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略论佛教对苏轼的影响胡新中以往的研究者,对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给苏武的影响论之较多,而对佛教对苏拭的影响则论之较少。但正如苏辙在苏拭墓志铭中所云:"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①本文仅就佛教对苏武的影响作一些探索,限于水...  相似文献   

2.
中国先民的宗教活动是从人们的饮食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早期的宗教仪式主要是祭祀,而祭祀总是同人类的某种祈求心理分不开的,这种祈求又是以奉献饮食的形式反映出来。《诗经·楚茨》云:“芬孝祀,神嗜饮食。卜尔百福,如几如式。”中国古代的祭祀,无论是大祭或薄祭,都是以最好的食物侍之。饮食不仅促进了宗教信仰的发展,反过来,宗教的发展也为人们信仰食俗的形成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就汉唐时期的信仰食俗而言,主要表现为佛教和道教信仰食俗的形成,它们对汉唐时期的饮食生活都发挥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宋王朝建立后,为了消除唐藩镇割据的因素,缓和与应付尖锐的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采取了一系列强化封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的措施。而专制统一的思想首先要求重整封建伦理,把三纲五常系统化,把忠君爱国提到日程上来,并进而使伦理本体化。处于每况愈下中的宋王朝还需要神灵的支持,使宗教神学为自己的统治以灵光圈的印证和保护。世俗哲学和宗教神学共同成为维护王朝统治的意识形态。但是,长期以来那种三教鼎立、世俗哲学与宗教神学并存而又对立的局面已难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它们面临着各自的艰巨任务。世俗哲学有必要在董仲舒等人对先秦儒学改造的基础上再来一次全面改造,使之进一步神学化;宗教神学则务必全面世俗化,以更有效地为现实政治服务。因此,儒学的宗教神学化和佛教、道教的世俗化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融合吸收便构成这一时期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4.
在国外的汉学中 ,俄国汉学独树一帜 ,而儒佛道研究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用翔实的资料阐述了这方面的基本情况 :综合研究 (五教合一 )、儒教研究、佛教研究和道家道教研究  相似文献   

5.
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谪居黄州.这一仕途生涯的跌落,使其人生发生重大转折,即从"宫廷"走向"东坡".同时其创作已发生明显的转型,即从"天马行空"的诗人到"豪放旷达"的词人,也造就了他作为大词人的真正出现.他的文学创作也由诗而倾向于词,并为词坛带来了大气纵横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6.
苏武在11世纪提出了“寓意于物”的美学思想。他在《宝绘堂记》中说:“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他认为留意于物,滞留于执求物欲,贪得无厌,会招致祸患。寓意于物,寄托情意于物,不是停留于意欲占有此物,就能使人怡悦,而不会产生祸患。他在这里借对于书画艺术的审美态度而泛论人生态度。从审美学的角度来看,则可以看到,苏轼提出的“寓意于物”论,涉及了审美态度最重要的特征:它是非物质功利占有的、寓寄情意、使人怡悦的观赏态度。苏轼这种观点,比康德早了七百多年,这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苏轼关于“寓意于物”的这一美学思想,是…  相似文献   

7.
王渭清 《社科纵横》2005,20(4):160-161
苏轼一生与《庄子》有着极深的渊源,具体表现在:一、在文本形式方面,苏轼把《庄子》中的寓言、典故、语句纳入自己的文学创作,并学习《庄子》的句法,暗引庄子的格言,使作品显得活泛而妙趣横生;二、在行文、构思方面,苏轼深受《庄子》创作风格的影响,形成了幻化多变、奇诡恣肆、化虚为实、虚实相生的创作风格;三、在艺术境界方面,苏轼追求《庄子》式的拙朴、雄浑的诗境。  相似文献   

8.
1 隋唐之世,是佛教道教发展的重要阶段。在统治者的尊抑声中,佛道势力互有消长。隋代尊佛、唐代崇道都有功利动机。李唐肇始陇西,联姻鲜卑,军功显赫,以武立国。建立中原王朝之后,其旧门第自然不及山东老牌士族清显,于是,积极标榜关陇门阀相高,唐高祖对裴寂说;“前王多兴细微,间关行陈而后成功。我家陇西旧族,世姻娅帝室,一呼唱义,不三月有天下”。唐太宗亦加炫耀,贞观元年在一次宫廷宴会上,“太宗尝言及山东、关中人,”意有同异,(张)行成正侍宴,跪而奏曰:‘臣闻天子以四海为家,不当以东西为限;若如是,则示人以隘狭’”。  相似文献   

9.
明代儒佛道的合流及其世俗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宝良 《浙江学刊》2002,(2):153-159
明代儒、佛、道三教合流,是以儒家学者为中心,并由众多名僧、方士参与其间,互相交游,互为影响,最终导致佛、道的世俗化以及儒学的通俗化。本文从社会史的角度考察明儒三教合一之论,及其来自佛、道人士的回应,以阐明这种观念对晚明思想、文化的深远影响,以及在明代士人和民间生活层面所烙下的种种印记。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诗词,其意蕴博大繁富,其表现手法多彩恰切,其文化气脉贯通古今。而佛、道精神的有机融会,更使诗词具有了一种迷离神秘的色彩。曹雪芹深知,作为创作,应该吸收人类历史上的一切文化精华,融会贯通,再铸新品。在《红楼梦》诗词中,他不但批判地继承了中国的孔孟文化、楚骚文化、唐宋文化、元明清文化等,而且吸收了宗教文化,如老庄文化、佛教文化等,使其诗词在意象上具有“《山海经》的浑沌苍茫,在章法上具有《易经》的无穷变幻,在风格上则如同《诗经》中原始民歌那样纯朴清新”①。特别是他对道家“无用无为”、“自私快…  相似文献   

11.
一、韩愈“道”的具体内容《原道》是韩愈儒学复兴运动的纲领性文献,他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佛老相对立的“道”和“道统”说,比较系统地阐明了儒家的仁义道德思想和伦理观念。文章一开头就对“道”的内容作了解释:“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他把孔孟的“仁爱”和墨子的兼爱触为一体,作为“仁”的含义,从而指出,实行以“博爱为基本内容的“仁”,使一切言行符合现实的需要,就是“义”;“义”是“仁”的具体表现,由这种“仁”与“义”再进一步修行,就是“道”。一本正经的强调仁义道  相似文献   

12.
易思平 《社科纵横》2011,26(7):90-92
韩愈一生旗帜鲜明地反对佛道,直斥佛道两教为异端邪说,以维护儒道自任,但同时又与僧侣、道士勤于接触唱和,交往频繁,表现出明显的矛盾性,这说明他对佛道两教带有一定的妥协调和色彩,在思想上不免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影响。其名篇《师说》在一些重要观点上就分别受到了儒、佛、道三教思想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传儒教之"道",二是解佛教之"惑",三是倡道教之择师观。  相似文献   

13.
理学是封建社会后期的官方哲学。它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以儒为统”,兼采佛、道,熔三教于一炉。作为理学的主要奠基者,程颢、程颐兄弟在创立理学体系的过程中,明显地利用了大量的佛、道两家的思想资料,使其成为理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他们又认为佛老宣扬的某些观点和封建伦理有忤,任其发展对维护封建统治不利,故而他们对佛、老也有所批判,尽管这种批判多出于维护封建伦理之目的,然而其中也不乏一些有价值的见解。二  相似文献   

14.
常思勇 《唐都学刊》2006,22(3):35-38
哲学对经济学的影响是与生俱来的,一部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史,与西方哲学史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主要包含有两大方面,其一,经济学体系中有关其基本前提“理性经济人”假设的认识和争议,受到了哲学理性概念的深刻影响;其二,哲学对经济学最为深刻的影响,就在于其为经济学家研究经济现象提供了理性演绎法、历史归纳法、实证分析、规范分析等工具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苏轼的假话     
一首《水调歌头》,成为千古名篇。叙及创作过程,苏轼说了一句假话:“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假在何处?假在“大醉”二字。  相似文献   

16.
试论欧阳修的人道、官道和文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中胜 《学术交流》2003,(9):160-163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学者,名臣,文坛领袖,这一切都以他高尚的人格为基石。欧阳修为人求知务道,见义敢为;为官清廉公正,刚直不阿;为文道以充文,穷而后工。三者相得益彰,成就了他不凡的一生和后世的英名。  相似文献   

17.
试论红军长征对少数民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富强  龚怡 《社科纵横》2005,20(5):144-145
红军长征期间,途径少数民族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史无前例的,这不但有利于中国革命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西部少数民族自身的解放。  相似文献   

18.
试论网络空间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瑞萍 《探求》2005,(2):76-78,21
网络扩大了青少年交往的空间,缩短了青少年社会化的时间,创造了青少年个性化和社会化学习的条件,提供了青少年认识社会和扮演社会角色的便利,创造了青少年自我实现的机会,从而对青少年社会化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与此同时,网络交往导致青少年对现实交往的冷漠化,引发青少年的信任危机和人格障碍,恋网成瘾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网络使青少年道德意识弱化,导致青少年对不同文化与价值选择的困惑,从而对青少年社会化带来消极影响。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效应,减少其消极效应,应培养青少年的网络道德素养,加大网络立法力度,强化思想教育和正面引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优化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9.
周茜蓉  程金生 《创新》2011,5(1):107-112
全球化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关系之形成过程。它提供了人类历史展开的新途径,也改变了人类命运的展开方式。文化因素在这一历史变迁过程中具有关键性作用,它使全球化成为多元现代化。文化决定论是对全球多元现代化的一种解释,文明冲突论则是从这种解释中引出的一种对未来的预期,这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的内在逻辑。全球现代化是在实践基础上通过文化与实践的相互构成机制而现实化的,其问题与出路都取决于我们是否从这一立足点出发。  相似文献   

20.
论朱熹对苏轼的批评与接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进 《唐都学刊》2008,24(2):103-108
理学大家朱熹曾尖锐地批评过苏轼.其批评态度大体上是前抑后扬.后期,朱熹不但接受苏轼其学,褒扬苏轼其人其文,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甚至在达到了一种精神上的契合.探讨了这种转变的原因,以及这种转变在苏轼研究、朱熹研究与理学研究方面的重要意义,对于当代学人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