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洮岷“花儿”和河湟“少年”的对比、分析,旨在论证这样一个问题:洮岷地区的山歌叫“花儿”,河湟地区的山歌叫“少年”,二者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民歌形式,其区别有如“花儿”之比藏族情歌“拉伊”,“少年”之比汉族山歌“爬山调”。因此,不能将二者归结为一源之二流,更不能在此前提下开展对二者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一、名称和起源探奥 洮岷“花儿”(以下简称花儿)是流传于甘肃洮岷地区的一种山歌,其主要内容是表达青年男女之间爱情的。岷县人不叫“花儿”而叫hur似乎是“花”与“儿”复合拼读后构成的单音组合。这一称谓值得深思,很可能是藏族拉伊中的衬词“若化”一词被汉化的结果,或由它演变而成的。 “花儿”源于何时?目前众说纷纭。据一些研究者的见解,大致倾向于明代。 藏族民歌“拉伊”是藏族民歌中的一种。“拉”是山的意思,“伊”是歌的意思,合起来叫山歌。藏族民歌历史悠久,正如雪康·土登尼玛所说:“西藏的历史有多  相似文献   

3.
“花儿”是流传在西北地区的一种山歌,为劳动人民所传唱。“花儿”虽为民间山歌体裁,但在艺术性上,却表现出极高的文学价值。在意与境的表达及结合方面,表现出独特的、具有强烈感染力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花儿是流行于中国西北陇中高原的山歌歌种,因其集传唱流域广,传唱范围跨省越区,传唱民族众多等特点于一身。所以,花儿是山歌中极具特色的一个歌种,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以往由于人为地不科学地认识,混淆了花儿歌种“起源”和“嬗变”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因此,要考证花儿的历史发展,首先要考证花儿产生于哪一个民族,才能进一步考证其形成时间和产生地域。本文拟从语言和民俗两个方面对花儿的族属进行考辨。  相似文献   

5.
“花儿”是西北大地上璀璨的艺术奇葩 ,多少年来 ,无数仁人志士的足迹踏遍花儿的故乡 ,既接受了花儿海洋的洗礼 ,又采集了众多的“花儿” ,还撰文著述 ,就连美国的赵如兰女士、玛丽·克茉尔·苏独玉女士 ,日本的大木康先生、中原律子女士 ,法国的白茜女士……等等外国学者也多次踏上这片土地 ,采集、研究“花儿” ,向世界传播“花儿”文化。“花儿”是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三省区的山歌 ,分为三大体系 :1 “河湟花儿”体系———以甘肃临夏地区和青海湟中地区为代表 ;2 “洮岷花儿”体系———以甘肃临洮和岷县地区为代表 ;3 “陇中花儿”体系———以甘肃陇东地区和宁夏西、海、固地区为代表。经历了多年的“花儿”音乐研究和多次民间采风 ,从中得到了新的启迪———“莲花山花儿”的美学价值首当文学而非音乐  相似文献   

6.
“花儿”是西北地区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歌,在宁夏,回族是传播和演唱“花儿”的主体民族,“花儿”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宁夏回族“山花儿”首先具有“花儿”品种分类的学术研究价值,与流传在宁夏的“信天游”与“河湟花儿”相比,其民族性和地域性更强.其次,具有民族学、民俗学价值.由于地域的影响,“山花儿”既保持了“花儿”山歌野曲的粗犷豪放特点,又具有流畅优美的小调韵味,此外对见证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口头传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生命力和人文价值,也有一定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青海和甘肃南部一带,很早就流行着一种民歌,叫做“花儿”或“少年”。对于它的这种名称的由来,一般都不太清楚。这种民歌,原来流行于青年男女之间,其内容完全是表达男女青年之间的恋情和往来的。其中男方被称为“少年”,而女方则被称为“花儿”。到了后来,这种互相之间的称谓,便成为这类民歌的代称。合之则为山歌野曲,分之则为“花儿”与“少年”,两者实际上是一种民歌,只是其内容各有所偏重而已。  相似文献   

8.
“花儿”流传中的一种特异现象—“风搅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青海、甘肃某些藏、汉或藏、回杂居区,流行着一种不大受人重视,而样式独特的“花儿”,当地群众形象地把它叫作“风搅雪”,也有的藏族群众把它叫作“呷各拉伊”,即“汉族的山歌”。它是用藏、汉两种语言混在一起唱的“花  相似文献   

9.
“花儿”是青海、甘肃、宁夏以及新疆的汉、回、土、藏、撒拉、东乡、保安、裕固等民族的广大群众喜爱的一种山歌。它源远流长,在文学和音乐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因此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明清以来的文人骚客在诗文中对它有过不少记录、描绘和评价,这些诗文对于我们认识花儿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花儿"是流传在甘肃、青海和宁夏一些地区的一种颇有特色的民歌,解放以后,随着民间文学工作的开展,它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知晓了。然而, “花儿”这种民歌在形体上究竟有些什么特点?怎么样的歌才能算做“花儿”?这个相当根本的问题,即使在“花儿”产区之一的甘肃也还不是研究得十分清楚的。由于“花儿”研究工作的一向薄弱和介绍工作的粗疏,这个原来并不十分清楚的问题把人们搞得更胡涂了。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这样的担心:后来的研究者们能否认清“花儿”的真面目。“花儿”的形体特点主要表现在它的格律上。为了消除和防止由于以讹传讹所产生的对“花儿”形体特点的误解,认真而刻入地探讨它的格律,是“花儿”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而迫切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花儿是一种属于山歌体系的民间歌谣,是最早被发掘、整理、传唱而最终得到广大民众认可的原生态歌曲体系之一。近年来,原生态唱法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青睐,因而花儿也备受关注。现从音乐学的角度,就花儿传唱过程中所显现的主题内容的传承性、语音的变异性、演唱技法的创新性等方面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2.
“花儿”是流行于西北高原上的一种民歌。而“花儿会”则是民间自发的群众性的传统“花儿”演唱集会。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松鸣岩“花儿会”是西部“花儿”的主要传承地之一。此地蕴藏着原生态淳朴、粗犷的古老“花儿”,极具研究价值,亟待挖掘和抢救。民俗的复兴是本土文化觉醒的标志,“花儿”这一民俗文化依然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是西北农民的精神家园,也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增进各民族团结的媒介。  相似文献   

13.
民歌,是劳动人民为表达自己思想感情而集体创作、口头流传、不断加工的一种歌唱艺术形式。这是民歌概念的内涵。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很快,体力(特别是重体力)劳动逐渐改为机械操作,如打夯、打硪号子、拉纤号子、搬运、作坊、农事号子等,将随着劳动条件的改变逐渐失去组织指挥劳动、振奋精神调节体力等实用性功能;又如在青海高原的马车路上,脚夫哥为提神解闷,坐在马车上漫起悠扬的“花儿”,尕妹们在田间拔草割麦为消除疲劳而唱起“花儿”等,这些农活一旦被农机代替,山歌的实用性功能范围也将日益缩小;  相似文献   

14.
“花儿”主要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三省区,是这几个省区的汉、回、藏、保安、撒拉、土、东乡民族十分喜爱的民歌。 “花儿”又名“少年”,是男女青年倾诉情爱的心曲。“花儿”还被称为“野曲”,顾名思义就是只能在村庄以外的田野、深山演唱。有首“花儿”唱到:“花椒树上你甭上,上去时刺尖扎哩;庄子里头你甭唱,老汉们听见时骂哩。”由此可见,演唱“花儿”是有地域限制的。 而“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是由不哈自家;刀架上头割下,不死就这个唱法。’这首脍炙人口的花儿,真挚地表达了西北劳动人民对花儿的无比喜爱。 “花儿”按…  相似文献   

15.
河湟“花儿”,是以西北河湟地区的方言主体——河州话和西宁话写成的。从语言学角度出发,认真研究一下河州话表现在花儿中的语音、词汇以及句法结构等方面的许多语言现象,在推论“花儿”的形成和发展这个重大问题时,可以找到比较科学可靠的佐证。 过去的一些有关“花儿”语言学方面的论文,从汉语的角度对“花儿”中常见的特殊字、词、句分别进行了一些探讨,使其中一些明显属于汉语范畴的语法问题得到了解决,但这仅仅是个开端。事实证明,将“花儿”中屡见不鲜,河湟  相似文献   

16.
六十年代初,在青海文艺工作者中间,开展过一次若断若续的“花儿”学术讨论,从1961年到1963年,先后延续了两年的时间。讨论从“花儿”的发展与提高开始,进而围绕“花儿”的来龙去脉展开争论,形成多种意见的交叉,最后在探讨“花儿”与元代散曲的关系问题上,无形中结束。1986年第三期《青海民族学院学报》上发表的魏泉呜同志撰写之《青海对花儿来龙去脉的探讨》一文,就是专门研究这一论争的。  相似文献   

17.
“‘花儿’饶比兴”,说明比兴是“花儿”中最常用的辞格,是西北人民表达思想、寄托感情,提炼、修饰语言的一种最喜爱的修辞技巧。这些修辞技巧大大增强了“花儿”语言的表现力。它们在自己长期发展过程中,广泛汲取了汉族民歌和诗作的营养,更是自成一格,别具韵味。这说明,“花儿”与汉文化有着密切的源流关系,是中华民族文苑中招人喜爱的一朵鲜花。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篇运用人们不大采用的方法,从人们不大习惯的角度研究临夏“花儿”歌词的艺术性的文章。我们打算从一首首临夏“花儿”作品入手,通过对它们艺术表现得失的考察,来探讨临夏“花儿”发展和创作的艺术方面的某些规律。临夏“花儿”是西北高原两大派“花儿”中的一派,其流传范围比另派“花儿”为广,包括甘肃的临夏、东乡、和政、康乐、永靖、皋兰、广河,青海的民和、乐都、湟中、湟源、互助、大通、循化、化隆和宁夏的西吉、海源、固原、同心等地,要对这些地区的所有“花  相似文献   

19.
本文打算就“花儿”的搜集整理问题进行一些探讨。“花儿”的搜集整理究竟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怎样产生的?什么是正确的、符合科学要求的搜集整理?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得从考察“花儿”搜集整理的历史入手。  相似文献   

20.
李文实先生是一位较早的“花儿”研究者,他从“花儿”与《诗经》的比较、“花儿”与散曲的比较,“花儿”的产生等多方面、多角度对“花儿”进行了研究,其研究成果成为“花儿”研究中的奠基鼎力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