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岳论丛》2016,(8):121-126
群己关系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的重要哲学命题,先秦诸家从不同视角对此问题给予了深入探究。老子在审视群己关系时彰显了己(个体)之地位及其价值,他把群体价值放在了次要位置。在老子群己观中"自"、"我"、"吾"等概念是老子群己观中"己"在不同向度下的体现,它们与"身"均有着密切关联,这些概念簇彰显了老子群己观的特色。但老子的群己观缺乏在实践中把个体与群体关联起来的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2.
莫医铭 《理论界》2023,(3):23-29
群己观是古今重要的价值观之一,它内在地关涉人作为存在的个体特性与类共性之间的关系、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之间的关系。早在先秦时期,荀子就对群己观作出自觉思考,并以此作为其思想的理论支撑。荀子的群己观肯定了个体的自我完善和生命价值对于群体生活的意义,同时也指出群体是个体生存的重要保障,主张个体融入群体,以保证社会群体的统一、和谐、存续、发展。荀子从群的社会义和组织义对“群”的精义作出阐发,在战国末年天下纷争却又趋于统一的社会背景下,其群己观意在建立秩序,实现“各得其宜”下的“群居和一”。  相似文献   

3.
论和谐社会的群己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己问题是政治哲学和伦理哲学的核心问题,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主题之一,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伦理维度。中国传统伦理在群己问题上向来重视整体而忽略个体,直到近代才有群己权界的“觉醒”;西方功利主义重视群己权界,在群己问题上凸现了个体主义,但其群己权界缺乏可操作性。和谐社会作为社会进步形态,倡导一种积极的良性的群己互动,保障的是主体创造性的自由。一个和谐的社会应该是一个“群域”和“己域”互相尊重的社会。  相似文献   

4.
赵金科 《东岳论丛》2012,(2):138-142
先秦道家群己论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众多救世理论中最富有个体主义理性的学说。以个体为本位,贵己为我的群己论,主张个体权利,注重养生之道,追求个体精神的独立人格和自我超越。扬弃先秦道家群己论,构建一种"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群己理论,既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需要,同时也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公民教育一词为传统中国所无。近世中国所谈公民教育,其内涵是移植西方世界对公民的理解。按照西方文化的群己关系来教导中国学生,需谨防忘记了自己民族统一、完整且流播久远的伦理传统,需要考虑学生是否受教、民族是否能够受益的问题。也许向"人道的群己观"回归,从自己的文化开出自己的制度和教育,才是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6.
王福湘 《学术研究》2007,(12):141-147
纵观鲁迅一生,成为后人应该继承的不是"反自由主义的精神",而是自由主义所内涵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鲁迅从19世纪英国思想家约翰.穆勒接受了自由主义思想体系中关于个人自由的基本原理,其主要中介是严复翻译的On Liberty——《群己权界论》。穆勒对鲁迅的最大影响,是其强调个性自由的学说,和从严复发端的改造国民性的理论,欧洲世纪末出现的所谓"新神思宗"哲学,在青年鲁迅的头脑里杂糅并存,融合成为"尊个性而张精神"的"立人"思想。鲁迅所接受的穆勒思想资源包含几个方面:个人自主之权、"特操"和"特立独行"、"多数专制"之害、先己后群关系、不做精神奴隶。  相似文献   

7.
先秦孔、孟儒学的个体观是立己与立人的统一。明末清初儒学对宋明理学“存天理,遏人欲”的道德伦理观念进行了理论上的纠偏。王船山提出“理欲合性”,主张“人欲之正即是天理”。展示了将个体发展与群体和谐相统一的人格理想。  相似文献   

8.
在<论语>思想体系当中,"己"是"仁"的逻辑起点,"敬"、"信"等构成了逻辑过渡性的范畴.目前存在的对<论语>当中的"己"的解释,带有主客体思维和对象思维的倾向,"己"进一步被分裂为"公心"和"私心",并成为一个需要加以限制或否定的对象.这一对<论语>中"己"的解释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补充了<论语>未曾明确说明的哲学内容,揭示了"己"包含的深层的哲学义理.但在另一个方面也忽视了"己"所包含的超越他人和自我二元对立性的规定性.孔子追求一种超越主体问矛盾的主体性道路.  相似文献   

9.
立足于社会儒学的参考框架诠释荀子群学,可以把它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人而能群的社会本质论,荀子尽管也从社会集合意义上凸显群体的本位价值和地位,尽管有时也立足于个体与群体关系维度阐发"群"的问题,可是他的着力点是根据人与动物的差别强调人能群能分,创造性地提出了人"能群"的社会本质观;二是能难兼技的社会分工论,荀子社会分工论最明显的特点是将其纳入"群学"之中进行讨论,开创性地发明了能难兼技的社会分工思想,这主要体现在社会职业分工、社会角色分工和社会技能分工三方面;三是群居和一的社会理想论,荀子建构了以"群居和一"为核心内容的社会理想思想,并从合群乐群、各得其宜、救患除祸、群居和一四方面做了深刻阐发;四是明分使群的社会治理论,荀子更为强调"外王"一面,强调道统与政统的统一性,就社会治理主体而言,荀子明分使群的社会治理可以分为君子之治、先王之治和圣王之治三种情形。  相似文献   

10.
为了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历史借鉴,运用文献分析等方法对维新思想家的三重和谐理念进行研究.维新思想家的三重和谙理念谋求以下三类关系的和谐,即义与利、利己与利他、个体与群体的和谐统一.义与利的和谐主张义利统一,义利并重;利己与利他的和谐主张"己他"兼顾,"己他"两利;个体与群体的和谐主张爱群利群,培养公德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