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军红 《学术研究》2004,(7):136-140
胡适“作诗如作文”理论关乎百年中国诗歌发展却迭招物议 ,此论利弊兼有 ,经不起推敲。本文肯定“作诗如作文”理论对于白话新诗的“旗帜”意义 ,但着眼于未来中国诗歌发展 ,着重从本体理论、诗学依据、诗美思想诸方面 ,分析其理论缺失及原因 ,据此得出“该命题可以休矣 !”之结论。  相似文献   

2.
屈原作为<招魂>的唯一著作权人,在今天质疑得少了.但其中"谁招谁魂"问题,依然存有异议.而"谁招谁魂"事关对屈原<才召魂>这一被司马迁高度重视和评价的作品的读解;进而影响到对伟大诗人屈原的全面认识.而如果对这一问题进行全新的审美分析,就会比较全面地论证<招魂>并不是招楚怀王死魂,而"自招自魂"是合理的与可信的,进而形成对这部伟大作品初步的一种审美认识.  相似文献   

3.
《论语·里仁》 :“子曰 :父母在 ,不远游 ,游必有方。”方 ,郑玄注 :“犹常也。”皇侃据《礼记·曲礼》“为人子者 ,出必告 ,反必面 ,所游必有常 ,所习必有业” ,谓 :“是必有方也 ,若行游无常 ,则贻累父母之忧也。”朱熹解“方”为方向 ,谓 :“游必有方 ,如已告云之东 ,即不敢更适西 ,欲亲必知己之所在而无忧 ,召己则必至而无失也。”我以为古注割裂了上下文义 ,就字论字 ,义有未当。“游必有方”承上句“父母在 ,不远游”而言 ,丝毫未见转折之意。“方”应解作《书·尧典》“方命圮族”之“方”。“方命” ,蔡沈注 :“逆命而不行也。”“…  相似文献   

4.
一《周南》和《召南》的命名在《诗经》十五国风中,只有《周南》和《召南》的命名历来颇有争议。争论的焦点在于对“南”字的理解各有不同,其影响较大的有五种意见。 (一)南化说。《毛诗·关睢序》说:“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郑玄《诗谱》说:“周、召者,禹贡雍州岐山之阳地名。……周、召之地,为周公旦、召公奭之采地。……其得圣人之化者,谓之《周南》;得贤人之化者,谓之《召南》,言二公之德教,自岐而行于南国也。”陆德明的《毛诗音义》也说:“南者,言周之德化,自岐阳而先被南方。”孔颖达《毛诗正义》,朱熹《诗集传》等,均从此说。 (二)南音说。《吕氏春秋·音初篇》说:“禹行功,见涂山氏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命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此说到了宋代颇为流行,王  相似文献   

5.
《召树屯》渊源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召树屯》(即《召树屯与南玛诺拉》)是我国著名的傣族民间故事,但这个故事也在泰国、老挝与缅北等地广为流传,我云南省歌舞团访泰演出的主要节目是《召树屯》,泰国文化团访华演出的节目中也有《玛诺拉》独舞。泰国前总理克立·巴莫亲王在西双版纳观看《召树屯》舞剧后,觉得很诧异:“为什么泰南所流传的‘诺拉’会在相隔很远的西双版纳冒出来呢?”我国文学界也提出,《召树屯》“究竟是根据西双版纳的民间传说改编进经书,流传外国的呢?还是由外国传入的呢?”因此,弄清《召树屯》的渊源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小幽默     
某乡养鱼专业户老柯年近不惑,家境殷实,唯一不如意处,是他一连生了四个女儿。 第一胎生下个女儿,他便起名为“招弟”;第二胎又生下个女儿,他起名为“又招”;第三胎还是生下个女儿,他咬咬牙起名为“再招”;当“再招”还不足一周岁时,老柯又让爱人怀了孕,想第四胎该是个男孩吧,然而生下来的还是个女儿。老柯  相似文献   

7.
壹“大招”的作者“大招”的作者是谁,有人說是屈原,有人说是景差。我以为是屈原所作。其理由如下: 一、从思想内容上看,“大招”所反映的政治思想和屈原的思想相合。“大招”除去按照一般的招魂通套,說四方多灾害、劝灵魂早回家,并“盛称楚國之乐”以外,在篇末有一段長文,大言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这一段文章的性質和上文極不相称,而且,从根本上說起來,作为招魂的巫歌是不应該有这类話的。这是一个矛盾。它說:  相似文献   

8.
《尚书》屡见“越某日”。如“惟丙午朏,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于洛。”(《召诰》)“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召诰》)“甲子,王乃洮頮水……,越翼日乙丑,王崩。”(《顾命》)对“越某日”的“越”,古注有三说。或释“逾”(蔡沈传),或释“及”(王引之《经传释词》),或释“于”(孔颖  相似文献   

9.
《大招》的作者及创作背景一直是个谜。本文认为《大招》的作者就是景差,此篇当为景差因顷襄王射兕受惊失魂卧病而作的招魂之词。其创作时间当在顷襄王卧病不久的春天,比宋玉作《招魂》要早、“大招”之被命名为“大”,是因为此篇曾被误认为屈原所作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古荆为巴说     
长期来学人多谓荆即是楚。笔者对此颇有疑点,以为荆本是指巴族。此或妄说,冀识者指正。一、说荆地之得名古华夏活动中心以南的江汉周遭,最早并不称为“荆”,而是包含在泛称为“南”的地域中。《诗·国风》中有《周南》、《召南》。《吕氏春秋·音初》谓:“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妄待禹于涂山之阳,实始作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周南在汝、汉,召南在江、沱。此外,也还有与“南”有关的名称: 南交《书·尧典》:“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伪,敬致。”《史记·五帝本纪》则作:“申命羲叔,居南交。便程南为,敬致。”南国《诗·小雅·小曼之什》四月篇:“滔滔江汉,南国之纪。尽瘁以仕,宁莫我有。”  相似文献   

11.
西周晚期,南淮夷不服王命,宜王遣召虎往征,大軍沿江汉东下,很顺利地得到平定。召虎因此开拓土宇,并用“彻法”疆理其地,实行厉王以来一貫的“革典”政策,立功甚大。王欲賞召虎土田,随由王后捐父业,琱生出私产,自动献納公家共三十方里来助成其事。但召虎不愿承受,又不敢逕辞,遂把土田收入捐給当时因家貧兴訟的青年男女以纾其困。此二銘——琱生批(皀殳)和召虎(皀殳)——卽叙述宣王五、六年間处理土田所經过的情况,也卽是古史上阶级社会所突出地別饒意趣的两次佳話,特引《詩經·风·雅》的事实作为綜合研究,提出一些淺見,請学者們指正。  相似文献   

12.
金荣权 《云梦学刊》2005,26(4):34-38
《大招》所招之人应是一位王侯,这位王侯既不是楚怀王,也不是楚襄王,而是西汉的淮南王刘安;所招之魂不是亡灵,而是刘安的生魂;《大招》的作者是汉代人;《大招》是本为楚人而又是淮南王刘安所赏识的宾客伍被为劝诫淮南王刘安所作。因《大招》是为招生魂而作,所以才冠以“大”字。  相似文献   

13.
小幽默     
前些年,有这样一对夫妇,妻子第一胎生了个女孩,丈夫给起名叫“招弟”,希望她招来个弟弟。不料第二胎又生了个女孩。丈夫说,老二肯定能招来个弟弟,便把二女儿叫“二招”。第三胎生下还是个女的,丈夫抱着三女说:“你给我再招一次,希望就寄托在你  相似文献   

14.
罗钦顺是“江右硕儒”、“宋学中坚”,也是明代第一个从气本论观点出发提出“经世实学”的学者,开创了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他提出了政失妖兴、虐政召灾的著名理论及建立善政的主张;提出了宽征裕民与平赋薄赋、为官修德之说;重视学校的教化功用,强调学术要关注百姓民生,经世致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辑录并分析闽、台两地有关"典卖其妻"、"买女赘婿"和"命长媳转偶"等性别压迫现象之证言、证物和案例.本文指出,在此等性别压迫现象里,妻子、养女和媳妇被视为有价商品或有用物品,被迫接受不由自主的婚配,其情感和意愿则遭到蔑视;闽、台两地替媳妇招婚(包括"买女赘婿"和依照"子死媳在,媳妇可以招婚"之民间习惯法而行之的招婚)和"大儿失业出外谋事经年无好音者,即命长媳改偶次男"分别是招赘婚俗和转房婚俗的特例,宜为中国妇女史研究者注意.  相似文献   

16.
中华书局版逯钦立校注本《陶渊明集·读史述》韩非章云:“丰狐隐穴,以文自残。君子失时,白首抱关。巧行居灾,忮辩召患。哀矣韩生、(?)死说难。”逯钦立注云:“忮,疾忌。言君主忌辩者发其阴私,所以辩者每以召致祸患。《史记》本传独载非之《说难》,列举说辩者招致弃身、危身等祸患。”按:逯注误矣。“忮”的本义为“固执,不听从。”后引申为“嫉恨。”《说文》:“忮,很也。”段玉裁注:  相似文献   

17.
明王朝对天津盐业的管理十分严密,搜刮也很严厉。盐税收入约占明王朝全年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一、盐法明代天津盐法凡三变:明初“开中法”,明代中叶“折色法”,明末“纲法”。成化七年(1471),北直隶、陕西一些府县发生饥荒。明政府召天津盐商输粮于这些府县,规定输粮4斗给一引盐。这是明承宋元旧制召商输粮于边,以济军粮的开中制度。开中制的实质是天津盐商以力役和实物向明王朝换取盐业的专卖权。  相似文献   

18.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阔步迈向二十一世纪———广东社科界学习贯彻“十五大”精神座谈会发言摘登编者按:中共“十五大”以后,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研究中心、广东省社科联、广东省委党校等单位主持召...  相似文献   

19.
自《毛诗序》问世以来,关于《诗经》首篇《周南》、《召南》之"南"的解释,一直以"周公、召公治下的南方地区"一解占主流,但这种解释是错误的.《周南》、《召南》之"南"的正义应释为"南乐",它首创于夏禹之妻涂山氏,后经夏、商和周初的广泛流传,演化成为一种具有特定曲调、主题和乐舞风格的经典乐歌,在长期的流变过程中,它最终被纳入"楚风".  相似文献   

20.
《文学评论》一九八○年第六期发表了鲍昌同志的《〈诗·召南·殷其靁〉新解》。文章说:“此诗究竟写的是什么?《小序》云:‘《殷其露》,劝以义也。召南大夫远行从政,不遑宁处。其家室能闵其勤劳,劝以义也。’其意是说,本诗写的是召南大夫为了王事远行在外,奔波劳累,不得休息,他的妻室‘闵其勤劳’,遂写此诗‘劝以义’。这一说法与《毛传》概同;《郑笺》,孔颖达《正义》因袭之。至朱熹《集传》,更进而断定说:‘妇人以其君子从役在外而思念之,故作此诗。’到了清代以严谨之朴学治《诗》者如陈奂,马瑞辰等人,亦未提出异义。然而,他们的理解实在是错误的。”接着鲍昌同志对本诗“逐字逐句”进行了“考释”,然后,得出结论说;“《殷其靁》这首诗,决不是召南大夫之妻向其夫‘劝义’之诗;正相反,它是一首周代普通人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