一九八○年我写了一篇《〈儒林外史〉的艺术结构》,发表在《艺谭》第三期,言犹未尽,兹再论之.考察中国小说史,长篇小说的发展轮廓大致如此:宋元间出现了初具长篇小说规模的讲史话本:《新编五代史平话》与《全相平话五种》(包括《武王伐纣平话》、《七国春秋平  相似文献   

10.
风云变幻、兵荒马乱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公元907—960年),与隆汉盛唐相比较,其政治体制未免相形见绌,黯然失色。然而,正如暴秦玉成了隆汉、亡隋引出了盛唐,五代的政治,作为有唐一代近300年一统天下的反动,同样孕育了两宋政治的胚胎,其政治体制的变革创新色彩值得正视。令人遗憾的是现存《旧五代史·职官志》仅仅汇辑了官制方面的部分法令,“亦简略过甚,绝不胪列其制。”而“《五代会要》虽存,非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历史小说,其创作的历史,源远流长;其作品的数量,汗牛充栋。先秦《左传》《国语》虽为历史著作,但已有历史故事的清晰记叙和人物言行的片断描写。两汉《史记》、《汉书》,开纪传体之先河,既有写实主义的描绘,也有浪漫主义的夸张。南北朝《世说新语》等某些篇章,已具短篇历史小说的雏形。宋代话本中《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全相三国志平话》等“讲史”给后世历史小说创作以深远影响。自元朝末年至明代中叶,历史小说逐步发展,形成高潮。吴门可观道人在《新列国志序》中说:“自罗贯中《三国演义》一书,以国史演义为通俗演义百余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残唐》、《南北宋》诸刻,其浩瀚与正史分签并架”。其后,续作不绝,至清未民初,葵东藩竟将中国古代和近代史全部编成演义,虽艺术价值不高,但也卷帙浩繁。现代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指导创作的历史长篇虽是空白,但继鲁迅在历史短篇方面作了新的开拓之后,郭沫若、矛盾、郁达夫、巴金等都为历史小说注进了新的生命。它们都给当代历史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优良传统和可贵经验。  相似文献   

12.
《旧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亦称《梁唐晋汉周书》,是北宋初年薛居正等人奉敕修撰的。至欧阳修别撰《五代史记》(即《新五代史》)以后,薛史(《旧五代史》别称,下同)在五代史领域的垄断地位始被打破,学者亦不再专习薛史。有清以降,学术风气昌隆,研习薛史者益众,如邵晋涵、钱大昕、赵翼等辈,均尝用力于是;吴兰庭及今人陈垣,继而  相似文献   

13.
讲史平话与《三国演义》成书的关系十分密切。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研究者除了在“说三分”、《三国志平话》等相关资料的钩稽、发现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外,也从情节内容、叙事构架、叙述艺术、史诗母题、思想倾向、文化精神等方面对罗贯中创作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探讨,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宋元话本是我国古代白话小说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锁链.它的繁荣期出现在南来至元代.也正因此,学者们以往塞本忽略了对北来的“说话”和话本发展的研究。本文认为,我国的“说话”至北来时代已十分兴盛,并且分为讲史、说三分、五代史、说诨话和小说等科目;同时列举《梁公九谏》和《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为例,对北宋话本作了初步的探讨;作者指出,北宋的“说话”和话本是宋元话本繁荣期前的准备和蓄势,在它走向颠峰的道路上,我们不能忽视这种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15.
流氓无赖发迹成为英雄猛将 ,是古代白话小说中经常出现的母题。以这一母题为核心所展开的《五代史平话》与正史相比 ,前者对他们发迹征兆的描写明显增多 ,对他们流氓无赖行为的描写也有所增多 ,对其妻子情况的描述也与正史差别很大 ,显然后者经过了加工和改造。这一母题的出现 ,既反映了我们民族“乱世出英雄”的观念 ,也反映出叙事者对他们既羡慕又嫉妒的心态。在《五代史平话》以后的白话小说中 ,流氓无赖的出身地位有所提高 ;其流氓无赖的行为减少了 ;正义感增强了 ;从军的目的和动机也不同了——主要是为了建功立业 ;同时 ,女性在小说中的作用和地位也发生了变化 ,特别是她们在婚姻中由受动变为主动 ,并积极追求幸福婚姻。  相似文献   

16.
赵翼的《廿二史札记》对新、旧《五代史》的研究大体包括“史法”和“史事”两部分 ,“史法”部分主要考察新、旧《五代史》的史料来源、体例、书法 ,评论其优劣得失 ,揭示其文献价值。“史事”部分主要是排比分散的材料 ,进行归纳和比较研究 ,从中抽象出重要历史事件和重大问题 ,探讨其政治得失以及当时社会风气的变迁 ,揭示其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三国》小说史要改写——读周兆新主编的《三国演义丛考》陈辽关于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当今绝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它的成书过程如下:元至治年间(1321—1323)出了建安虞氏刊本《三国志平话》。元至元(1335—1340)年间出了闽建坊刻本《三分事略》,...  相似文献   

18.
语见清代刘翰《李克用置酒三垂冈赋》(以“此先王置酒处也”为韵)。本文收入清末王先谦《清嘉集初编》,此书是作者在南菁书院(在江苏江阴)讲学时学员(秀才、生员等)试卷、习作的选编,是作为科举需要的范文收录的。本文题目原是甄试题,要求学员以李克用置酒三垂冈这一历史事件赋咏,并以“此先王置酒处也”七字为韵,也就是赋分七段,依次以“此、先、王、置、酒、处、也”七字结尾。这一历史事件见《新五代史·唐庄宗本纪下》。沙陀将领李克用(856—908)于公元八九四年平定内部叛乱后在上党(今山西长治)三垂冈(在潞城)置酒祝贺。伶人奏《百年歌》,曲到  相似文献   

19.
关于《西游记》的祖本和主旨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一)祖本问题 《西游记》有祖本,学术界一般并无异说。但祖本是什么,还需探讨。 鲁迅和郑振铎都认为《西游记》有祖本。鲁迅曾认为《四游记》里的《西游记》(杨志和编)是《西游记》的祖本,郑振铎先生则主张《西游记》的祖本是《永乐大典》本(即《西游记平话》)。后来鲁迅先生改从郑说。 我们认为,今本《西游记》(一般以明代金陵世德堂本为其代表)的祖本很可能是《西游原旨》的白文。理由如次:  相似文献   

20.
一九三三年十二月,鲁迅先生写了一首深刻、动人的律诗,题为《阻郁达夫移家杭州》,诗写给“知友”、现代作家郁达夫先生的夫人王映霞的。此诗问世已经四十余年了,但是,人们并未对它作出正确的解释。一九三八年郁达夫《回忆鲁迅》,曾对诗意作过一点简要的说明: “后来搬到杭州去住的时候,(鲁迅)也曾写过一首诗送我,头一句就是登遐仍如在。这诗的意思,他曾同我说过,指的是杭州党政诸人的无理高压。他从五代史的记录里,曾看到过钱武肃王的时候,浙江老百姓被榨得连裤子都没得穿,不得不以砖瓦来遮盖下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