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欲与情,李贽首发“以自然之为美”的宏论,其所谓“自然”包括四个维度:首先,根本指向是承认“欲”的自然正当,为个体私欲即生命主体的感性欲望正名,反抗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主导思想;其次,“情”以欲为源,不齐之自然人欲的流行发用生发不齐之自然“物情”,打破发乎情、止乎礼的礼教传统;再次,任情从欲即为自然,把追求自我欲望的满足和情感的快适即“真”视为超越世俗美丑判断的新标准;最后,“童心说”强调文艺创作应是“自言”、“自文”,实为自然之“真”的具体落实和集中体现。这些,构成了李贽自然人性论哲学美学思想的内在逻辑结构。  相似文献   

2.
早在二千七百年前,《管子》书中就前瞻性地提出了“人与天调”的生态哲学思想。阐述了“天”是自然之天,天地有“则”;又指出“人”是自然的产物,可贵之处在于能“务”也能“虑”;提倡人与自然(人与天)的和与合,促进人类发展和自然界的发展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3.
“回到人的存在,就是回到了原初”,就是“回到了美学的真正起点”。可以说我国新时期三十(1978-2008)年学术界以此创建了有中国特色的人学范式与美学建构的“实践论”、“审美自律轮”、“感性生存论”等,对于突破“工具论”、“反映论”等寻求多元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美学贡献了极大的理论建树和话语资源,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建构当下全面人学美学终极意义的审美之维无不指向人的全面存在。  相似文献   

4.
中国美学认为,“人”应该回复原初纯真心性,以保持自然本真的生存态。超越人的世俗欲念与是非观念,澄明“人”的本心本性,以本真自然之性与“物”性冥合,“以物观物”,从而达成本真自然的生存域。体现在审美活动中,就是以“虚静”之心观物,得“物”之自然本性,以达到“朝彻”、“至诚”的境域。在中国美学看来,“人”与天地并立为三,天人相通,能尽“人”之心,“便与天同”。这样,遂使中国美学所主张的本真生存活动呈现出一种顺应自然的自由精神。  相似文献   

5.
“寂”作为东方哲学与美学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范畴,在中国和日本文化中都有重要意涵。日常语境中,中文与日文汉字均以“寂”表示寂寥、寂寞、孤寂等义。从哲学层面考察,中国哲学话语中的“寂“多表现本体义或描述本体之状态;而在日本思想的语境中,“寂”则多为一种审美之境——既是一种雅致、闲适的意趣,又具有虚、淡、幽、古等审美意境,是排遣人心与人情参与而呈现的物的本然之姿。究其缘由,中国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中较早确立了人的主体性,人为天地万物之心;而与此相对,日本则产生了以神道为代表的泛神信仰,将人融寄于万物的自然神性中,而非重视道德的振扬与修养。于是导致了“寂”这一中日共用的哲学词汇具有了截然不同的向度。  相似文献   

6.
主客二分思维模式与追寻实体性“美”,都是中国美学存在的问题。后者对美学的影响更具有方向性、根本性。主客二分思维模式影响了中国美学的发展,但不能由此全盘否定认识论的作用。抛弃寻找本体性“美”的思维方式,研究审美现象发生的原因、过程和规律,是中国美学的发展之途。  相似文献   

7.
梅花花色之美的美学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花花色是梅花的关键审美属性 ,同时具有相对独立的美学意义。梅花作为审美客体有三种存在状态 ,即“物态审美客体”、“物化审美客体”和“物态化审美客体” ;相应地 ,梅花花色之美分别展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 ,并主要体现为“优美”和“壮美”两种审美价值类型。梅花花色之美的绝对性源于梅花花色独特的自然属性。梅花花色之美的相对性主要是指 ,梅花花色的美感因环境因子的衬托而凸现。  相似文献   

8.
“中和之美”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形态,长期被局限于儒家美学理论领域中,带着深厚的道德理性色彩,强调雅正之美。本文在生态美学视野下对“中和之美”重新解读,恢复其完整的美学内涵。“中和之美”包含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发轫,其大道本源性的思维模式和对待自然的审美化态度,具有现代意义,在实现古典美学形态现代转换的过程中,成为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理论资源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9.
三“天”归一 ——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凝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主要包括三种含义:宗教意、自然意和伦理意,此三意之天,可以简略称为“三天”,“三天”的相互制约,尤其是相互转换与融合的过程,凝缩了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把自己同自然圆融为一,能泰然地对待一切烦扰,从哲学意义上进入了“无我”的境界,这为他诗歌最终达到“无我之境”铺平了道路.陶渊明的田园诗语言真实、朴素、自然、平淡、通俗而又精炼,许多论家把这一风格称为“自然”,这正是“无我之境”的诗意表现.陶渊明的田园诗能够达到“无我之境”,这与他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终归自然是密切相联的,是一种自然之性的表现与折光.  相似文献   

11.
论老子“道法自然”说的美学内涵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的美学观点同他的整个哲学思想的核心——“道”有着直接的联系。“道”是老子以自然之美为核心内容的美学思想的出发点。老子的美学思想从根本上说就是自然美学思想和自然审美观。老子的“道法自然”说体现了他的审美观念、审美认识、审美判断、审美情趣、审美方式和审美目的,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实际上成为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一个开端。  相似文献   

12.
作为日本文坛现代派的代表川端康成,很早就以“继承日本的美学传统”自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细致地描写了日本人对自然的热爱及情趣,描写了人与人之间的无不常有的悲哀韵致,尤其是在小说《雪国》中展现了日本文学的悲哀之美。  相似文献   

13.
朱熹《中庸章句》对《中庸》所谓“赞天地之化育”的诠释,强调人对于自然只能起着辅助的作用, 认为应当通过与自然的相互补充、相互协调,达到“与天地参”,实现人与天地的和谐;同时还认为,要辅助自 然,必须“至诚”、“尽性”而达到“无人欲之私”,应当客观、全面地把握自然之理,并据此合理地对待自然,使之 各得其宜。显然,这不仅是为了人,而且也是为了自然,应当是一种与当今备受质疑的人类中心论不同的、以 人与自然和谐为中心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14.
谈人工自然与社会性规律的关系──从首钢、宝钢的生态绿化看社会人工效应苏成章(一)人工自然是人类通过劳动实践对天然自然加以改造的产物,人类通过劳动“再生产整个自然界”,诞生了人类生产实践与天然自然融为一体的人工自然。因此人工自然既保留着深厚的自然属性,...  相似文献   

15.
在仁学研究史上,关于“仁”的诠释主要出现过五种形式,即本体之仁:意味着“仁”是一种超越的,绝对的,无任何限制的终极存在,它是天地万物的终极根据和宇宙人生的价值根基;境界之仁:即彰显出一种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相融的至东境界;人文之仁:“仁”体现对人自身地位和价值的肯定和重视,对人的尊严和权利的保护;生态之仁:展现人类世界与其他生命世界以及自然世界之间的本然和谐状态;贯通之仁:“仁”蕴涵着贯通天地万物,贯通物与我,贯通人与我的重要内涵。这五种诠释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仁”的内涵,也为诠释古代哲学范畴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6.
法国诗人洛特雷阿蒙的散文诗《马尔多罗之歌》是一部充斥着“恶”的作品,它不仅以种种血腥恐怖的凶杀事件为主要描写对象,还将主人公马尔多罗邪恶、阴暗的心理毫不掩饰地暴露出来,甚至加以歌颂。然而,马尔多罗作为一个恶的化身,以其压倒性的激情和比拟自然的强力,使诗歌在恐怖之余更具有一种崇高的美学风格,这种具有崇高性的恶实际上指向了康德伦理学中的“恶魔之恶”,而意味着“极恶”的“恶魔之恶”在齐泽克的阐释下体现为主体内部的否定性。与此同时,马尔多罗强烈的萨德式精神显示了精神分析意义上的原乐之恶,作者洛特雷阿蒙对马尔多罗这一形象的塑造使崇高的意蕴更为丰厚。  相似文献   

17.
严羽认为宋诗笔力之劲健不减唐人,而气象之浑厚却差之甚远.他的复古诗学正在于提倡浑然之美,试图全面恢复汉魏盛唐诗以浑为美的诗学传统.在《沧浪诗话》中他提出了自己的诗美主张,即上乘诗作应具有古朴浑厚、整一无间的气象,妙悟浑成、兴发无痕的诗法和物我浑融、超形入神的意境.“妙悟”“兴趣”与“入神”等诗学理论正是围绕他以浑为美的复古旨趣提出的.自严羽后,以浑论诗逐渐成为潮流,谢榛和王夫之等全面承袭并发展了严羽的浑然美学,并将其推向了巅峰.  相似文献   

18.
文章为覆盖前期上古汉语Pre—archaic Chinese(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与早期上古汉语Early—archaic Chinese(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历时性研究,目的在于更好地揭示早期上古时代所出现的“者”之功用。研究表明,“者”的功能与前期上古所出现的“之”的功能间存在着“平行对应”关系,我们将此关系定义为“平行法”机制,此机制从属于“类比”。存在于“之”与“者”之间的“平行法”机制可能促使了“者”的功能的涌现。  相似文献   

19.
弗洛伊德和马尔库塞关于自然、文明之关系问题的论述,构成了一段具有互补性、互文性的思想史。弗洛伊德选择由自然审视文明的批判路径,揭橥自然(本能、本性等)遭到压抑的“文明缺憾”逻辑,而马尔库塞则在此基础上选择自然与文明双向互动的批判路径,突出“自然-文明”共同体的总体进步逻辑。弗洛伊德和马尔库塞共同凸显了艺术和审美与自然和文明之间的反思性、共生性关系,并提示了“自然-文明”共同体美学和美育之可能取向。  相似文献   

20.
韦芝枫 《今日南国》2006,(23):80-80,F0003
“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柳州瑶乐野生茶是大自然的恩赐,是大自然奉献给人类最珍贵的健康长寿礼物!它单纯用野生甜茶研制而成,既能防病治病又能健身。符合安全、天然、健康的需要2006年8月23日,第九届国际传统药物学大会在南宁召开,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名传统药物工作者参加了会议。此次大会的主题为“传统药物与天然健康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