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文化之特征、目的和价值的证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化与文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持“西方信仰”观者对它们没有加以区别,因而形成了以西方文明代替其他文化的观点。但是,文化的特征不是“创造”,而是“保留”、“传承”;文化的目的不仅仅是“人不断自我解放”,而是利弊多向性、多重的;文化的价值也不是西方直线进化论所说的单线进化论价值,而是复线的相对价值。在中国,“西方中心”的价值观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取向,用物质文明偷换文化的概念,这是不可取的文化与文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持“西方信仰”观者对它们没有加以区别,因而形成了以西方文明代替其他文化的观点。但是,文化的特征不是“创造”,而是“保留”、“传承”;文化的目的不仅仅是“人不断自我解放”,而是利弊多向性、多重的;文化的价值也不是西方直线进化论所说的单线进化论价值,而是复线的相对价值。在中国,“西方中心”的价值观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取向,用物质文明偷换文化的概念,这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2.
孔子"述、作"之义与文化的继承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自称“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这述作之义 ,其核心即强调文化生命历史连续性的文化阐释原则。这一连续性的内容 ,即自然与文明或质与文的连续。“质”或自然 ,是“文”的发展之合理性的界限。质、文之连续 ,亦即天人之合一。在这个意义上 ,“文”的“作”亦即“不作”。文化表现为一质、文之张力关系中的生命连续 ,同时 ,亦总是作为“传统”以此“不作”之“作”的方式活在我们之中的东西 ,这正是我们总能有所“作”的原创性之本。近代以来 ,文化的“断裂性”和历史“记忆的短暂” ,造成了中国文化人文和精神资源积累与原创性的不足。孔子“述而不作”的文化阐释原则 ,在今天的文化建设中仍有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广东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形势和战略目标社会历史发展现在正处在什么时代?将会过渡到什么时代?这些时代有些什么特征?对广东的文化建设提出了什么挑战?这是我们制订文化建设战略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从时代的划分来看,社会历史的发展,主要可分为三个时代,一是“前工业时代”,二是“工业时代”,三是“后工业时代”。在文化学领域,则有人把这三个时代分别表述为“政治时代”、“经济时代”和“文化时代”。也有人把“文化时代”叫做“信息时代”。这三个时代分别代表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4.
“创意产业”或“文化创意产业”被认为是2006年我国使用频率最高的“新名词”之一。这一现象由于2006年12月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的举办而达到高峰。特别是把“文化创意产业”写进《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上海市和北京市明确把发展“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正式列为上海和北京的文化发展战略之后,  相似文献   

5.
关于“文化霸权”概念的再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批判是后殖民主义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国内外学界在对文化霸权这一概念的使用和理解上可以说是歧义颇多。本文考证了文化霸权概念中的“霸权”一词的含义,辨析了文化霸权概念中的“霸权”与政治霸权、经济霸权概念中的“霸权”的区分,对文化霸权这一概念作了新的界定,并结合分析国外学者尤其是汤林森的“文化帝国主义”观,对文化霸权(主义)进行了再思考。  相似文献   

6.
走出民族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只有一个“和平”、只有一个“正义”、只有一个“仁慈”。将追杀拉什迪当成正义又当成罪恶的时代,不是我们文化的骄傲相反是我们的文化的悲哀。没有其他什么道路可以克服这种文化悲哀,惟一的道路是文化的整体化。这是人类的希望。  相似文献   

7.
时下叫得很响的有“茶文化”、“酒文化”,没有人提“烟文化”是因为“吸烟有害”。其实“烟文化”是客观存在的。一个康乾时期的小小鼻烟壶拍卖价竞高达一百多万无之巨,这是不是“烟文化”?  相似文献   

8.
“文化重置”是有宋一朝的特定文化战略,通过向中国文化之早期核心回归,宋代文化的核心定位和品格相较于汉、唐发生了跨越式的基础之变。“重置”是非历史的、非革命的和渗透性的重大文化突破,即通过回溯蓄力,为前行开辟道路。日本学者内藤湖南首揭著名的唐宋之变——中国于宋代进入了“近世”,这是历史向前发展的时间箭头。然而宋代却是一个上下同求复古的朝代,其经典诉求是回向“三代”,这是逆向的。近世前进之潮流与复古回溯之退却,构成了方向相反的文化引流与回归,如何化解冲突并推动文化改良,是“文化重置”命题给出的课题。通过观察宋徽宗所主导的皇权审美意识形态的三个例证,切近地了解在不可阻挡的近代化潮流下,宋代是如何通过复古这一看似倒退的文化政策以实现“文化重置”并再出发的。  相似文献   

9.
一、两种符号新时期文学是继十年文化大革命之后,实则是在持续了十年之久的“文化大荒漠”之上,生发开来并繁荣起来的。因此,讨论新时期的文学观念,不能不顾及它的前身。其实,将“十年文化大革命”贬为“十年文化大荒漠”是很不确切的,是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价值判断。确切地说,这一“史无前例”的大事变、“大革命”,本身就是一大奇特的、史无前例的文化现象。不同的无非是,这一文化现象有着极其特殊的,有别于一般人类文化现象的符号系统。以文学艺术为代表的审美文化便是这样。审美文化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构成,其  相似文献   

10.
文化研究三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关于“文化”定义何谓“文化”?迄今为止,中外学者对此已经提出了成百上千种不同的界说,但却没有一个定义能够为人们所普遍接受。这大概并非因为文化研究的不成熟,而是由于更深刻的方法论原因。问题的症结似乎在于,“文化”概念究竟能否被定义?“文化”带有人类学本体论的意义。文化与人的本质、人的存在是等价和重合的。属人的一切也都是“文化的”。因此,“文化”是一个总体性概念。一方面,对于一切人文科学  相似文献   

11.
王国炎同志的论著《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最终成果。这本论著的诞生,焕发出国炎同志对学术执着追求的精神,这在论著的字里行间得到了充分体现。论著以三个新论为主线展开,即:“文化新论”、“现代化新论”和“传统文化现代化新论”,这三个新论就是这部论著与其他同类论著的不同之处、闪光之处、创新之处。一、“文化新论”:“人化”与“化人”对“文化”概念进行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却又是文化现代化理论研究者所不能回避的问题。综观学术领域,文化的定义已经千奇百出,而要在这样的背景下对…  相似文献   

12.
胡适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孜孜以求他心目中的“科学” ,他所倡导的“科学”有着自己的文化内容 ,并含有他个人的理解。这便构合为他个人文化的基本核心。他的“实验”观点是他建设“科学”的现代文化的基石。  相似文献   

13.
如何消解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与“文化误区”,是社会科学研究中极具活力的一个热点问题。从文化的概念入手,在理论层面阐释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与“文化认同”的趋同性,可以得出以积极、宽容的态度对待“文化差异”的科学结论。这是一个科学的抉择,也是一个必然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重庆文化主源头:来自伏羲族的“蛇”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伏羲“蛇身”,而重庆的简称“巴”也是“蛇”,这两条“蛇”有关系吗?本文试以文献学、民俗学、考古学三重证据论证:重庆文化主源头就是蛇巴文化,它源自甘青高原上的一支伏羲文化。  相似文献   

15.
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文化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精神,英文为“Ethos”,又译为“民族精神”、“国魂”、“民族魂”等。自1906年W.G.萨默提出“文化精神是使一个群体不同于其他群体的那些特质之总和”的观点以来,引起了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对这一概念的重视及研究。社会学家K·杨提出一种理论认为每个社会都建筑在那些使他们最不同于其他社会的文化模式上的一种文化精神、或“社会特性”。人类学家G·戈尔指出文化精神是“一个社会群体的各种行为观念和目的总和”。 1940年以后,一些学者将文化精神这一概念赋予了新的意义,把注意力从行为上转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的深入,必然会涉及“文化转型”问题。 这里所说的“文化转型”,是指如何将中国的传统文比转化为现代文化,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值得讨论的。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书法界和书法理论界,“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的命题影响很大,但这是一个缺乏学理和事实根据的命题。如果说,哲学是文化的核心的话,那么中国书法既不在中国哲学之内,也不具备哲学的性质。中国书法不可能是中国哲学的核心,因此也不可能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部分,它部分地体现中国文化的“文化精神”,但中国书法的文化精神并不是“中国文化”的“文化精神”。中国书法是一种很宝贵的,有特色的中国文化现象。但在中国文化中它不居“核心”地位。我们要充分认识肯定它多方面的文化价值,又要避免将中国书法神秘化,神圣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中国身份与文化输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全球化”与后殖民的世界语境中 ,我们必须正视中国的文化身份问题 ,否则中国文化就会被西方思想淹没。“发现东方”和“文化输出”就是基于世界主义并应对这一问题的策略。“发现”的主体是中国自己的知识分子 ,“发现”的内容是经历了近现代的洗礼之后中国文化中仍然具有活力的精华 ;文化输出就是要让世界重新“发现”东方 ,在世界舞台上保留“东方声音” ,从而促进世界文化的总体性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本世纪中叶,国外研究文化人类学的学者们把世界文化分为“罪恶感文化”和“耻辱感文化”两大类型。研究中国的外国学者们把中国划到“耻辱感文化”的类型之中,并说中国就是耻辱感文化的故乡(日本学者森三树三郎先生的观点)。这是由于对“恶”的回答得出了“以耻为恶”的答案的结果。以耻为恶的思想的表层,就是所谓“名”的意识问  相似文献   

20.
形象是和人类的文明相伴生的,故文化是形象的“质素”。中国传统文化是围绕“人”在形象的发生发展中生成的。其间经历了从“图腾形象”到“宗法形象”再到“非神圣形象”的“否定之否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的对立和为消弭这种对立的努力,既构成了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又是文化自我分裂的原因。但文化必然要在形象的发生发展中不断扬弃和升华。认识到这一点,有利于我们把握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