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家传统道德思想蕴藏着许多精华,其中仁、义、礼、智四德是儒家的基本道德规范,是儒家对众多德目的提炼与凝聚,它对今天高校的师德建设仍有着极重要的启迪与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论语》是儒家集团的共同纲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龙辉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1)
《论语》之所以从战国与汉初流行的众多孔子语录中脱颖而出,除了因为在流传过程中不断朝着官方需要的方向进行修订外,更重要的是,《论语》在修订中调和了儒家集团的内部思想分歧,并对儒家学说进行了纲领性的总结,使孝道和名教成为《论语》的灵魂。而孔子在《论语》中实际上沦为编者的工具。 相似文献
3.
吴全权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者对孔子言行思想的辑录,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论语》内容深仁厚泽、博大精湛,是人类遗产中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仁”是儒家政治伦理思想、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4.
张焕君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45-52,155,156
东晋初年,朝廷就是否允许举行招魂葬展开激烈争论。禁止派认为人死之后,魂魄、形神各自分离,形魄闭置棺中,埋于地下,魂神入于宗庙,享受祭祀,不可混杂。支持派则从人情与民俗出发,认为招魂葬有助于孝子发哀情,而民间本有招魂续魄的习俗,礼俗结合,更合乎人情。由于与儒家丧礼原则相违背,招魂葬最终被朝廷下令禁止。但是,长期战乱造成的人口迁徙、客死他乡乃至尸骨无存、祭祀无所的社会现实,以及唐代归葬、合葬观念的普及,使得招魂葬这一形式仍有其现实意义,并在隋唐时取得合法地位。在这一废兴过程中,儒家经典既有坚守,又有调适,从而保持了其对社会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杨彦斌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5):225-226,247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家伦理道德已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特别是它所倡导的以礼为用、以仁为本、以义为上、以和为贵的理念,直至今日仍具有重大的建设性意义。我们必须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对其做出正确的评价和选择,使之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服务。 相似文献
6.
张兵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9(1):18-20
"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儒家道德修养完善的理想境界,其中深刻地包含了"仁"与"礼"的丰富内涵及辨证关系."从心所欲"强调"仁心"是实现道德完善的本体论基础;"不逾矩"强调礼是道德完善的外在规范.只有二者得到完美结合,才能达至道德修养的理想境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以孜孜不倦的"学"来求得. 相似文献
7.
高云萍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2):15-19
“仁、义、礼、智、信”五常是我国伦理型文化的一个重要道德伦理范畴,这一概念经历了先秦孕育至汉代形成的过程,在汉代又有“下落以后而再向上升起以言天命”、“内收以后而再向外扩充以言天下国家”的过程,即“仁、义、礼、智、信”孕育时,由“天道”下落、内收到“人道”,后又经过董仲舒的神秘化、扬雄的道德化和《白虎通》的法典化,形成了以“天命”言天下国家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董国军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2):36-40
孔子德治的最高理想是大道之行下的大同社会 ,王道之行下的小康社会则是其最低理想。“仁”是孔子德治思想的核心 ,“礼”是孔子德治思想的总纲 ,“天命”则成了孔子德治思想的封闭环。“克己”与“爱人”是实现孔子德治思想的两条主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10.
中国古代是一个宗法社会,其信奉的一切伦理道德纲常中,“孝”被视为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孝”在孔子“仁爱”理论体系架构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其行孝之法分为物质奉养、情感慰藉、奉之以礼及从义不从父。孝的教化作用,其一在于它实质上巩固了封建社会上行下效、下不犯上的等级关系,这一点被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所看重。然而,这并不是“孝”的终极意义,行孝是修养君子性格,以成“仁”道。 相似文献
11.
先秦儒家的消费伦理精神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玲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2):11-15
先秦儒家的消费伦理是围绕义利关系展开的,他们主张"见利思义"、"义以为质",推崇宁俭勿奢、安贫乐道的消费原则与节用以礼、贵贱有等的消费标准。为防止僭越礼制,维护社会公益,保证人们各安其位,他们提出了节用爱人、博施济众的理想。先秦儒家消费伦理的本质在于要求人们的消费行为合于"义"、至乎"礼"、归于"仁",以达到物我并存、各得其宜、天下一家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经营道德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秀兰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4(1):261-264
企业经营道德是社会文化和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市场经济中所遵从的道德规范 ,必然与其所处的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企业在构建现代企业经营道德体系时 ,应以传统儒家伦理为基石和渊源 ,将其精华部分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有机结合 ,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中的现代企业经营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13.
张乐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6):31-33
文章通过《论语》一书,探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倡导的“君子之道”,从中归纳出君子“仁义为本、以善为怀”等六个方面的优秀品质。以此作为人们思想言行的准则。 相似文献
14.
许双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13-15
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是周礼的重要传承者。面对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以“礼”救世,希望能建立一个理想的礼制社会,“礼”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内容。《论语》作为反映孔子哲学的著作,对研究孔子礼学思想有重要价值。文章从《论语》中“礼”的内涵着手,探讨“礼”在《论语》中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奇伟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3):9-11
荀子继承孔子思想,沿着其以仁为本、重礼讲仪的思路发展开去.一方面,他以仁为善之核心和人生根本,以仁为礼仪制度的基础和本质.仁德是行礼的前提,行礼是仁德由内向外推衍的逻辑结果,此谓先仁后礼,仁本礼末.另一方面,隆礼至法、明辨达分是仁之应有内涵,行礼守义是得仁的必由途径,仁德的目的即在以礼规范社会、整肃秩序,此谓以礼行仁,行礼为仁.荀子由孔子之仁学开出自己的礼学,从而实践了孔儒由内向外、由理念向操作的拓展. 相似文献
16.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重要著作,现在流传着不少译本。文章以理雅格和辜鸿铭的两个《论语》译本为依据,选取译本中"仁"和"礼"两个核心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定性的分析方法,旨在揭示翻译目的对译文语言表达的制约。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翻译目的形成了风格迥异的译文,翻译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译文语言表达的选择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王德旭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Z1)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的含义有一个演变的过程.以<论语>为主要文本,把关于"孝"的记述加以系统的贯穿,会发现孔子用"敬"和"仁"对"孝"的内涵进行提升,既把"孝"收束为内心的"敬",又把"孝"散发为外在的忠、友、信."礼"只是"孝"的外在表现,"仁"才是"孝"之本."孝"中的"敬"之说以及"孝,人之本与"是理解孔子的"孝"的关键."孝"的现代价值不在于养老,而在于子女对父母的情感关怀. 相似文献
18.
19.
张启成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8(5):74-78
新编《辞海》“六经”条目说:“指《诗》、《书》、《礼》、《易》、《春秋》、《乐》六部儒家经典。”其实,这只是汉儒的观点,以此阐释“六经”是不确切的。从记载春秋时期的古籍来看,事实上在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之前,这六部重要著作早已盛行于世,并为当时诸侯各国的开明统治者所重视。因此,孔子及其儒家重视“六经”,与“六经”为儒家经典是两回事。既然这六部重要著作盛行于孔子创立儒家之前,那么这六部重要著作当然不是儒家的经典;春秋;诗经。 相似文献
20.
试谈儒家之中、仁、和及三者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树放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0(2):23-26
中、仁、和是儒家的三个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重要范畴。“中”侧重于“真”,侧重于认识论,集中体现儒家的矛盾观真理观;“仁”是儒家思想之核心,侧重于“善”,即伦理精神原则,集中体现儒家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侧重于“美”,是中与仁之统一,是中(真)与仁(善)结合运用的理想境界,礼治仁政是儒家的王道美政,集中反映儒家的社会政治、伦理观。三者通过“礼”而相互联系,相互包融,经剔除糟粕、扬弃改造,可发现其伦理、政治、哲学多重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